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哈尔滨人,想用老建筑重新介绍这座城

时事   2024-09-18 19:05   北京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19期,总第916期),原题为《宋兴文“救”楼记》。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编辑戴闻名


宋兴文将自己目前所实践的历史建筑活化手段,总结为“文化复合体”模式。


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和端街交叉口街角的奥谢金斯基大楼

8月的哈尔滨,不时下起雨来,但中央大街仍然游人如织。

宋兴文穿过人流,走进位于中央大街和端街交叉口街角的一栋鹅黄色百年建筑——奥谢金斯基大楼。

51岁的宋兴文是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传承课题研究工作组成员,也是近年来哈尔滨多处历史建筑活化的背后推动者。曾经营广告公司的他,已决心将人生的后半场全部投入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

在宋兴文的努力之下,奥谢金斯基大楼成为了一座“文化复合体”:一楼门市是俄侨菜馆,二楼西侧是俄侨家庭咖啡馆,后院则是哈尔滨首家街道历史博物馆“端街博物馆”。

2024年夏天的一天,他正忙于二楼东侧的修缮,争取国庆假期前将其打造成俄侨民宿开放。

“哈尔滨的优雅、格调和底蕴,还需要更多讲述,我希望人们走进这些建筑时,能真正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宋兴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百年城市

宋兴文的童年,在哈尔滨道外区的大杂院里度过。

“老道外”以各色老字号小吃闻名。2007年,34岁的宋兴文利用自己平面设计师的专长,编绘了第一版《哈尔滨美食地图》。为了搜罗老字号的故事,他在城市各个角落寻旧访古,收集了许多老照片、票证、菜单和牌匾,意外拼凑出一幅100年前的哈尔滨“生活现场图”。

由此,宋兴文一点点向历史深处的哈尔滨靠近,发现自己的家乡“原来如此不同”。

曾在哈尔滨工作十余年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孙一民也用了“特别”来形容哈尔滨——不仅因为它在历史上曾四度被列为“特别市”,更因为风云际会中,这座城市曾有过独特的发展轨迹。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中俄密约》以图制约日本,沙俄因此得以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

这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T”字形铁路网,正是以哈尔滨为枢纽节点的。哈尔滨于是在20世纪初一跃成为连接欧亚的商贸中心和国际都市,不仅吸引了闯关东的关内移民,还吸纳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侨民,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各国建筑师也在此尽施才华,使哈尔滨成为了一座“万国建筑博物馆”,集中了新艺术运动、古典主义、拜占庭、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十余种建筑风格。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风格都是中式古建,哈尔滨却截然不同。”宋兴文说。

作家迟子建也曾在以哈尔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中写道:“哈尔滨最迷人之处,就是各城区的老建筑。它们是散了页的建筑史书,每一页都是辉煌。”

据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统计,目前哈尔滨已挂牌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共600多栋,其中历史建筑227处。

随着研究和收藏的深入,宋兴文对于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及其独特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2017年,受有关单位委托,他成功“复活”了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类保护建筑——江畔餐厅,并由此开启了修缮活化哈尔滨多栋历史建筑的生涯。

老俄侨家

2021年初,经朋友介绍,宋兴文第一次来到奥谢金斯基大楼。由于多年闲置,天棚、墙面、门窗破损,部分地面塌陷,它已“生命垂危”。

不过,这栋建于1919年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砖木结构建筑虽然破败,基本格局却未改变,老门窗和旧地板还在,楼里还保留了俄式楼宇中典型的取暖设施“乌瑟马克炉”,尤为难得。

宋兴文于是决定“先救下来”。签下长期租赁合同后,他立刻着手重新规划水电和供暖,然后按修旧如初的原则进行修缮。

修缮的第一步,是搜集挖掘历史信息,“唤醒”建筑记忆。

105年前,这座大楼由俄国退役军人奥谢金斯基投资兴建,因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德国、匈牙利、英国、法国、波兰等国的商人来此开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楼中各国商号云集,有乐器店、咖啡馆、洋行、药房、钟表首饰店、贸易公司、长途电话公司和齿科医院等。

大楼所在的端街,全长仅240米,初名“短街”。但街道虽短,却极为繁华,除了俄国人建造的房屋,还有日本人创办的商会、德国人开设的洋行、中国人经营的浴池等。

宋兴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你100年前来到端街,多半可以买到巴黎当月最新款的时尚产品。” 哈尔滨是当时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长途枢纽:从上海经哈尔滨坐火车去欧洲只需要两周时间,走海路则要花上一个多月。

奥谢金斯基大楼的鼎盛时期,也正是哈尔滨外国侨民最多的时候——1922年,哈尔滨近40万常住居民中,有超过一半的外国侨民,既有政商名流,也有普通劳动者。在20世纪上半叶风云激荡的世界格局中,他们漂泊至此,将哈尔滨视为新的家园。

“哈尔滨不存在租界区,当时中外居民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没有身份高下之分,多元而包容。”宋兴文说。

俄侨在哈尔滨的外国侨民中占比最多,其生活习俗也对哈尔滨市民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时至今日,哈尔滨人还爱吃红肠、罗宋红汤、面包和啤酒,喜欢郊游野餐。

宋兴文于是决定,把奥谢金斯基大楼打造成为一个“能走进去的老俄侨家”。

如今,大楼一楼50平方米的门市房是俄侨菜馆,由70多岁的俄侨后代娜塔莎担任主厨,主打“俄侨菜”——俄罗斯家常菜与哈尔滨当地菜式的融合菜,其家族传承三代的“牛肉粉丝馅油炸包”,被称为“舌尖上的历史”。

沿着有铁艺栏杆的楼梯上到二楼西侧,就能看到俄侨咖啡馆和旧书屋,里面的家具、吊灯、窗帘、餐具甚至桌布,都是宋兴文亲手淘来的俄侨家庭老物件。俄侨咖啡馆里的咖啡,也是用当年俄侨常用的镀银咖啡壶煮制,需要搭配方糖和鲜奶饮用。

踏着嘎吱作响的地板,二楼走廊左侧,展示着俄侨拍摄的哈尔滨老照片,右侧则原样保留着“乌瑟马克炉”。

文化复合体

宋兴文将自己目前所实践的历史建筑活化手段,总结为“文化复合体”模式:以历史建筑文化内涵为基底,依托“文化餐饮+博物馆”的文旅商融合业态,打造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空间。

他活化的另一幢“文化复合体”,是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同盛泰货店”大楼。

他将这座大楼打造为“拾楼壹号”文化餐厅,复原了1910-1945年哈尔滨11家著名饭店老菜谱上的经典“哈埠菜”。大楼里还有一座“哈埠菜历史收藏馆”,顾客可在等位时逛一逛复原的“饭店街”,浏览上千件见证哈埠菜历史变迁的城史文物。

拥有百年历史的“同盛泰货店”大楼改造为“拾楼壹号”文化餐厅和哈埠菜历史收藏馆,图为宋兴文介绍哈埠菜历史收藏馆城史文物。(刘佳璇/摄)

餐厅里还有一扇窗,是“专门留给萧红的”。这扇窗外,是萧红在1932年住过的欧罗巴旅馆。宋兴文特意在窗台上摆放了萧红的作品和照片,纪念这位在哈尔滨开启文学生涯的近代知名女作家。

宋兴文介绍,活化后的江畔餐厅、奥谢金斯基大楼和“同盛泰货店”大楼,都实现了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活化后的江畔餐厅

“做历史建筑活化,要细水长流,不能赚快钱,也不是为了赚快钱。尊重历史才能够获得长期的收益,对城市来说也是一样。”宋兴文说。

2024年6月,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起草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参与历史文化建筑租赁,实现“共有、共建、共享、共赢”的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新模式。

不久前,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一栋历史建筑中,宋兴文创办的傅家甸城史文物馆再次开门迎客,里面展陈了数百件有关道外民族工商业的城史文物,免费向社会开放。

宋兴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希望自己的实践,能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活化“打个样儿”,并激励更多人投身于此。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哈尔滨的脚步还可以再快些。时间不等人,靠一个人做这件事远远不够。大量百岁高龄的建筑还没得到有效保护,正站在命运的关口。以中央大街区域为例,23条辅街中有20余栋保留了原真性的历史建筑正处于闲置和濒危状态,要尽快行动起来。”宋兴文说。

《历史建筑“活起来”》专题系列稿件
历史建筑,保护提速
北京 :复苏百年茶社
上海 :让建筑可读
宋兴文“救”楼记
活化历史建筑要适应时代所需



欢迎点击“在看”,获取更多新闻~↓↓↓

瞭望东方周刊
深耕幸福之道 读懂城人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