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比利时大叔的新疆“营养学”

时事   2024-11-30 17:59   江苏  


老外不见外

他们说,“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

行走中国大地,他们是见证者;

讲述中国故事,他们是传播者。

江苏新闻广播融媒体报道:

《老外不见外》

看“洋眼”里的中国脉动,

让世界感知真实的中国。

10月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棉花地迎来了全面采收季。收获的喜悦也感染着棉田“营养师”——比利时企业家德康尔·丹尼·卡米尔。


金秋时节里的另一份“收获”,是丹尼终于拿到了期待已久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戴上眼镜,他忍不住看了又看,向记者展示,“我当时的申请编号是00001,我大半辈子都在中国。”

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待人热情的丹尼,总让人忽略他其实已经61岁了。而他口中的“大半辈子”所言非虚,丹尼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36年前。


198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吸引了不少外企投资办厂,丹尼入职了一家在深圳的中美合资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打工10多年,丹尼为自己攒下了发展人脉和“第一桶金”,“我一直做农业相关工作。差不多在1999年,到了饲料行业里工作,做技术员,建饲料厂。后来我在化肥企业,主要还是做化肥。”

丹尼正在对肥料进行测试

2005年,丹尼为了推广水溶性化肥,第一次来到新疆。当时,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客户向他介绍,兵团正在农田里大面积应用滴灌技术。肥随水走,滴灌面积越大,意味着对水溶性化肥的市场需求越大。“刚好我们有一些产品非常适合。很快,我就决定了,留在新疆!”丹尼笑着回忆。

在新疆,农户们的条田挨着条田,一眼望不到边。丹尼就开着车,一块地一块地看,和当地农民探讨更高效利用水肥的办法。2006年,他在新疆沙湾投资建起公司,主营水溶性肥料生产,到天山脚下自己当起老板。

棉花的苗期、盛花期要怎样节水?如何做到分类精准施肥、改良……谈起新疆棉花的“营养学”,这位比利时人总是滔滔不绝。为了改善新疆大量存在的盐碱土地,丹尼经常带着设备穿梭在棉田里。

丹尼和助手在田间进行巡查

“这里土壤一开始盐度特别高,酸碱度也特别高。”丹尼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盐碱地曾经的照片,就像是下了雪的冬天,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曾经的水肥利用率低下。“现在我们对土壤进行了改良以后,基本上90%的苗可以长出来。从白白的盐,到苗出来是绿的,这个变化特别大。”丹尼自豪地说。

丹尼的办公室里一直摆放着一张证书。棉花叶面营养诊断技术应用与推广项目在2016年,获得原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从全疆推广节水灌溉到大面积使用机械进行采收,丹尼见证了新疆棉花产业历史性变革的过程。

丹尼的养牛场

2017年,丹尼的公司又多了一项新业务:养牛。丹尼把家乡的比利时蓝牛引入中国,和新疆当地的奶牛肉牛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能够大大提高出肉率。对养殖户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效益。

丹尼饲养的比利时蓝牛

“比利时蓝牛,它的主要特点是肌肉特别大,红肉占82%,脂肪只有4%,别的牛就远远达不到这个数据。蓝牛育肥以后,公牛可以有100到150公斤肉。”丹尼向我们介绍比利时蓝牛惊人的出肉率。

丹尼的农场使用喷灌技术种植饲草

把国外农场的经营模式引进新疆,也是丹尼一直尝试的事情。用免耕播种机播下苜蓿、玉米、小麦等饲草,一点一点建成了这片沙漠里的绿色牧场。牛粪连同腐烂的饲草,增加了土地肥力,而基地使用的农用机械、养殖设施、繁育设备等几乎全部实现了现代化。海内外朋友都来丹尼的农场参观学习。


2023年,丹尼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家乡比利时,恰逢比利时农业和外交部门打算向中国大批量推广比利时蓝牛养殖,外交部门来向丹尼咨询。早早就在新疆养起蓝牛的丹尼为这次农业技术交流打起了前站,把自己在新疆的创业经验倾囊相授。

丹尼和朋友们一起喝茶

“我喜欢在新疆喝茶,喜欢吃烤肉、烤包子、大盘鸡!我来新疆发展来对了,我认为整个世界没有第二个地方能给我这个做事业的机会。”丹尼这样说。

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以其开放的姿态,给了丹尼实现梦想的机会,只要自己还能干得动,他说要一直干到70岁。


总策划:季建南 王卫刚
总监制:李轩 严园园
监制:张倩 陈凌云
记者 江苏新闻广播  索浩阳 刘正则
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融媒体中心  杜新民  杨海洲
通讯员: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八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  包伟
视觉优化:马铭欣


即日起,江苏新闻广播
苏中地区FM95.3
正式启用!
南京地区FM93.7
苏南、苏中地区FM95.3
苏北地区FM91.2
江苏新闻广播省域同频网建成!

江苏新闻广播
FM93.7江苏新闻广播:传播资讯,传承文明,传扬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