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勘”点 |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先存断裂和区域应力变换影响下的转换带特征

文摘   2024-10-21 19:21   山东  

断陷盆地转换带保存了区域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转换带在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中广泛发育,对于控制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陷盆地典型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和分类上,有学者提出先存构造和区域伸展方向对断陷盆地断裂系统发展有控制作用,转换带的演化受先存构造及区域应力相互作用影响可能变得更为复杂,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位于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是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前古近系基底之上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是中国近海重要的产油区,现有油气发现多集中在文昌B凹陷外围,且均为中小型油气藏,而缺乏对文昌A凹陷的勘探突破。近年来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的系统重新解释和分析,对文昌A凹中的断裂系统重新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在文昌A凹中发现了一个大型构造转换带,但其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与典型构造转换带存在明显差异。

图1.文昌A凹转换带地层柱状图

及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事件图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其中位于文昌A凹陷的转换带内已发现超过2000万吨的油气量,是过去十年来珠江口盆地西部最大的油气发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伟副教授团队基于三维地震反射数据对文昌凹陷进行研究,并利用几口深井对数据进行校准处理,确定了文昌凹陷新生代层序中7个关键的地震反射界面,识别并描述出了文昌A凹陷转换带的几何形态,并利用断层活动速率参数确定了转换爱主次级断裂的演化规律,恢复了文昌凹陷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图1),计算得出了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方向的变形速率,并由此可确定出各地质时期的区域伸展方向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南部发育大型合成超覆转换带,转换带南部断裂和6号断裂为其主要断裂,在转换带内及周围发育大量北西向次级断裂,与主断裂几乎垂直或成大角度相交,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的共轭交汇区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转换带发育受先存断裂与区域应力转换的相互作用控制(图2),在古新世和始新世,主要断裂的不同活动导致了接力斜坡和超覆转换带的形成;进入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时期,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断裂在斜向伸展作用下重新激活,而转换带内的断裂发育主要是通过先存北西向断裂的重新激活来实现的。从中新世中期开始,在北北东向的伸展作用下,北东走向的走滑断裂占主导地位,并建立了低幅度的断裂背斜,其构造演化过程不仅展示了转换带的动态演化史,而且对于理解油气在该区域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图2.转换带演化及局部构造应力状态

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地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42302155、42072169、4207223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ZR2023Qd0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2022M713461)、青岛市博士后申请科研基金(No.QDBSH2022020206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No.22CX06005A)的资助。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伟副教授。合作者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曹明月、蒙美芳、李嘉、吴宛秋、秦瑞庆、李兴安、刘一鸣,以及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范彩伟、李辉。



来源 |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 | 杨淼 胡姝涵
责编 | 王圣钧 于安祺 孙一白 杨明强
编委 | 徐明权
出品 | 地院传媒工作室



往期回顾

喜报!我院获批山东省未来技术学院!

勘天下
勘天下,探未知,当尖兵,兴国家!这里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