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第二届生态学学者交流论坛

学术   2024-11-13 10:26   浙江  

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
2024年11月15日(周五)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45报告厅
腾讯会议:680-363-005(线上)


主题1 | 基因组进化

张全国 教授


研究内容

实验进化生态学:以模式微生物系统开展进化实验,验证与生物多样性起源及维持相关的进化/生态理论;研究快速变化环境中种群适应性进化发生的规律以及对种群续存的影响,并借鉴进化生态方面的理论研究细菌抗药性进化的控制。
土壤病毒生态学:通过野外和室内操纵实验研究土壤病毒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维持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病毒对细菌造成的下行控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响应。

陈飘飘 研究员


陈飘飘,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类 “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独立PI、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课题组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Genome Research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知名学术期刊。
在气候变化迅速加剧和新型病原体频繁出现的背景下,理解适应性演化的一般规律和机制从未如此重要和紧迫。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实验室演化研究已成为揭示生物演化奥秘的一把钥匙。课题组主要以模式微生物系统进行实验室演化(experimental evolution),结合经典遗传学与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计算机模拟、机器学习等技术,从各个维度对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阐释,对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生物演化情况提供帮助。

主要研究方向

1.  利用实验室演化探索适应性演化的基本规律;

2.  解析基因-基因以及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3.  研究多物种协同演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结构的变化等。

主题2 | 木本多样性演化

星耀武 研究员


星耀武,2003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热带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人才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期从事植物区系地理、系统发育、分子生物地理和古植物学的跨学科研究,利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手段,探讨了北半球尤其是横断山区植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及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先后在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植物区系演变的研究,提升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荣获“吴征镒植物学奖”青年创新奖。

研究方向

生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古植物学,古生态学

陈军 研究员


陈军,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林木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开发和拓展了一系列适合林木基因组和性状进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课题组以栎属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基因渐渗背后的分子机制及其对植物适应环境的贡献,期望阐明遗传多样性形成的进化机制,解决物种形成、快速适应性进化及遗传多样性在基因组内如何维持等关键进化生物学问题,完善林木快速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的理论基础。在进化生物学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近中性学说在植物基因组进化方面的拓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在Natural Ecology & Evolu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杂志共发表论文近80篇。

主题3 | 植物固碳

聂明 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

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研究兴趣

通过生态系统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揭示生态系统关键过程以及碳源汇特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机制,研发地表过程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兼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增汇的协同增效途径,提高“碳中和”目标下全球变化预估可靠性与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特别报告

王瑞武 教授


王瑞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PI。2011年中科院优秀青年生命科学家专项资助获得者;201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生态学与博弈论、物理、数学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合作系统的非对称性与不确定性选择的理论假说,并用路径依赖的选择理论统一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与木村资生的中性选择理论。主要以榕树-榕小蜂的互惠合作兼顾人类、白蚁、大肠杆菌种内合作为模式系统,提出了合作系统的非对称性与不确定选择理论和路径依赖的自然选择假说。其研究发现:合作系统可能并不存在稳定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进化过程中可能并不存在进化稳定策略(ESS),合作双方可能处于非均均衡状态(即混沌系统)。并且提出了合作系统可能是由对称性关系演化而来,正是其非对称关系,才导致合作系统的非均衡状态的理论模型。而路径依赖的自然选择则可以解释一个不确定的突变、行为策略如何形成一个存在随机波动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社会与生态系统。

主题4 | 植物与菌根

邓建明 教授


邓建明教授主要从事植物个体间相互作用和植物代谢生态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森林、荒漠灌木群落以及草本作物中个体的异速生长指数和代谢速率异速指数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强度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PNAS(2篇)、Journal of Ecology等杂志上,而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2022年获批生命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陈伟乐 研究员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1)根系与根际生态过程:根系性状;菌根真菌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植物—微生物—土壤相互作用。2)地下过程与全球变化:地下过程对气候变化和干扰的响应;地下过程的大尺度分布格局与未来动态。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地下机制;提高濒危植物(尤其是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和复壮成效的微生物技术。

MEPGT
Daily updates of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population genomics literature and useful software tool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