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2000级本科生,而后硕博连读,200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我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师从范宜仁教授、邓少贵教授。现任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地质测控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2024年10月获经纬公司“突出贡献专家”。
今天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走进杨震及其团队的精彩事迹。
杨震受表彰(右一)
“为钻头装上‘眼睛’,精准制导油气藏目标,让钻头闻着油味走”,是随钻测井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对新油气资源的探索推进到深水领域以及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储层,达到这些目标已经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
2023年8月24日,公司面向业界同行和集团公司上游单位举行两项测井新技术发布会,其中一项就是“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技术”。该技术被誉为“可以引导钻头前进的‘3D版贪吃蛇’”,也是国际油服公司在高端市场的“杀手锏”,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
如何突破随钻测井瓶颈技术,助力端牢能源的饭碗?测控院自成立开始,积极探索更具效能的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关键骨干实行“揭榜挂帅”,建强研发团队,集全院之力攻克随钻测井“卡脖子”技术。研发团队经过不断探索,研发攻关形成了性能优良又独具特色的“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技术”。在该技术上,由于我国起步较晚,为了避开国外公司知识产权纠纷的漩涡,尽快打开仪器设计的窘局,团队负责人杨震带领大家不舍昼夜,从最基本的测量原理出发进行研发。
第一代随钻方位电阻率边界探测仪器搭载了边界识别和实时成像功能,并通过有限的上传数据,实现了高精度的边界和方位电阻率成像。在新疆准噶尔难动用区块的两口高难度井的勘探开发中,当两大国际油服公司因技术障碍而退出时,经纬公司自主研发的方位电阻率探边仪器却展现了卓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这款国产仪器在严苛的钻井环境下,可靠性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在挑战石油开采禁区中令国际油服巨头侧目。在实际的勘探作业中,该仪器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1500h以上,6920m也创造了当时胜利工区水平井最深纪录,助力难动用区块高效开发。
在取得首代仪器的显著成果后,测控院及研发团队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测控院多次组织回顾性分析会,瞄准商业化应用目标,持续聚焦产品迭代升级。他们认识到第一代产品在滑动条件下的探边信号显示存在的局限性。为此,团队在结构设计开始入手,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从底层逻辑开始验证,从基础理论开始突破。通过无数次的天线组合测试,十几个实物模型和几万行验证代码后,终于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天线布局方式,成功地实现了非旋转状态下的边界探测功能。第二代仪器所采用的独创三位正交天线技术,使其在旋转和滑动状态下都具有准确的探边功能,这也是目前国内独一无二、具备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技术。该技术荣获了中石化技术发明二等奖。
不仅如此,软硬件的升级和补偿测量策略使得第二代仪器在相位差精度上达到了±0.02°,这一指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无论在精度还是量程上都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团队还研发了多扇区自适应拟合处理算法,为数据采集带来了更大的智能化,使得探边信号的有效动态扩大到80dB,相较国外同类仪器的70dB,具有明显的探测深度优势。
随着国家吹响了向深地进军的号角,测控院发出了“对标国际先进,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动员令,研发团队迅速投入到第三代高温随钻仪器的研发中。面对深部地层高温环境带来的挑战,他们意识到需要在工艺流程和零件选型上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创新,提升仪器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先进性。
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研发团队进行了长时间的不间断试验和迭代升级。那段时间,每发现一个问题团队成员不分白天与黑夜,不分节假日和工作日就立刻研讨、改进,继续试验。团队负责人杨震在井场同吃同住同试验,优化调整参数、细化措施、解决难题,三伏天的工衣经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整个电路系统实现了全新的架构设计,电气设计和采样算法,使整套系统耐温由150℃提升到175℃,跨入了国际先进水平行列。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40余口井,非均质储层优质储层钻遇率提升到92%,为油气田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更具经济性、适用性的解决方案。
探边有界,探索无疆!测控院随钻测井团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当前他们正全力攻关超深前探测技术,为实现更快、更准、更远、更清晰的随钻测控技术,为推动油气勘探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