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至次年1月
是水痘的高发季节
它不仅热衷于“偷袭”校园
还非常容易传染
经常一出手就“放倒”一片
该如何对付它呢?
一起来了解吧!
水痘是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常于冬春两季多发。主要发生于躯干、头面部,后延及四肢及全身。
●初次感染能引起水痘,常“青睐”孩子,但近年来成人水痘发生率有增高趋势;
●病毒还喜欢潜伏,感染水痘好了之后,病毒能一直潜伏在人体内,当免疫力降低时再次出来兴风作浪引起带状疱疹,最“钟意”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过度劳累的人群。
水痘传染性极强,尤其在发病前几天至疱疹干燥结痂期间。
易感者接触到水痘患者和感染者的口腔或眼睛分泌物、疱疹的疱液时即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被疱疹液或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用具而感染。
水痘俗称“见面传”。一旦出现水痘病例,周围的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导致水痘在多所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此起彼伏。
健康人群接触水痘传染源后会有10~24天的潜伏期。
初期会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的情况,逐渐出现发痒的红疹,这些红疹先是扁平状,经病情发展形成凸起的小水泡。
水痘属于向心状分布,一般前胸和后背会先出,且分布密集,然后向身体四周部位蔓延,面部比较多,四肢较少。
如果病情严重,也可能全身分布。
小水泡持续3~4天,然后会变干、结痂,彻底痊愈大约需要2~3周的时间。
孩子感染水痘后,一般不会留疤,但如果皮疹溃破没有认真护理而引发细菌感染,面部或皮肤就会产生疤痕。
严重时,还会并发肺炎和脑炎;孕妇在怀孕初期染上水痘,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缺陷。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极强,即使是轻症患者也有很强的传染性。
患有水痘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有两种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的整个过程均有传染性,约7~8天,1~12周岁的儿童是高发群体。
成人也是水痘的易感人群,在水痘的流行中难以幸免且不容忽视。
倘若小时候感染过水痘则能获得“终身免疫”。
但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潜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并沿着神经纤维,向脊髓后根神经节移动,最终在这里安家落户。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病毒开始重新活动,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出现呈带状分布的、成簇出现的疱疹,这就是我们说的“带状疱疹”。
●儿童患者症状和皮疹均较轻,成人患者症状较重,易并发水痘肺炎。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出现播散性水痘,皮疹融合形成大疱。
●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产前数天内患水痘,可发生新生儿水痘,病情常较危重。
●同时可继发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等,继发脑炎的概率低于1%。
1、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
2、期间要注意病人的皮肤清洁,避免手抓疱疹,避免细菌污染水痘破损处,防止继发感染。
3、体温较高时以物理降温为主。
4、皮肤瘙痒者可用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涂擦;疱疹破裂后可涂1%-2%龙胆紫。
5、早期用阿昔洛韦治疗水痘病毒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6、继发细菌感染者应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
一旦发现水痘,须马上隔离,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为干痂。
在此期间,患者的衣物、被褥、洗漱用品等都要实施暴晒或煮沸等消毒处理。接触患者要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及手套,穿隔离衣,接触前后要洗手,所有治疗用品要做到“一用一消毒”。
体温≤39℃可多饮水,物理降温为主,按时监测体温。体温>39℃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可酌情予退热药物降温,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酒精擦拭,避免使用激素。注意保持室内适宜温度18-20℃,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从出疹期到结痂前不宜洗澡。对于较大水泡局部消毒后无菌抽取泡液再用药。水泡破溃处避免沾水,皮肤瘙痒难忍时可适当予炉甘石外涂。水痘可自行结痂脱落,切勿搔抓抠皮,避免留疤。注意保持床单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手揉眼睛引起病毒性角膜炎。
可进食软、烂、易吸收、高蛋白、高纤维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禁食生冷、海鲜、酸辣食物,禁烟酒。
水痘患者需隔离至全部皮疹完全结痂干燥。既往接种过水痘疫苗的部分患者可不出现疱疹,只出现斑疹和丘疹,应隔离至皮肤、黏膜没有新损伤(斑疹、丘疹等)出现;
对病人的毛巾、被褥、玩具、餐具可用煮沸或日晒等方法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房间打开玻璃窗,尽可能让阳光直射;注意个人卫生,成人、孩子都应勤洗手,避免与急性期水痘病人接触;
加强锻炼,多做户外运动。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也不要带孩子去患病儿童家串门。
●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水痘的措施。推荐儿童在12-18月龄接种第1剂,4周岁接种第2剂。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最有效的措施。
伊犁州卫生健康委员会
伊犁州疾病预防控制局
温馨提示
遇上水痘不必惊慌
科学应对必让它无处可逃
内容整合自感染性疾病科、免疫规划科、网络等
编 辑:郝睿 总编辑:朱晓芬 审 核:朱晓芬
内容整合自感染性疾病科、免疫规划科、网络等
编 辑:郝睿 总编辑:朱晓芬 审 核:朱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