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毛泽东吟出“不到长城非好汉”
纳建平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西征经过了今宁夏的九县和100多个村镇,进行和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对宁夏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宁夏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饱览六盘风光,展望革命前景,吟出了《长征谣》。到陕北后,他在瓦窑堡把《长征谣》改成《清平乐·六盘山》壮丽词章:“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61年9月,毛泽东应宁夏同志的请求,手书《清平乐·六盘山》一词赠给宁夏人民。2020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指出:“要发扬毛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所抒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宁夏建党建政和解放第一县
宁夏是红军西征战役的主要战场。西方野战军总部曾设在今同心县的豫旺堡和羊路乡吊堡子。西征战役从1936年5月开始至7月底结束,历时半年之久。在西征战役中,载入军史的重大战斗有11次,在宁夏进行的有5次,即下马关战斗、王家团战斗、盐池战斗、红城水战斗和七营战斗。红军西征,先后解放了宁夏的盐池、豫旺和时属甘肃省的固原北部、海原东部等广大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民主革命斗争,建立红色革命政权和地方武装,把陕甘革命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红军西方野战军总部先后建立了盐池、豫旺、固北、静宁等县级委和固原县工委。同时,建立了盐池、豫旺、固北、静宁县苏维埃政府。各地还建立了区委和区乡两级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商会、工会、团委、妇联、统战等党群组织和赤卫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这大大地扩大了党和红军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播下了革命火种。
盐池县是红军西征解放宁夏的第一个县。1936年6月21日,在红七十八师韩先楚师长指挥下,红军解放了盐池县城。从此,盐池县成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盐池县始终是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抗日和反摩擦的前哨阵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对外窗口,为抗战胜利和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人在同心吊堡子(右起:邓小平、徐海东、陈光、聂荣臻、程子华、杨尚昆、罗瑞卿、王首道)
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期间,党和红军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宁夏时,发布了“三大禁条、四项注意”。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也称中央红军)发布了《回民地区守则》。1936年5月,西征红军出发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了《对回族人民的宣言》,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回民工作指示》,并规定了红军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大禁条、四大注意”,对开展民族工作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红军各部队中深入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从而大大提高了广大指战员宣传和执行的自觉性。西征红军进入宁夏后,从各级首长到每位战士,都认真地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实际行动感召各族群众,消除民族隔阂。西征红军和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红军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全力支持,为西征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36年10月20日,经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批准,我国第一个回民自治政权在同心清真寺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庄严宣告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诞生。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是党的民族政策从“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转变的起点。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豫海县回民政治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
红军西征宁夏时在豫旺的红一军团红一师部分指战员
争取、团结东北军及一切抗日武装,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形成,是红军西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红军西征期间,党和红军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对东北军和其他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1936年1月25日,红军将领发表《红军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至东北军全体将士书》,指出:只有抗日反蒋才是东北军的唯一出路。6月20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争取东北军走上抗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根据中央指示,红军各部队都设立了争取东北军的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逐渐消除了两军之间的敌对情绪。9月中旬,西方野战军与东北军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共同抗日救国的秘密协议。9月18日,红军与东北军还在杨郎镇召开九一八事变5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双方部队官兵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振臂高呼:“打回东北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将抗日救国的热忱融为一体。西征红军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的成功,激发了东北军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和抗日决心,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分化,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征红军部分领导人。左起:左权(红一军团代军团长)、彭德怀(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红一军团政委)、陈赓(红一军团红一师师长)、孙毅(红一军团作战科长)、聂鹤亭(西方野战军参谋长)
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西征的战略目标之一。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和红二军团到达将台堡,同红一军团领导及第二师在将台堡会师。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次会师,它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0月24日,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报告:“三个方面军已经完全回合(会师)。”1996年,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经中央同意,将10月22日定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纪念日”,即“将台堡会师纪念日”。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冒雨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向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西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36年7月至9月,埃德加·斯诺由北平出发,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斯诺是在红色区域采访的第一位西方新闻记者。8月中旬,斯诺来到西方野战军的总部和红一军团司令部所在地宁夏豫旺堡,在这里历时两个多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部队,进行紧张的采访活动,获得了大量有关红军的珍贵资料。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在豫旺堡(今同心县预旺镇)拍摄的经典照片《抗战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