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俗称“过年”,是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一次动的迁徙,它是一次静的守候;它是红红的喜庆,它是绿绿的新生……具体来说,它是什么?
它是逛花市,它是看舞狮;它是贴年画,它是踩高跷;它是龙灯舞,它是摆手舞;它是举火把,它是烧甲马;它是打铁花,它是木偶戏,它是皮影戏;它是鱼灯,它是剪纸,它是广绣,它是唐卡……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奔赴一座城,感受一种美。
“非”常精彩,“遗”定要来。千百年前敲下的一个音符,在后世不断引起回响,用仪式感穿越历史长河的微妙呼应,中国人骨子里永远有一种浪漫。生活再难,小日子也要过得红红火火,往前走,不退缩,书写中国人的身心超脱与山河远阔。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南海郡,任嚣在番禺筑城,标志着广州建城的开始。公元前208年,任嚣去世,赵佗继任。公元前204年,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他将任嚣城扩大为周长十里的大城。在传说中,五位仙人骑着五只仙羊,踏着彩云来到广州,为拓荒者送来稻谷、耕种技术,广州因此被称为羊城。▲ 广州番禺余荫山房,岭南园林的代表。摄影/杨玉诚今天的广州如此繁荣,几乎让人忘了它曾远离中原又因群山阻隔、瘴疠横行,而成为贬谪官员的“南蛮之地”。然而,有一种力量不断改变它、塑造它,最终让它成为一座商业千年不衰、烟火气不断的繁荣都会。20多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存了丰富传统的城市肌理和文化资源。敢为人先、开放为先的广州,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已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6项,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21项,各级非遗项目总量均居广东省首位。2024年12月,“春节”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广州市的春节(行花街)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为项目的成功申报做出贡献。▲ 过年前,广州特有的花街,充满年味。供图/Shirley“行花街”是广府春节前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没有逛过花街,就不算过了年。”广州的常年性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除夕花市从常年性花市演化而来,肇迹于晚清,定型于20世纪20年代,市民穿上漂亮衣服,到花市上赏花买花,迎接新年来临,谓之“行花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迎春花市”。“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这首童谣《行花街》形象地唱出羊城最具特色的传统年俗。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喜庆气氛弥漫开来,到处是浓浓的年味。穿街走巷,踏入花的海洋,一场关于过年的狂欢盛事正式开始,快乐在空中恣肆飘扬。
横屏观看
▲ 广州行花街。摄影/老闻
和北京人逛厂甸庙会、上海人游城隍庙一样,广州人过年“行花街”,是一种独有的人生体验。过年的广州,必备节目除了“行花街”,还有“睇舞狮”。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讲的正是广东乡间少年舞狮夺魁的励志故事。中国的舞狮分南北两个流派。“北狮”流行于长江以北,继承着欢乐喜庆的主旋律。“南狮”以岭南地区最为兴盛,由北狮演化而来,自清朝“康乾盛世”开始,展现出鲜明的“革命性”。
横屏观看
广东醒狮,国家级非遗,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文狮温顺而和善,武狮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瑞兽,寄托了老百姓祈望吉祥平安的美好心愿。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醒狮所用狮头造型独特,以神兽狻猊为原型,头顶尖角、绘云头如意纹及火纹,取驱邪避害之意;色彩借鉴传统戏曲中三国人物脸谱,黄刘备、红关羽、黑张飞、青赵云、蓝马超、橘黄忠,表达对中华英雄人物及其忠正仁义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意。不同场合采用狮头也不同,开业庆典用关公狮和刘备狮,醒狮比赛用张飞狮,祝寿用黄忠狮,丧事则用马超狮。 ▲ 狮舞表演。供图/全景视觉(上),陈烁明(下)
广州是一座不卑不亢的千年之城。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北上深广”的排序,对广州人来说都是面上的脂粉。广州人务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政治”。广州有着和北、上、深都不一样的松弛感:没有着装焦虑,没有努力羞耻,烟火气十足。正如花市的吉祥寓意和醒狮的平安期盼延续百年、千年且长留心中,在广州,历史的痕迹仿佛从未褪去。它从容自信,以不变应对世界的万变。天津是中国唯一在史书中留下明确建城日期的大城市。1400年,燕王朱棣自直沽渡口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得胜回朝。为了纪念发兵的“龙兴之地”,1404年12月23日,设天津卫而正式筑城。明成祖朱棣把“直沽”赐名为“天津”,取“天子津渡口”之意。
横屏观看
津沽文化源远流长,有的留存至今,有的慢慢流逝,但天津人对生活的热情没有变。在天津,有烟火气,有人情味,最适合感受百姓街头的小日子。天津的非遗,起于海陆交汇、中西混搭,生于巷弄说学逗唱间,在烟火升腾中发展,凝成津派独特文化。民俗、技艺、传统曲艺、手工绝活……天津,如同一座天然的文化宝库,丰富多元的非遗汇聚于此,映照天津的古韵今风。▲ 天津古文化街,非遗荟聚。供图/越努力越幸运Zz
春节申遗成功,让年俗越来越受欢迎,其宣传视频之中也有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身影。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人辞旧迎新、纳福求吉的重要装饰品。对于很多人而言,抱着大鱼的大胖娃娃,是珍贵的童年回忆。它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发源于千年古镇杨柳青,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它发展与杨柳青镇的运河文化密切相关,除了提供优越的运输条件外,因水系发达、土地肥沃,当地居民栽种了大量梨树、枣树,其中突出的是杜梨树木,木质适合画版的雕刻,是杨柳青木版年画主要原材料之一。经过一番细致雕工和颜料彩绘,一幅幅喜闻乐见、栩栩如生的木版年画跃然案上。▲ 杨柳青年画门神秦琼、尉迟恭。图源/《谜式寓意:杨柳青年画中的多重世界》,姜彦文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天津过年期间的非遗与民俗,除了贴年画,还有很多,比如葛沽宝辇花会。每年正月十六盛大的葛沽宝辇花会是天津迄今为止保留最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为隆重的民间花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它兴于明,盛于清。主要活动区域在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一带,因葛沽人民在长期渔、盐劳作和漕运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北方代表性妈祖祭祀活动。葛沽宝辇花会的高跷表演最具特色。表演以《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为人物原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每队高跷一般有12个演员,他们演绎的人物根据传承也有区别,有“长乐”和“青云”两大主要高跷传承。▲ 葛沽宝辇花会踩高跷。供图/北京青年报郝羿(上)、胡凌云(下)
从三岔河口旁的明代卫城,到依海河生长的国际都会,再到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天津华丽转身成为超大城市。不过,天津是四大直辖市中唯一人口没过两千万的。知乎上有个提问,哪座城市可以评为“反内卷之都”,不少人给出的答案是天津。
河与海奔流交汇,南北货物汇集转运。海风的吹拂,码头的来往,租界的复杂,市井的热闹,江湖的侠义......土与洋、雅与俗、新与旧在这里交融碰撞,孕育出天津人独有的性格。见过富豪贵族,经过战争动荡,更懂得适应和享乐。把日子过成段子,天津人自带快乐哏儿,基因里的幽默体现在listen to baibai中,也体现在“生存一分钟 快乐60秒”中。松弛感,浸透着这座城市的空气。“重庆”这个地名,在过年的时候,听起来更是吉祥喜庆。其命名历史,始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为抗金英雄岳飞昭雪的宋孝宗赵昚逊位于第三子赵惇,是为宋光宗。即位之前的恭王赵惇,其潜藩在长江上游的恭州,那时赵惇还是一条潜龙,现在成了大宋当家的,便将龙潜过的恭州改名重庆府,“重庆”美名由此而生。▲ 中国年的重庆18梯。供图/王sir想拍电影
1948年,老舍写过一部中篇小说《鼓书艺人》,讲了抗战时期在旧重庆生存的事儿。那时,从北京来的难民,多携妻带子,心境灰暗委屈,觉得到这个深山峻岭里来,注定是要吃苦的。从海拔160米的朝天门河滩,到海拔379米的制高点鹅岭,重庆城区的相对落差达219米,许多楼宇、庙堂、商铺在若干的山峦起伏间建成。自小在平原长大的人,站在嘉陵江边望山城,望见的多是山,不是城。但爬到了城里,北京人却真正开了眼界。“ ××伸着脖子看城里的大街,心里激动得厉害。高楼大厦、汽车、霓虹灯,应有尽有。谁能想到深山峻岭里也会有上海、汉口那些摩登玩意儿呢!”70多年过去,再写北京人初到重庆的心态,这段话还是可以照用。山、水、城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景观风貌。
横屏观看
▲ 重庆渝中区处处张灯结彩年味浓。供图/icbczzy.dfic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源地。历经三次建都、四次筑城、八次大移民,孕育了巫文化、巴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文化遗产,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53项,市级非遗项目707项。过年最有特色的当属铜梁龙舞。它是流传于重庆铜梁区境内一种主要以龙为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肇于唐宋,兴起于明,鼎盛于清,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龙舞分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横屏观看
▲ 铜梁龙舞。摄影/罗星
“龙灯舞”有大蠕龙、火龙等十个品种,尤以大蠕龙最有特色。以彩绘纸黏糊龙身,有骨有“肉”,头尾摆动灵活。龙长50多米,24栋龙身,寓意24个农事季节,表演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等十二个品种。龙舞场面恢弘,氛围热闹。“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诗人彭施铎描绘了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庆祝丰收时的盛景。土家族摆手舞,是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传统舞蹈,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人活动时期,盛行于明清,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遗。
横屏观看
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地域特色,其舞姿有单摆、双摆、抖虼蚤、撵野猪、叫花子烤火等二十多种,队列有环形摆、双圆摆、绕山涉水等三十多种。动作舒展大方,生活气氛浓郁,凸显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重庆很“网红”。雾气浓厚,人称雾都;高楼林立,人称赛博朋克;道路与轨道交通上天入地、飞檐走壁,人称“8D魔幻”。不过,既有CBD也没丢掉老茶馆,既有便捷的轨道交通也没忘了长江索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态的文化是重庆的人文气质,是重庆永远的时代精神。有人喜欢拿重庆和成都来比较。一发源于嘉陵江、一发源于岷江,最终都注入长江;一个老娘,养出迥然不同脾气的孩子。一阳刚一阴柔,一尚武一崇文,一急躁一拖沓,一爽直一内敛,一速度快一根底牢。现代成都更像一位讲究内涵的女性,美丑都藏着掖着,要花上三四个月时间,这个城市爱玩、会玩、懂生活的魅力才浮现出来。而重庆则是夺目的摩登女郎,就像龙灯舞和摆手舞,在第一眼就勾住了我们的魂魄。昆明是家喻户晓的“春城”,人们赞美它的四季如春。春节,当然也少不了昆明。但似乎除了“春城”之外,大多数人对这座城市不甚了解。那些古老文明的兴与亡,战火硝烟的荣与辱,千年往事的悲与喜,都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化作滇池畔的苍烟落照,变得鲜为人知。事实上,这座偏居西南的“边城”,远不止“春城”那么简单。
商周时期,云南的铜、锡矿产便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战国秦楚争霸之际,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部落联盟,建立了滇国,自称滇王。战国至东汉初,滇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 昆明古滇湿地公园。供图/歪歪牛
昆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系它接近昆明之故。宋宝祐二年(1254),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云南的地名出现,延续至今。1276年,昆明称中庆城,首次成为省会。
横屏观看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又是沿边省,昆明以它温暖平和的性情成为各民族交融的中心。来昆明,当然就少不了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火舞潋滟,飞龙腾空,彝族人将对火的原始崇拜燃烧在深邃的夜空中。他们认为火是一种远古的神秘力量,用火逐疫去灾、灭虫保苗、祈求丰年等。为了表达这份崇敬,彝族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一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2006年,彝族火把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村寨中央,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着,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时分,点燃火把,一片通明与热烈溢满村庄。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同时,耍火棍、喷火舞、撒松香、舞火龙也连续不断。
横屏观看
▲ 彝族火把节。摄影/贾翔
承担人神之间沟通的使命,祈求愿望迅速传递给神灵,这就是“甲马”最初代表的精神载体。甲马本来叫纸马,起源于唐朝,是手绘的彩色神像,因大多是披甲骑马,所以又叫甲马。它是白族原始巫术遗存民间的一种木刻作品,用于民间消灾祈福等祭祀活动。甲马为木版雕刻,手法以阳刻线为主,木刻后水墨印制。印刷种类繁多,神祠鬼灵、飞禽走兽、自然山川、建筑交通等图案均在纸上。祭祀使用时,人们通常会将甲马纸焚烧,以此与神灵沟通,除灾辟邪。新年之际,也寓意美好和吉祥。在过去,昆明是文化碰撞的前线,也是救亡图存的后方,但曾经的辉煌终将化作平淡,传奇的故事也终将隐于市井。无论如何,日子还要过,年更是不可缺。云南少数民族的过年习俗,都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到昆明,亲身体验奇妙的当地习俗、独具特色的民族美食,了解不一样的彩云之南,领略别样民族风情。
不管是家乡还是远方,过年不需要“平替”。
中国各地,还有很多精彩的非遗……
木偶戏艺人提着几根线,木偶便有了生命,跟随戏腔跳跃、旋转、舞动。泉州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起源于汉,盛行于唐,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精妙的木偶头雕刻工艺,娴熟的操线功夫,独特的曲牌唱腔“傀儡调”,构成了一幕幕完整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的木偶戏。华灯初上,与万家灯火相互交映。自贡灯会作为国家级非遗,早在唐宋时期自贡地区便有了新年赏灯的习俗,后又延伸出提灯会、闹花灯、放天灯与舞龙灯等活动,花灯内容多为民间传统、神话故事等。自古以来,自贡花灯都扬工艺精湛、场面宏大之长,以祈愿纳福、阖家团圆为底蕴。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自贡鱼灯。摄影/唐菀蔚
“确山铁花动驿城,千年绝技露芳容。火树银花惊天地,疑是银河炸苍穹。”打铁花作为一种传统焰火,在新年之际给世人带来一场无比绚烂的视觉盛宴。其起源于自北宋,兴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匠师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独特民俗表演技艺,将钢针或铁砂借助铁锤击入炽热的铁水中,瞬时铁水飞溅,绽放成绚丽火花,蔚为壮观。确山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随着乐器伴奏与唱腔的配合,人物剪影隔着白色布幕,在光源的映射中上下翻飞。陕西华县皮影戏久负盛名,北宋始称“影戏”、“影子戏”、“灯影戏”等。其以秦川牛皮为原料,精细刀工下,呈现出一个个生动传神的人物剪影,古朴又典雅。在手的操纵下,交错光影间,音韵缭绕,流落民间的故事一一被传颂。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陕西华县皮影戏。供图/汪氏皮影
一尺绢上,穿针引线,富丽堂皇的绣品翩然现世。广绣源于唐代,由中原移民将刺绣带入岭南,成为闺阁之技。其为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刺绣织物精美繁复,一针一线足见功底。尤以色彩艳丽著称,热情奔放。所用材料除了丝线、绒线外,还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等线缕。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绣。供图/董乃德
虽称“剪纸”,其实看“刻工”,一个刀锋转换间,才能刻出流畅的线条。蔚县最早的剪纸出现于明成化年间,单色且不镂空。后借鉴窗花、年画和皮影的色彩特点,最终形成拥有“以刻代剪,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染剪纸”技法的彩色剪纸。象征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图案的剪纸,走进千家万户。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蔚县剪纸。供图/高佳
一张来自雪域高原的“明信片”,讲述着那个民族的神圣世界。藏族唐卡,藏语意为“卷轴画”,是一种集绘画、刺绣、贴金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宗教艺术表达形式。初期它主要用于宗教仪式的供奉,后逐渐成为包裹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的艺术之作。以绿松石、朱砂等天然矿物质为颜料,细细研磨和调配,使唐卡色彩艳丽而庄重,岁月境迁而不褪色。2021年,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藏族唐卡。供图/张添福,中新社青海分社
山河远阔,值得探索。
其实,不过「遗」步之差。
冬去春来,万物盛装。
这个过年,我们或者回故乡,或者去远方,
发现和领略更多的「不一样」。2025年,小红书落地广州、昆明、重庆、天津四地新年走红秀场,打造非遗展演。欢迎关注。
封面图:龙世杰
其他供图:视觉中国、图虫创意等
创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