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岁月不朽》:宜古宜今,文化回响

时事   2024-09-04 15:20   湖南  

湘伴导读




“熬夜后睡一天都补不回来”


“2000多年前的痔疮手术有多小众”


“古人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


……


近日,一系列和古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登上热搜。


而这些话题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时空坐标——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马王堆汉墓。


1971年的一个冬日里,在湖南长沙东郊一个叫做马王堆的地方,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三座西汉时期的墓葬。


为期3年的发掘,3000多件珍贵文物的陆续出土,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多年前汉初人们的精致生活与文化风貌,走进西汉人纯粹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2024年,时光的指针轻轻触及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的刻度。


长沙马王堆汉墓展厅。


50年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于岁月深处的历史底稿。50年后,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重叙马王堆汉墓,镜头之下的湖南博物院,奇妙折叠着2000年岁月。


湖南省博物院。





致敬:50年的考古传承




适逢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充分展示其保护与研究利用取得的丰硕成果,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成为《马王堆·岁月不朽》的创作内核。纪录片以文物为介质,递进地串联发掘、保护、研究、展陈,完成了⼀次对马王堆的重新认识。

《马王堆·岁月不朽》纪录片海报。

与一般文博类纪录片不同,8集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不再是一个线性叙事,而以板块为结构,在观众对长沙国的认识从史书走向考古现场的同时,对文博工作者的无声致敬贯穿于其中。

导演李东珅谈到,纪录片前3集构成“发掘”板块,主要聚焦墓坑发掘;第4、5、6集构成“研究”板块,研究辛追家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最后2集构成“布展”板块,展现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对湖南博物院的建筑构想与馆内工作人员的布展逻辑。

在“发掘”篇中,当纪录片将时间拉回到50年代的长沙,尚无人知晓这片湖湘大地下沉睡着怎样的考古奇迹。

而当“睡美人”辛追一醒惊天下,从那时起,对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便成为考古工作者勤耕不辍的使命。

在很多学术科研停滞之时,全国考古和多学科顶尖专家都汇集长沙,经历特殊时期停刊的《文物》和《考古》两本刊物因马王堆而复刊。

这座西汉文明的物质与精神宝库,在一代代文博人的精心呵护与深入探索下,生机盎然,光华熠熠。根据湖南博物院近日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仅漆木器、纺织品、简帛三大主要门类就整理出26937件文物。

历史的镜头充满了温情与敬意。

《马王堆·岁月不朽》沿着1-3号墓发掘的顺序,由远及近,深入地呈现了五十年来考古学家们是如何持续努力,一点一滴完成文物的勘察和修复,将分散的碎片拼凑成完整的西汉文化知识图谱。

“安乐如意,长寿无极”这句美好的祝愿随着菱纹绮丝绵袍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又由于破损残缺且过于隐匿在出土后的五十年里一直未被注意。这句已出土丝织品中发现最早的成句文字,因文博专家的潜心整理于2022年才被发现。

《马王堆·岁月不朽》纪录片截图。

考古发掘是穿越古今与千百年前进行对话的特殊职业和生命体验,一代代文博工作者栉风沐雨、青灯黄卷,细细拂去帛书上的白膏泥,用匠心修饰岁月带来的痕迹。

拼缀整理简帛的过程就像是还原一幅幅千年以前的拼图,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被拉长,历史信度不断在增强,文明细节不断被丰富。

纪录片并未平铺直叙马王堆的考古岁月,但却秉承“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的学术传统,让每一片简帛、每一件丝织品、每一件漆器都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讲述着考古工作者默默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




对话:2000年前的长沙烟火



当马王堆的三座汉墓被发现之后,人们对马王堆好奇之余,也将目光投向更大的长沙国、更广阔的西汉社会——2000多年的潇湘大地上,那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纪录片立足“通过国宝看湖南”的创作视角,带领观众一起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寻求更深层次的答案,实现了湖湘文化的时代化表达、特色化呈现。

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文物的三维模型。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轪侯家族官高禄厚,侯府内锺鼎宴飨、食不厌精,楚歌郑舞、罗绮丽裳,就连随葬品也华贵非凡。

宴饮用具摆满了案台,器皿熠熠生辉,似乎还能闻到那觥筹交错间的美酒香气。仆侍歌伎的木俑栩栩如生,仿佛还能听到他们低吟浅唱,看到他们翩翩起舞的曼妙身姿。

当细腻的纺织物、精美的漆器以及高低错落的木俑在CG特效下“活”了起来,西汉轪侯家族极富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也随之徐徐铺陈开来。

木俑在CG特效下“活”了起来,表演歌舞。

竹简上记录下的菜肴品类繁多,从家禽野味到瓜果蔬菜、从五谷杂粮到各种调味品,熏制、烧烤、煎炸、涮火锅、蒸菜,原来早在西汉时期已有了“湘菜”的雏形。

500多件精美漆木器,漆鼎中仍残盛鲫鱼藕片芹菜羹,钟鸣鼎食有了具象化的落地。

古今呼应的人文“密码”让人欣喜。小漆盘、漆耳杯上镌刻的“君幸食”“君幸酒”等字样,就是“请您吃好喝好”的意思。

理发的梳篦,照容的镜子,束发的笄簪、丝带,以及盛放化妆品的妆奁……一号辛追墓出土的众多化妆品,透露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而保存完整的博具,让今人得以想象出彼时人们悠闲之余玩乐的热闹场面。

器物,勾连了西汉的寻常一天。文明,在器物里生长蔓延至今。原来两千年的烟火与今日关于一食一蔬的朴素愿望并无二致。

简帛、丝织品、漆器……当文物们在纪录片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中舒展开来,我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物质文化和日常生活多元丰富的中古盛世。汉初务实而不失浪漫的生活态度,正与当下追求品质生活的文明气质奇妙交融。

而在这份交融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传承与发展这份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正是新征程上建设文化强省的应有之义。




传承: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在纪录片每一集开始,观众都踏上缓缓向上的电梯,通往马王堆汉墓这一叙事主体。

伴随视野随之豁然开朗,与湖南博物院马王堆展陈这一固定叙事空间形成对比的,则是文化无限的想象空间。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而马王堆汉墓,则为我们寻回那关乎历史遗产与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

在简帛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湘音浓厚的导览不无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这些简帛、典藏,全部都是出自利豨墓,一共有多少呢?13万字。”

这是1942年长沙出土战国帛书之后,考古学家再次看到古代帛书的身影。它们中最早的可能抄写于战国末期,最晚的则是在汉文帝时代。

就像是一次久别重逢,这些简帛将散佚已久的远古音讯呈现在我们面前。

镇馆之宝T形帛画,将源自神秘上古传说的众多祥瑞元素与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画面展现于丝帛之上,描绘了天、地、人相通的境界,以有序的层次展示出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也传递出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美好愿景。

游客游览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这种天地人相通、阴阳合散而生死转续的宇宙理念,为死亡的永恒焦虑提供了潇洒旷达的抚慰,在漫长岁月的沉淀中演变成了意境宏大、飘逸流动、精妙有序的生命艺术。

而在帛书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瑰丽想象与艺术表达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从《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到《导引图》等医书再到《天文气象杂占》等天文学文献,马王堆帛书全方位揭示了西汉初年人们对哲学、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数字影像艺术构建的深蓝色夜幕之中,《五星占》帛书中记载的星象图闪耀着璀璨星光,完成了马王堆汉墓与观者的跨时空交流联结,天与地的广阔,宇宙与生命的恢弘一齐涌向镜头前的人们。

《马王堆·岁月不朽》纪录片截图。

此时,科技作为一种蓬勃的新力量正与历史相遇,让历史回温,为历史上色,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湖湘文化的浪漫恣肆、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无尽探索,为今天的我们搭建了一个特别的精神空间,即便是在2000年以后,我们依然能够与那时的青年热烈共鸣。

一个家族的生老病死、烟火日常,一个王朝的时代转向,相隔两千年的时空交错折叠。千年后的青年回望,历史仍有回响。文化的张力,书写岁月何以不朽的答案。


   文 | 李思雨
编辑 | 张子仪
一审 | 思雨
二审 | 邓晶琎
三审 | 唐   婷

湘伴
与君相伴,伴君成长。青年时政记者和青年公务员组成的圈子,为您带来第一手的、湘味浓郁的湖南时事政情。不要道听途说,拒绝四平八稳。你感兴趣的,都是我们关心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