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与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同源,可溯源至 1902 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 1914 年金陵大学农学本科。
农学系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2000 年 10 月撤系建立农学院。在 110 年的办学历史中,一大批农业科技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本院任教,包括著名小麦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金善宝教授,著名棉花育种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泽芳教授,著名数量遗传和大豆育种家马育华教授等,还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教育家、企业家及省市级领导干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农学院已经建立了理念先进、层次完整、机制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构筑了结构合理、求实创新的学术梯队,形成了诚朴、勤奋、合作、创新的优良院风。全院现有教职工 173 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 名,教授 70 名,副教授 40 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学院已累计培养本专科生 7000 余人,硕、博研究生 3800 余人。
截止到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已经培养 17 名院士,这在国内应该很少学院能达到如此成就。17 名院士信息如下:
鲍文奎 (1916.5.8—1995.9) 宁波市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副校长。在世界上首次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应用于生产,育成 「 小黑麦 2 号 」、「 小黑麦 3 号 」,第二代矮秆八倍体小黑麦品种 「 劲松 5 号 」 和 「 劲松 49 号 」。
蔡旭(1911 04.14 - 1985 12.15),江苏省武进市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五届人大代表和四届政协委员,北京市七届和八届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称号,主持育成的 「 农大 311」、「 农大 45」、「 东方红 3 号 」、「 农大 139」 等品种于 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程顺和,1939 年 9 月 2 日出生于江苏溧阳,1962 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家。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江苏省农科院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参与育成扬麦 3、4 号和主持育成扬麦 5 号、扬麦 158、扬麦 9 号至 26 号、扬糯麦 1 号等。1997 年被江苏省政府记一等功,2009 年获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江苏省 「 十大杰出科技人物 」、2012 年获 「 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14 年获 「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 」 等。
戴松恩(1907.1.6—1987.7.31),著名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江苏省常熟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1936 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麦作系主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冯泽芳(1899 年 2 月 20 日 —1959 年 9 月 22 日),字馥堂,出生于浙江义乌,农学家,农业教育家, 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冯泽芳 1921 至 1925 年先后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及国立东南大学农科;1933 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53 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冯泽芳毕生致力于棉花科研、技术推广、农业教育,在划分中国棉区,倡导推广斯字棉、德字棉,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
盖钧镒,大豆遗传育种学家、数量遗传学家和农业教育家,1936 年 6 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57 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第五届科技委员会常委、国家教委第一届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现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以及《作物学报》、《大豆科学》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编委。
胡培松,男,1964 年生,浙江桐庐人,2002 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水稻产业创新服务技术平台主任、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IRRI 水稻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主持育成了优质专用早稻品种中嘉早 17,2014 年单年推广面积超过 1000 万亩;育成中优早 3 号、中优早 5 号、中鉴 100、中香 1 号、中鉴 99-38、中健 2 号等南方主栽优质稻品种 19 个。2019 年 11 月 22 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善宝(1895 年 7 月 2 日 —1997 年 6 月 26 日) 小麦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浙江诸暨人。1920 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1926 年东南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1920-1927 年任东南大学农事试验总场技术员。1928 年任教杭州劳农学院(现浙江大学农学院)。1930 年 7 月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32 年春毕业,至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研究作物育种。1933 年 1 月回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江南大学农艺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1955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 年荣获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1986 年被授予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委员。
李培武,男,1961 年生,山东成武人,1986 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现任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湖北省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测试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质量监督与检验协会理事等职。2019 年 11 月 22 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钧,小麦遗传育种家,农业教育家。江苏常州人,1926 年 7 月生,1949 年 7 月金陵大学农艺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55 年公派赴前苏联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学习,1959 年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1960 年回国后长期在南京农学院(1984 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工作,1980 年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1981 年任南京农学院农学系主任,1982 年任南京农学院副院长,1983 年至 1991 年任南京农学院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校长,199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副组长、组员(1985-1997),农业部第一、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2),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兼植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1987-1995)、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江苏省遗传学会和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1984-1992),《自然科学进展》编委(1993),《遗传学报》、《遗传》副主编(1992-1996)和《作物学报》编委等。
卢良恕(1924.11.03-2017.01.04)小麦育种、栽培、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 年 1 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94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主持选育早熟、抗锈、丰产的 「 华东 6 号 」 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推动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主持完成 「 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综合研究 」、「 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和模式 」 等多项重大农业宏观战略课题,其中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造性提出 「 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 食物安全 」、「 种植业三元结构 」 等重要战略观点,在高层次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沿海发达地区、资源 「 金三角 」、黄土高原、西部贫困地区等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突出成效。已发表学术论文 200 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 10 余部。曾荣获 1998 年度 「 中国工程科技奖 」 及 2001 年中国老科协 「 科技耆英奖 」。
万建民,男,1960 年出生,1982 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85 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95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1996 年进入京都大学 JSPS 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院长,农学院院长。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 863 专家、江苏省三项工程 」 水稻育种首席专家等职。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专利及品种授权 8 项。获得 「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称号、江苏省 「 五一劳动奖章 」、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人事部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
徐冠仁(1914.3.7—2004.2.18),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原子能农学家,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江苏省南通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授予他 「 杰出成就 」 金质奖章和奖状,他的事迹被载入《国际知名知识分子传记》和《中国现代农学家传》之中。
许为钢,男,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58 年 10 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1997 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 年 7 月至今兼职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02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基地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张洪程,1951 年 2 月 24 日生,男,汉族,江苏南通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中共党员。1975 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201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教授,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科研及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课题 30 多项,在作物栽培耕作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以上成果相继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大面积应用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发表论文 279 篇,出版著作 18 本。
赵振东(1942.9.25)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山东省德州市人。2013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 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1983 年获湖南农学院硕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在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创新了品质育种方法与技术,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 17、面条小麦济麦 19 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 20;培育出高产广适小麦品种济麦 22,连续 8 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发表论文 77 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2008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农学奖、2012 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5 年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
庄巧生,男,1916 年 8 月生,福建闽侯人,1939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他主持的本单位冬小麦育种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或部级的奖励 5 次。其中 「12057」、「 丰抗 8 号 」、「 丰抗号 」 分别获农牧渔业部和北京市科技改进一等奖(1983、1984 年);「 丰抗 13」 的育成与发展,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 年);全国大区级小麦区域试验 「 六五 」 成果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 年)。他本人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 「 六五 」 国家科技先进个人奖(1986 年)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为四化服务先进个人奖(1985 年)。参加主编和撰写《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 农作物卷》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不让您最关心的内容被湮没
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iPlants”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三步↓↓
文章顶部点击「iPlants」名称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击「设为星标」,iPlants名称旁边出现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就设置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