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美好起源地图-西部欢饮宴

旅行   2024-09-01 09:00   北京  
满月从成都金融城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处升起。
摄影/张翔升


引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夜,满月高悬,一家人围坐,赏月、品酒、闲话家常,这美好的画面年复一年地上演。每逢此佳节,华夏大地处处是共庆圆满的美好场景。无酒不成欢、无酒不言庆、无酒不圆满。酒不仅是这些庆祝时刻的必需品,更是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连接着人心。而酒坊文化融汇了传统工艺和人文精神的精髓,不仅生动展现了无数美好的庆祝场景,更将人与人这种情感浓缩并传承下来。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穿越600多年的时光,始终承载着这份美好与庆祝的情怀,见证了一代代人的圆满时刻,让这份情感更加浓郁,正所谓“坊后美酒酿,坊前人情传”。


中秋来临之际,为了追寻华夏儿女血脉中的文化印记和中秋的美好起源,水井坊·第一坊与《中国国家地理》共同绘制了一幅璀璨的《中秋美好起源地图》。这幅地图宛如一幅画卷,带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以美好诗意的方式展现了那份难得的圆满和深厚的情感,让每一处都弥漫着浓郁的美好。


这幅画卷从四川成都的酒坊文化展开。华灯初上,成都的夜空仿佛被欢声笑语点燃,酒坊熙熙攘攘,笑声与酒香交织,一直延续到天亮。这是一幅全民欢饮的“月光会”。来到北方,中秋的画面充满直爽豪迈的氛围,人们骑马追月,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他们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将中秋的圆满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快乐。


在华东的中秋夜幕下,昆曲的旋律悠扬地在虎丘的上空中飘荡,人们杯中的美酒在月光下闪烁,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圆满甜蜜的气息。而在华南,中秋的夜晚被编织成一幅神秘而浪漫的画卷,火龙在夜空中舞动,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欢聚一堂,共庆圆满。


在这幅地图的引领下,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各地中秋的独特习俗,更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份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对于圆满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跟随这幅《中秋美好起源地图》,共探美好起源,共庆圆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传统节日如璀璨星辰,照亮历史,根植人心。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每一个节日都深深寄托着情感,传承悠久的文化,也凝聚着民族精神。从春节的鞭炮齐鸣,到元宵的灯火辉煌,每个节日各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而中秋节却尤为独特,此时每个人仰望同一轮圆月,尽管身在天涯,却仿佛共享这份皓月带来的圆满与思念。月光穿越万里,连接每一个心灵。

成都,黄龙溪古镇打铁花庆中秋。

在这个中秋夜里,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共赏明月,共品美酒。酒坊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古老的酿造技艺与浓厚的情感,为圆满时刻增添了文化内涵。月光下,家人们举杯畅饮,感受着酒坊历史沉淀下来的醇厚风味。每一杯酒不仅是美味的享受,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酒香弥漫中,传统工艺将团圆的喜悦与温馨融入酒中,使得这份中秋团聚显得尤为珍贵。

成都大邑悦来古镇的家宴。

摄影/冉玉杰


但在遥远的古代,中秋节仅属于皇室。那时,它是一场庄重而神圣的天子祭月大典,充满了敬畏与仪式的厚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从皇家的殿堂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它不再仅仅是天子的专属,而是演变成了整个民族共同的节日。虽然祭月的仪式渐趋简化,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祷,却从未改变。

图为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页》,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画中,主人手中持杯,正迎接好友的到来,旁边还有几个仆从童子服侍。山林静谧,月色清幽。正如右上角所题“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宋代时中秋节开始盛行,亲友相聚,连宵嬉戏,欢饮达旦。



成都“月光会”

一场全民狂欢的美好节日


都说成都人会“耍”,这种会“耍”、爱“耍”的天性自古便有。元代史学家费著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他自己就是成都双流(古称华阳)人。但这种“耍”并非简单的玩乐,而是成都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独特诠释——乐观、豁达、懂得享受与创造美好。

成都,川剧喷火。
摄影/徐剑锋

在中秋佳节,成都人更是将这份天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仅限于传统的赏月吃饼,更是将酒坊文化与中秋庆典巧妙结合。上至官府、下至百姓,成都人都会以美酒助兴,举杯敬月、对月赋诗。只要在成都,方能深刻体会那份人与人之间,因酒结缘、以情共融的中秋庆典。

图为中秋月夜下的安顺廊桥,月亮周边的彩色光晕被称为月华现象。

成都四面环山,雨水丰沛,天空云量厚,中秋时月亮经常蒙着面纱。浪漫诗意的成都人便给中秋节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月光会”,相传这天是月光的生日。成都的官府带头设宴,庆祝佳节。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成都官府会在中秋夜于大慈寺摆宴,然后登楼赏月赋诗。每年中秋,大慈寺成了成都文人雅集、百姓寻热闹之处。

中秋节,在成都锦里举办的汉服文化活动。
摄影/石雨師

满月之下,千年大慈寺,古木参天,威严静寂。

此时,香客早已散去,暮鼓也已止声。月光如水,薄薄地洒在举杯互贺的文武百官身上。席间,大慈寺里响起悠扬的笙竽声,仿佛来自云端。酒过三巡,官员和文人都抛却了俗世的繁复礼节,借着酒性,举杯敬月,大声吟诵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员和文人举杯敬月、赏月吟诗,老百姓则有烟火气的“耍”法。

节前的日子,要先把欠的外债两清,这个习俗在清代学者傅崇矩所写的《成都通览》中有记载:“商家兴中秋节者,图收账也,民间遂传为月光生日。”

到了中秋夜,家中的香案被摆在街头或露天院子里,月饼、瓜果一字排开,烛火点燃,香烟缭绕。大人们虔诚拜月,随后当家主妇亲自切开月饼,与亲友分享,寓意“圆圆满满”。

中秋夜,香案上月饼与瓜果一字排开。
拜月之后,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来到锦江的合江亭边放河灯与孔明灯,祈愿美好。夜幕降临,富贵人家在自家庭院里设宴赏月,而平民百姓则涌向酒楼,争占一席之地,举杯共庆,酒香四溢。夜市熙熙攘攘,笑声与酒香交织,一直延续到天亮。
早在唐宋,成都已经兴起了繁荣的夜市,有的甚至通宵达旦,夜市的传统一直沿袭到现代。图为锦江边的酒吧街。


自唐代起
饮酒、赏月便是中秋节庆活动的标配

酒是中秋的魂儿。自唐代起,赏月、饮酒不仅是中秋不可或缺的习俗,更是情感交流的重要仪式。在巴蜀之地,成都的酒坊文化更是将这份情谊酝酿得尤为醇厚,四川人苏轼写下吟颂中秋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他将对圆满的期盼融化在浓香的酒中,大醉而写成千古名篇。酒能助兴,自然是文人墨客中秋宴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让这场满月下的欢聚,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中秋夜,三五好友,推杯换盏。


到了北宋,中秋赏月、饮酒的习俗被推向了极致。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每逢节前,每个酒铺都卖新酿的酒,店铺的门面装饰得焕然一新,门口还挂着“醉仙”字样的酒旗。百姓争相购买新酒,甚至到了中午酒就卖光了。

中秋亲友聚会欢饮。

摄影/陈生

在成都,把酒买断货,却未必是新闻。

费著《岁华纪丽谱》记载:“酒人利于酒息,或请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许之”,瞧瞧,官府竟然为了商家的“酒息”而延缓关门时间。

自唐代至北宋,乃至后世,赏月与饮酒不仅作为中秋不可或缺的习俗被世代传承,更因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情感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情感交流的重要仪式。

水井坊旁的锦江游船上,今人扮演的杜甫在船头遥望明月。

摄影/邓志昂



水井街酒坊遗址
是成都酒坊文化历史悠久的注脚
酒香溢月圆,寻常亦非凡,
中秋佳节至,岂可无琼浆?
蜀都夜色浓,灯火映星光,
美酒出成都,千古醉人肠。

在一年中难得的圆满时刻——中秋,成都人常以美酒相庆,好在成都有美酒,成都人更是一生都好酒。
汉代四川酒肆画像砖
成都的美酒,大抵出自水井街。

1998年8月,成都府河右岸水井街,一处酒坊遗址重见天日。这就是次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水井街酒坊遗址。

水井街酒坊遗址俯瞰图。

成都市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水井街酒坊遗址发掘出数十处晾堂、酒窖、灶坑、蒸馏器基座、路基等不同时期的酿酒设备遗址。这是一处明清时期酿造白酒的作坊遗址,已发现的遗址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多年。

根据墙基、木柱、路基(散水)等遗迹的情况,考古学家推测遗址存在“前店后坊”(即前面临街卖酒、后面作坊酿酒)的布局形式,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前店后坊式的古代酿酒作坊。

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


元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成都的城市布局一改传统的坊市制,兴起了临街设店和前店后坊的格局,人口聚集的地方甚至出现一条街全是饮酒、卖酒场所的盛况。

当时的酿酒技术也有所提升,酒的品类更加多样,蒸馏白酒在中国各地发展起来。再加上成都闲适、享乐的氛围,酒坊成了成都人摆龙门阵的好去处。酒坊也从酿酒、卖酒,演化成具有社会交流、民俗文艺等多重价值与意义的独特空间,造就了繁荣的酒坊文化。酒坊文化融汇了传统工艺和人文精神的精髓,不仅生动展现了无数美好庆祝场景,更将人与人这种情感浓缩并传承下来。

效果图由AI绘制

在清代傅崇矩写的《成都通览》记载:“成都之酒坊”,“凡四百九十六家,有烧酒、大曲酒、红老酒,地均不宽敞。下酒之菜以花生、瓜子、豆腐干为大宗,余系炙卤肉品,随意可买,其价不定”。

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发掘,让这灿烂的图景真实地再现于世人面前。


水井街酒坊文化
呈现着明清时期成都的灿烂图景

打开地图,成都就像一朵巨大的玫瑰花绽放在大地上,花瓣中心有两条河,一条是府河,一条是锦江(南河),两条河紧紧拥抱着水井街,而水井街,如一个沉睡千年的美人,静静地躺在它们的怀里。

提到水井街酒坊就不得不说成都的水和码头文化。成都锦江码头文化历史悠久,古时候,成都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绕城而过,是成都沟通省内外的重要通道。李冰开通郫江、检江后,这两条河流不仅改善了成都平原的水利条件,还促进了水运的发展,成都逐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埠城市。秦汉时期,蜀地的粮食、手工业品、土特产品都是通过水运,销往其他地区,两江沿岸市场繁荣。

1287年的夏天,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到成都时,曾描述锦江上舟楫往来、商贸繁盛的景象:“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此江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成都东门码头

水井街坐拥独特的区位优势,西南是东门码头,东边是锦官驿。锦官驿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驿站。唐宋时期,由于蜀锦的繁荣,这里成为了监造检验蜀锦的官衙所在地,周边的商铺、酒楼、茶肆、旅店随之兴起,成为了成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锦官驿是东出成都的第一大驿站,有各类吏卒差夫多达376人。

久而久之,人口不断聚集,形成了水井街、水津街、大同巷等街巷。与此同时,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流量”就会催生酒坊的繁荣。

水井街酒坊遗址区位图

成都东门与水井街隔河相望,自古是文人的游乐胜地。那时的水井街上,一定是万家灯火,游人如织;贩夫走卒,熙熙攘攘,犹如一幅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图”。


那时水井街酒坊的前店里,一定坐满了来游玩赏景的文人、驿站的吏卒、经营川酒生意的商人。他们推杯换盏,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美酒消遣,还是亲友节日相聚的欢饮,亦或是生意谈成后的庆祝,每一个难能可贵的重要时刻,都在水井街酒坊中得以见证。水井街酒坊承载着这份浓郁的情感,穿越古今。


上图是根据史料绘制的明清时期水井街一带舟楫往来的景象,现在这里依然商贸繁盛、酒吧林立(下图)。成都的酒吧已经从古代仅售酒的酒肆,变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
在水井街酒坊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饮酒器和盛酒器的瓷片和陶片,器型包括碗、盘、钵、盆、杯、碟、勺、灯盏、罐、缸、壶等。经过拼对和复原的器物多达百件,可见当时酒坊的兴盛。

在众多的酒器中,一只牛眼小盅颇为引人注目。青花小杯外壁装饰三条游动的小鱼,纹样的布局颇有一番匠心。通常,喝白酒须小酒盅,酒坊劳作的人,自然没有这个必要,只有前店的客人才用得上牛眼小盅。至于那些标着成化年号、同治年号的酒器,则是水井街酒坊遗址历史悠久的佐证。

水井坊博物馆陈列的老酒具。

水井街酒坊遗址出土的瓷片。


如今水井街酒坊遗址周边仍是酒吧聚集的地方,兰桂坊、九眼桥是成都著名的酒吧街。如果你漫步在锦江边,仍能体会到唐代诗人张籍在《成都曲》中描写的场景:“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如果你走到水井街,还能在湿润的空气中闻到600多年前的浓郁酒香。

水井街酒坊坚守600多年的时光仍在生产高品质白酒,图为遗址酿造生产场景。


水井街酒坊至今仍在生产高品质酒,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

水井坊以其老窖菌群为基础,采用泥窖固态发酵技术,酿造出口感独特的浓香型白酒。“一号菌群”是酿造过程中的关键,这些微生物群落来自有着600年历史的窖泥。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风味物质,让水井坊的酒有着“圆满”醇厚的口感。

在600多年的时光中,世世代代匠人坚守对酒品质的提升,让今人得以在中秋欢饮宴中品尝到高品质的酒香。这酒中凝聚着古人和今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与亲友共庆圆满的媒介,更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情感纽带。

在600多年的岁月中,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坊”的水井坊将浓郁的酒香带到了千家万户。自此,每一次举杯庆祝,都是对这份悠久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使得酒与生活中的每个圆满时刻紧密相连。

为酿酒匠人蒸馏白酒的场景。
本文创作团队:
撰  稿:山哈
制  图:ABner、kiki
部分供图:水井坊、视觉中国

中国国家地理
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商务合作:010-6486939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