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宫一墙之隔的百年茶社,不止有鲁迅点赞的同款包子

时事   2024-09-18 19:05   北京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19期,总第916期),原题为《北京:复苏百年茶社》。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钟昊  编辑金明大


来今雨轩,这间在公园里经营逾百年的茶社,便是一扇刻满了故事的窗棂,通过活化利用,可让人们感知过去和当下,走向历史的细节得以更近一步。


来今雨轩茶社外景

刚刚过去的暑假,故宫人头攒动。相比这一北京中轴线上的顶流,故宫西侧,仅一墙之隔的社稷坛与往日一样恬静、内敛,等待着被更多人光临。

社稷坛,即北京中轴线上“左祖右社”中的“右社”,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土地)和太稷(谷物)的建筑群。1914年,在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下,社稷坛被辟为公园,初称中央公园,开北京城市公园的先河,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祭坛,化身现代语境下的“公园”,见证了皇家宫苑公众化的转变开端。110年后的今天,走进中山公园只需买一张3元的门票,几乎没有门槛。祭坛四周的人,早已从数百年前的王公贵族变成了市民游客。

走在中山公园古木参天的林荫道上,仍可回味这里曾发生过的时光流变。

历史建筑。来今雨轩,这间在公园里经营逾百年的茶社,便是一扇刻满了故事的窗棂,通过活化利用,可让人们感知过去和当下,走向历史的细节得以更近一步。

天才成群而来

沿着祭坛的内坛墙行至东南角,一栋民国时期常见的红砖房映入眼帘。灰筒瓦、绿窗框、红廊柱,门匾上是赵朴初所题的“来今雨轩”,楹联上则是“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不难看出,“会友”是这间茶社的调性。1915年,中央公园董事会成立来今雨轩,轩名取自杜甫《秋述》中感怀朋友相伴的诗句“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往后,这里也的确成为了贤达故旧的知交场所。

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等,皆是来今雨轩的座上宾。鲁迅的日记中记载,自1917年至1929年,他27次到来今雨轩。在这里,鲁迅翻译《小约翰》,张恨水写就《啼笑因缘》,沈从文与张兆和举行婚礼,徐志摩与陆小曼喝茶约会……

“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能说得出名的,都多多少少跟来今雨轩有联系。”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盖建中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民国时期,去来今雨轩喝茶品茗,已成为京城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习惯。

那是一个“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时代。在这间500余平方米的茶社里,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光社等社团,举办过讲演、沙龙、展览,中国知识精英还在此为访华的杜威、罗素设宴饯行。胡适曾形容,来今雨轩的文化盛事“如果仔细收集,足可编一本很厚的书,足见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氛”。

2007年,中山公园委托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收集整理有关来今雨轩的史料。“资料堆出两三百页,但也只是一部分。”盖建中说。

来今雨轩最负盛名的典故莫过于鲁迅与冬菜包子的故事。1924年5月30日,鲁迅邀学生许钦文到来今雨轩饮茗,对许钦文说:“这里的包子,可以吃。”

来今雨轩最负盛名的典故莫过于鲁迅与冬菜包子的故事。1924年5月30日,鲁迅邀学生许钦文到来今雨轩饮茗,对许钦文说:“这里的包子,可以吃。”

鲁迅口中的“可以吃”,表明包子风味尚可。今天,来今雨轩的师傅们依照资料上的描述,复刻了当年的包子:高桩、26个褶,形似鸟笼,包子馅是四川的冬菜。来今雨轩经理裴文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可能与鲁迅、朱启钤等都是南方人有关,口味偏甜口。”

许钦文的文章里还曾写到,卖报纸的人见到来今雨轩里“静坐着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就把那擎着的一叠报纸放到他们前面去”,足见当时来今雨轩的文人氛围。

一本来今雨轩的文创手札这样描述它最鼎盛的时期:天才成群而来。

百年沉浮

“天才”们或许不会想到,他们曾经聚会的茶社100多年后仍在经营,甚至成为一处网红打卡点。

周一的下午,《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步入来今雨轩,五张长桌、五张方桌,已无虚席。盖建中介绍,最忙的时候,顾客排号要等三个小时。

2021年6月1日,历经约三年的修缮、布展,来今雨轩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茶社一层经营餐食、文创和阅读空间,二层搭出的两个平台分别设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专题展。整个室内空间进行了重新设计,还原了民国时期较高品位的餐厅风格,文人雅集的气息扑面而来。

来今雨轩内景

说这是来今雨轩的“新生”并不为过。随着时代变迁,曾经享誉京城的文化茶座也曾经历过另一番光景。

“一开始来今雨轩以经营茶和简餐为主,20世纪40年代起便逐渐转型为饭店。”盖建中介绍,80年代初,来今雨轩率先研发红楼菜,将红楼宴推向了市场,风光一时。90年代,来今雨轩在公园西侧建立新址,旧址的经营内容也发生变化,曾一度改为舞厅。

历史建筑甩开历史的包袱,改造成消费娱乐的场所,这在当时的北京城里并不鲜见。然而,在市场变化、保护意识和政策法规的多重影响下,这样的改变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盖建中回忆,2005年之后,来今雨轩经营日渐萎缩,有的烹饪技艺传承出现断档,老红砖房里难觅往日的烟火。

2017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开展的一场关于“振兴老字号”的调研关注到了来今雨轩的情况。调研结果认为,来今雨轩仍要继续经营下去,但不能只是一个吃饭喝茶的地方,要恢复其文化地标的价值。

2018年7月14日,来今雨轩茶社发布停业通告,启动修缮改造施工。此时,茶社未来的经营模式要怎么改,怎么赋予它文化内涵,却并没有敲定。

直至2020年初,来今雨轩被列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为它的活化利用明确了定位:作为31处革命活动旧址中的一般性展陈项目,来今雨轩空间里要有与早期革命相关的展陈设计。

自此,来今雨轩被重新审视。

展用一体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受到青年群体的热议和“圈粉”。片中,李大钊在中央公园发表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成为经典片段。有考证表明,《庶民的胜利》就是在来今雨轩门口发表的。

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后,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来今雨轩组织聚会、座谈会,阐明政治主张。1920年,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李大钊多次来到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1年,文学研究会在来今雨轩正式成立,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朱希祖等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逐步查阅资料才发现,在党的发展史上,来今雨轩有太多可书写的故事。”为了设计出严谨的展陈内容,盖建中扑进了故纸堆,对在书刊上读到的或他人转述的相关史实逐一进行考证。

“‘南陈北李’是不是都在来今雨轩活动过?毛泽东是否到访过来今雨轩?都要找到确凿的依据。”

不过,相比记载的文人雅事,与来今雨轩有关的早期革命史料留到后世的并不多。考证难度大,加之空间面积有限,展陈最终只能呈现来今雨轩革命历程里的一些片段。

通过研究,“展用一体”的模式被确定下来。盖建中认为,“展用一体”即是把广义的展和狭义的展结合起来。用老照片、文字和实物,在二层平台和一层展柜专题展示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的历史,这是狭义的展;同时不拘于专题展,通过恢复原有场景和茶社功能,营造出百年前的革命历史氛围,这是广义的展。

在来今雨轩茶社内设立的文学研究会主题展区

“‘五四’时期,革命家为什么要到来今雨轩宣传革命思想?因为茶社营造了供人们讨论时事、交换思想的公共空间,二者是相互承载的。”盖建中认为:“当内容融入场景,人们自然而然便对这座建筑孕育的革命文化有所感知。”

于是,来今雨轩有了现在的样子。客人点上一壶茶、一盘冬菜包子,细细品味间,抬头可瞥见以《觉醒年代》主人公为原型的文创产品;缓缓移步时,低头可一览《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的封面。第一次来的客人,往往还会走上二楼探个究竟,与两个专题展览不期而遇。

如今,来今雨轩成了北京唯一一处采用“展用一体”模式运营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旧址。重新开张以来,来今雨轩被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评为“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在大众点评平台上长年位居北京茶馆类榜首。

但消费并非这里的主旋律,在来今雨轩门口的留言簿上,不少顾客会写下“少年中国”“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等百年前的进步语录;在社交媒体上,那些打卡来今雨轩的帖子下,也常常会出现“鲁迅”“觉醒年代”等标签。百余年后,来今雨轩刷亮了它的红色底色。

让历史留痕

也许是周围的建筑更别具一格,来今雨轩从外观上看并不惹眼,但走进室内,当一些建筑构件暴露在眼前时,人们一下子就被拉进历史的长河。

最引人注目的,必定是头顶中间两个巨大的三角形梁架,它们与东西两侧的工字形梁架形成鲜明对照。前者是西式的梁架结构,后者则是明清时期的梁架结构。

来今雨轩历史照片

“这反映了民国时期中西交融的设计理念。”盖建中说,目前还没有考证出谁是来今雨轩的设计者,但不论从梁架结构、墙砖质地、窗户大小、额枋彩画等来看,这就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恰好呼应了当年的新兴社会思潮。

历史建筑与其承载的故事仿佛拥有相似的命运。来今雨轩的梁架,随着经营状况的变迁,也曾一度消失在视野中。

裴文喆手机里保存的一张照片显示,修缮前的来今雨轩室内顶部是由一块块双人飞天图案组成的天花板,并不见梁架。天花板下的两根柱子绘有金龙,也并非现在所见的木色。

“这些装潢到底是什么年代所建?是保留还是拆除呢?”修缮工程遇到了难题。地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来今雨轩,遵循“最小干预”的修缮原则,进行任何施工、改造,都要有明确的依据。

巧合的是,盖建中在一次与来今雨轩前任经营负责人聊天时得知,双人飞天图案的天花板竟是由一张张复印纸贴上去的,“这肯定不是民国时期的做法”。

修缮团队决定,先挑开一小块天花板看个究竟。没想到,“历史的真相”就藏在天花板上的“别有洞天”里,“和民国时期的老照片一比对,这就是来今雨轩最初的梁架”。

最终,这些梁架、柱子重新暴露出来,文保人员对其采取了防腐、阻燃等基础性保护措施,来今雨轩因此恢复了早年间的室内结构。

除了原状展示,重现历史场景也有其他方法。

老照片显示,来今雨轩标志性的“八瓣梅”老花砖,曾铺满整个地面,但在修缮时,只剩下54块,地面已无法复原。

考虑到茶社经营需兼顾当代审美和消费体验,修缮团队在室内中央铺上了一模一样新烧制的花砖,周围铺上乌木地板,视觉上更显整饬。老花砖则被放入展橱、嵌入茶几,或设计成视觉符号印在文创产品上。

“我们想尽可能地告诉大家,来今雨轩曾经是什么样的,发生过什么。”盖建中说。

后院的绿色长椅、吧台旁的沱茶、可操作的老式图版印刷机……茶社内外,一些陈设或许并非是旧时的原物,但在沉浸感和想象力的共同催化下,一度隐匿的历史又重新留下痕迹。

近段时间,来今雨轩又逐渐恢复举办读书沙龙、文化讲堂等活动。文人墨客谈笑间,历史正悄然苏醒。

《历史建筑“活起来”》专题系列稿件
历史建筑,保护提速
北京 :复苏百年茶社
上海 :让建筑可读
宋兴文“救”楼记
活化历史建筑要适应时代所需



欢迎点击“在看”,获取更多新闻~↓↓↓

瞭望东方周刊
深耕幸福之道 读懂城人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