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如何在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维持科学合作

学术   2025-01-15 00:04   瑞典  

 

研究人员需要定义“安全区”,在这些领域中,合作的益处超越了政治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

Scientif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s at risk — and it cannot be allowed to deteriorate.Credit: Dilok Klaisataporn/Getty

中美科学合作的必要性

中美之间的科学伙伴关系正处于危险之中,这种情况不能继续恶化。

随着中美两国政治关系的紧张,其科学联系也变得更加脆弱。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两国的科学界合作,有潜力为世界创造清洁能源创新和改良药物等技术和思想。但如果这种联系进一步削弱,科学发现的速度将放缓,科学家将更难以共同应对全球危机。

美国即将上任的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可能会加剧当前美国对华采取强硬态度的两党共识。过去十年间,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增加了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和限制。尽管上个月中美两国经过激烈谈判,续签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STA),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提供了框架,但这一协议也突显了两国政治领导人之间的诸多分歧。

为了弥合这些分歧,科学家必须变得更加敏锐并积极参与,设定合作条款。中美两国的研究人员需要共同选择和推动“安全区”进行合作,即在这些领域,合作具有高价值且受地缘政治问题影响较小。


科学合作为何削弱?

分裂并非必然。历史上,在冷战期间,即便政治领导人对峙激烈,科学仍然是思想和理解的桥梁。1957–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美国和苏联阵营的科学界在地质学和极地科学领域建立了许多“安全区”。他们还创立了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以促进科学合作。

中美之间也有长期的合作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数百万中国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美国学习,成千上万的美国学生也曾在中国学习。尤其在2000年代后期,这种交流迅速增长,两国经济和科学体系深度交织。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放大了未来合作的潜在收益,但也引发了真实和想象中的风险。科学界的相互联系本应减少知识共享的限制,却可能引发政治担忧,例如双方交换的信息可能危及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而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技术在民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经济和安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政治叙事来为减少合作的行为辩护。例如,美国强调保护国家安全和恢复制造业优势,而类似的态度在20世纪80年代对抗日本经济崛起时也曾出现。当时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增加跨国合作,包括跨境投资。

在中国,普遍的观点认为,美国已经逆转了数十年的开放政策,正试图排斥中国大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这种怀疑加剧了对美国削弱中国军事实力的担忧,同时推动了对被视为战略关键行业的国内投资。

自2020年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学生流动量急剧下降,这表明局势严峻。在COVID-19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美国科学访问者到中国的人数几乎降至零,而从中国到美国的流动量在2019–20年至2022–23年间下降了77%。此外,中美科学论文的跨国作者数量也出现了逆转,这是科学思想交流的滞后指标。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 Science-Metrix and Scopus

如何缓解科学合作中的政治风险

随着两国相互了解的减少,这些问题将进一步恶化。这使得各国更难以区分国家利益与强大团队合作的集体价值。一旦裂痕出现,它们可能迅速演变为深渊。例如,美国要求进一步报告科研项目人员和国际合作成员的国籍,特别是涉及技术转让和境外补偿的项目。

选择“安全区”

重新激活合作的一种策略是仔细识别“安全区”。虽然没有任何科学活动可以完全避免地缘政治风险,但某些领域的风险显然比其他领域更高。例如,人工智能或药物学可能比极地科学或宇宙学更容易引发争议。

通过专注于这些低敏感领域,科学界能够减少合作中的政治阻力,同时保持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策略需要中美科学家共同努力,找到对双方都有益且风险较低的研究方向,从而维持科学合作的桥梁。

明确“安全区”

“安全区”的边界永远是模糊的,因为它们受到不断变化的科学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然而,有一些经验法则可以遵循。例如,在评估风险时,应区分支持尖端科学研究的工具与科学本身。有些国家可能会因为传感器或半导体芯片研究的潜在军事用途而犹豫分享这些细节,但这些担忧可以与使用这些工具产生的数据合作分开考虑。

中美科学合作应聚焦于“安全领域”。为此,两国科学院可以联合成立一个专家小组,正式定义“安全区”概念并确定优先资助的具体领域。在可能的情况下,资助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也应采取类似行动。

清晰的合作策略可以为资助方提供更大的政治支持,同时为争取私人资助提供指导。在反华言论盛行的特朗普政府时期构建这样的框架将充满挑战,但一旦建立,这一框架将具有政治持久性,其回报可能是巨大的。

随着“安全区”的明确,一些科学家可能会继续在这些范围之外开展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应谨慎行动,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


资助跨国合作

科学界必须与资助方合作,确定支持跨国合作的资金来源。在中国,大部分资金来源于现有机制,可能会为中美科学家合作的项目提供特殊拨款。在美国,则需要更大的政策调整。

美国的挑战与应对

美国的联邦资助机构(如NIH、NSF和能源部)应明确指出哪些领域适合合作。然而,联邦资助的作用可能有限,因为对中国在美国科学领域作用的审查正在迅速且不可预测地增加,进一步加大了科学家参与合作的感知风险和行政负担。

US students visit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Credit: Bian Zhengfeng/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此外,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资助的反响日益强烈,例如针对通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的研究人员或学生的安全审查。这些项目旨在支持中国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培养,对促进长期合作和减少误解有巨大价值。然而,接待中国学者的屏障正在增加,而中国的政策也逐渐减少对海外经验的重视。

美国资助机构需要明确表示,在“安全区”内接待政府资助的科学家是可以接受的,同时为“安全区”外的项目提供更多保障措施。

中国的状况与改进方向

在中国,直接在当地开展研究的美国科学家很少,大部分合作通过学生和博士后交流实现。如果能为美国科学家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而不依赖中国合作伙伴的预算,将有助于避免产生美国科学家被中国政府“操控”的印象。


推进交流与沟通

科学家需要更好地解释联合工作的益处,打击不公对待、种族歧视和疏离行为,将科学恢复到其真正的目的:通过集体进步实现全球思想追求,而非民族主义。

与政府和公众沟通并非科学家的强项,但那些希望参与“安全区”之外研究的科学家,必须成为政治上的熟练倡导者。这种沟通对于对抗日益敌对的叙述并清晰阐明合作的即时和长远利益至关重要。

中美两国需要促进面对面的交流与直接体验对方社会。中国应优先接待美国研究人员和学生,为中方合作学者提供直接支持。美国则需在签证申请流程上更加透明和可预测,以更开放的态度迎接合作。建立更好地隔离全球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影响的合作渠道至关重要。


未来的关键步骤

中美科技合作协议(STA)的续签虽然延迟已久,但部分解决了合作障碍。2023年8月协议到期后未能及时续签,削弱了任何合作外交声明的可信度。新的协议范围有限,仅允许基础科学合作,且广泛排除所有涉及安全敏感领域的研究。

为确保科学家继续前行,两国科学院必须采取行动提供明确的方向。例如,中美行星健康合作项目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在2023年10月启动,旨在通过研讨会、联合工作坊、共识研究和联合机构促进中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长期来看,科学合作的生态系统需要更加明确,由一批政治敏锐的科学家引导方向。目标是划定“安全区”,在这些领域内的合作不仅被容忍,还受到两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中美之间有许多可以合作的领域,科学家可以展示如何达成合作。如果科学界无法勾画出愿景,政客们将填补这一空白。而过去几年已证明,这种结果对科学和世界都不利。

 

MEPGT
Daily updates of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literature and useful software tool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