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PE荐读|诺思:经济史中的国家理论

文摘   2024-10-17 10:34   广东  

经济史中的国家:一个分析框架

出处:North, Douglass C. 1979.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State in Economic Histor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16(3):249–59.

翻译&编辑:池耀先,2022级政治经济学

I

国家的创造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然而,国家却也往往是人为的经济衰退的来源。这一矛盾本应使得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核心议题:国家模型应当是任何分析长期变化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经济史文献在此有所欠缺,但这其中却有其合理之处。数百年来,学者们热衷于对国家进行理论化,而历史研究的漫长路径上满是那些由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发展出的国家理论的遗骸。人们可能正当地质疑,经济学家是否能够提出比先前更为成功的理论。

不过,依然有理由对此保持审慎的乐观态度。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现代扩展已经被证明是强大的分析工具,近年来,它们在处理各种政治问题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Baumol, 1962;Buchanan and Tullock, 1962;Downs, 1957;Niskanen, 1971;Breton, 1974)。新古典理论作为一种选择理论,至少提供了一种自洽且逻辑一致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这在过去的许多相关文献中是显著缺乏的。这一理论有可能提出可以检验的有关非市场决策的命题。此外,最近关于经济组织的研究揭示了它与政治组织的紧密联系。一个令人满意的企业理论将是向国家理论发展的一大步(Coase, 1937;Alchian and Demsetz, 1972)。

然而,在我们提出一些关于国家的初步命题时,应该对新古典理论在这种努力中的局限性保持警觉。公共选择理论——即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在解释政治决策方面顶多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利益集团政治”,包括交易和利益交换,无法有效解释投票行为;意识形态因素似乎能够解释大量的政治和司法决策(North, 1978)。此外,历史学家需要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日常政治决策过程的层面。对于经济史学家来说,关键问题是解释国家所规定并执行的财产权的类型,以及解释这些执行的有效性。对经济史学家来说,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解释财产权结构及其执行方式随时间的变化。

II

在一开始,研究者们常常因无法准确界定“国家”而感到困扰。例如,中世纪的庄园在从自愿组织到国家的连续谱系中属于哪一部分?在本文中,国家被定义为一个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并且其控制范围覆盖一个地理区域。财产权的核心是排他权,拥有暴力优势的组织能够规定并执行这些排他权。与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文献中常见的理论不同,本文理解国家的关键在于其利用暴力手段获取资源控制权的潜力。实际上,脱离财产权的分析无法发展出一个有用的国家理论。

关于国家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型:(1)契约论;(2)掠夺论或剥削论。契约论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来它被新古典经济学家重新提倡,因为契约论是交换定理的逻辑延伸,在这一理论中,国家扮演了为社会实现财富最大化的角色。在没有国家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可能的。契约论认为,限制每个人相对于他人的行为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因此,契约论解释了发展有效财产权的原因,这些财产权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掠夺论或剥削论则得到了各种社会科学家的支持,包括马克思主义者(至少在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中)和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这一观点认为国家是某个群体或阶级的代理,其功能是从其他成员那里抽取收入,服务于该群体或阶级的利益。掠夺性国家会规定一套能够最大化当权者收入的财产权,无论其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影响如何。

契约论解释了国家为何能提供一个节约资源的框架,进而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但是,由于国家在每一项契约中都是第三方,并且是最终的强制力来源,国家成为了各种利益群体争夺控制其决策权的战场。各方都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再分配财富和收入,以服务于自己的群体利益。这正是麦迪逊200年前在《联邦党人文集》第10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契约论解释了初始契约的收益(相对于无政府状态),但未能解释在多样化利益下各群体的后续收益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则忽视了契约的初始收益,着重于当权者通过控制国家从臣民中榨取租金。

历史上能够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财产权结构少之又少,但即便最粗略的调查也能发现,确实存在一些政治经济体在长时间内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所谓“持续的经济增长”,指的是产出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并不限于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历史。在公元前八千年农业发展至公元前两世纪罗马和平时期之间,财富积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尽管在这些世纪中,有整个人类文明衰落和消失的情况,但也有一些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罗德岛,当然还有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尽管一些经济史学家认为持续经济增长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这一现象并非新生事物。历史上经济衰退的政治经济体也绝非罕见。

在文章的其余部分,我将分析国家的基本结构,以解释经济史中两个核心问题:(1)国家为何往往会产生效率低下的财产权,进而未能实现持续增长;(2)存在于所有国家之中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导致经济变化并最终引发经济衰退。 本文主要集中探讨拥有单一统治者的前现代国家。我有意忽略了三个重要问题,以便更好地聚焦这两个核心问题。这三个问题将在后续文章中讨论:(1)代议制政府的出现带来的复杂性;(2)动态变化过程,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来克服“搭便车”问题;(3)国家政策与财产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这些因素进而决定了人均收入的升降。

我的静态国家模型中,财富最大化的统治者有三个基本特征:

(1)国家用一组服务来换取收入,这些服务我们可以称为保护和司法。由于提供这些服务存在规模经济,社会的总收入因此比个人自行保护其财产时要高,因为由一个专门提供这些服务的组织来负责,比每个个体保护自己财产更为有效。

(2)国家试图像一个区分性的垄断者一样行动,通过将每个群体分开,为每个群体制定相应的财产权结构,以最大化国家的收入。

(3)国家受到其臣民机会成本的约束,因为始终存在潜在的竞争对手,可以提供相同的服务。竞争对手包括其他国家,也包括现有政治—经济单位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统治者。因此,统治者的垄断权力程度取决于替代服务的接近程度。

通过对这三个假设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我们不仅可以为这个模型添加更多内容,还可以为经济史学家提出一些有用的启示。

III

国家提供的一组核心服务是游戏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是逐渐演变的、未成文的习俗(如封建庄园中的规则),也可以是书面的宪法。其目标有两个:(1)这些规则旨在规定竞争和合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建立一套财产权结构(即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中明确所有权结构),以最大化统治者的租金收益;(2)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下,规则旨在减少交易成本,以促进社会的最大产出,从而提高国家的税收收入。这个第二个目标将促使国家提供一套公共或半公共的商品和服务,目的是降低构成经济交换基础的合同的规定、谈判和执行成本。与建立法律、司法和防御体系相关的规模经济是文明的基本来源,而在第一次经济革命之后的千年间,国家的创建是所有后续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一点。自定居农业建立以来的这段历史回顾中,似乎充满了战争、屠杀、剥削(无论如何定义)、奴役和大规模谋杀,这些大多由国家的统治者或其代理人所实施。尽管这一幅令人沮丧的画面不容忽视,但我们仍需强调,所有经济进步的基本前提是国家的存在,并且在历史上,个体在面对国家与无政府状态的选择时,尽管国家可能充满剥削性,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任何规则的存在总比没有规则要好;正如本篇文章所发展的模型所表明,统治者不太可能制定过于严苛的规则,以至于扼杀了社会的活力。

这一目标的两个重要衍生含义是:

(a)这两个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第二个目标暗示了一个完全有效的财产权体系,以最大化社会产出;而第一个目标则试图通过规定一组基本规则,使统治者最大化其自身的收入(或者如果我们放宽对单一统治者的假设,最大化统治者所代表的群体或阶级的垄断租金)。

从古埃及王朝的再分配社会,到希腊和罗马世界的奴隶制度,再到中世纪的庄园体系,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张力:一方面是能够最大化统治者(及其群体)租金的所有权结构,另一方面是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并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制度体系。这种根本的两难处境是社会未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本文稍后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b)为了建立一个能够规定并执行财产权体系的基础设施,统治者必须将权力委托给其代理人。由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定与统治者的一致,统治者将制定一套规则,试图约束其代理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其自身的目标。由此产生的官僚机构代表了统治者权力的扩散,因为代理人无法完全被这些规则所约束。实际上,这导致了统治者的垄断租金的某种程度的扩散。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经济各个部分的交易成本,预测这一官僚体系的结构,这将在下一节中进一步探讨。

(c)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的供给曲线。一些服务是纯公共品,而其他服务则具有典型的U形成本曲线,反映了在某一产出范围之外,平均成本的上升。保护服务的成本曲线与军事技术状态相关,且当保护的边际成本等于增量税收时,可以界定该政治经济体的“效率”规模。

历史上,政治—经济单位的规模变化值得研究,但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分析上的重视。一个完善的国家理论必须能够解释这些显著的历史变化。例如,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到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之间的千年,主要由小型政治—经济单位主导。为了解释国家规模变化,提出了两种部分理论,它们与前述的边际条件一致,这些理论包括威特夫格尔(1957)的“水利社会”和弗里德曼(1977)的《国家规模和形态理论》。水利社会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垄断,其规模经济源于不可分割的综合水利系统。弗里德曼则探讨了收入来源类型与国家规模和形态的关系,认为如果贸易是主要的政治收入来源,结果应该是一个大国;如果租金是主要收入来源,则应该是小国;而如果劳动力是主要因素,则意味着国家应有封闭的边界或文化上的同质性。

IV

经济由各种经济活动组成,这些活动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反映了政治经济体的技术、资源基础和人口状况。统治者会为经济的每个独立部分设定一套财产权,以最大化其垄断租金。这些规则旨在监控和衡量各个经济部分的投入和产出。衡量投入和产出的成本将决定不同经济部门的财产权结构,而这些结构则依赖于测量技术的进步程度。

这一点看似迂回,但值得详细说明。排他性财产权的存在意味着能够衡量交换的商品或服务的多个维度——包括数量和质量。在测量资源维度的成本超过收益的情况下,公共财产资源往往得以持续存在。标准化度量衡的制定几乎与政府同龄,并且通常是由国家推动的。标准化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并使统治者能够提取最大量的租金。资源的多个维度的测量成本越高,租金的消耗越大(Barzel, 1974;Cheung, 1974)。因此,国家致力于研究测量技术,制定并监督统一的度量衡,并组织一个官僚机构来降低系统中投入和产出的测量与计量成本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统治者采用了多种组织形式来实施其控制,包括松散的联邦结构、由地方总督掌控的官僚体系、集中化的中央官僚机构、直达官制度(Bailiff system)和税收承包制。尽管各类复杂的监控措施不断演化,在这些组织结构中,统治者的代理人往往无法完全受到约束,他们的利益也与统治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结果往往是统治者的垄断租金在不同程度上被其代理人消耗掉;在某些情况下,代理人与被统治的群体勾结,瓜分了一部分垄断租金。

V

统治者始终面临竞争对手的威胁:既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也有来自其自身国家内部的潜在统治者。这种内部的威胁类似于垄断者面临的潜在竞争对手,正如Demsetz在《为什么要监管公用事业?》(1968)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没有紧密的替代者,现任统治者将被称为专制者、独裁者或绝对君主。替代者越多,统治者的行动自由度越小,选民保留的增量收入比例就越高。每个不同群体的机会成本不同,这决定了他们在财产权制定中所拥有的谈判权力以及他们将承担的税收负担。机会成本还决定了统治者提供的服务分配(在这些服务并非纯公共品的情况下),因为统治者会优先为那些有替代选择的群体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对没有替代选择的群体提供较少的服务。

选民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转而支持另一个竞争的统治者(即另一个现有的政治经济单位)或支持现有国家内的统治者竞争者。

前者的选择取决于政治单位的竞争结构。当然,地理上更接近的单位有优势。对统治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将是保护的供应曲线和从额外选民中获得的边际利益。

后者的选择取决于竞争选民的相对“暴力”潜力。统治者自己的代理人可能能够组织反对派,并从选民中吸引支持者,通过提供对现有租金的更好分配。然而,其他拥有足够资源以获得军事能力的个人(或者在封建世界中,拥有现有军事能力的领主)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VI

这个简单的静态模型提出,统治者总是面临着两大约束:(1)竞争约束;(2)交易成本约束。这两个约束往往导致了效率低下的财产权结构。首先,竞争约束要求统治者避免冒犯强大的利益群体。如果某些群体拥有接近其他统治者的机会,而他们的财富或收入因财产权结构受到不利影响,统治者将受到威胁。因此,统治者会同意为这些群体设定有利的财产权结构,即使这些结构对整体效率有不良影响。

其次,交易成本约束表明,尽管高效的财产权可以带来国家更高的收入,但较高的监控、计量和税收成本可能使得这些财产权对统治者的税收收入不利。因此,统治者往往会发现,授予某个群体垄断权,比赋予能够带来更多竞争环境的财产权更符合其利益。

正是这两大约束的作用,广泛解释了历史上效率低下的财产权结构。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最大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租金的财产权结构,往往与能够产生经济增长的财产权结构相冲突。这种情况的一个变体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方式矛盾理论,即所有权结构与不断演化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不兼容。 根据契约理论的理想情况,国家的行为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假设关于个人储蓄和生育愿望的合理偏好)。然而,正如前述模型所展示的,除非统治者规定的所有权结构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效率标准(如《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资本主义)一致,否则这种理想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能够激励有效资源配置的所有权结构(即使得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财产权结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立即指出,这种情况的后果必然是不稳定的。因为技术变革、更高效市场的扩展等因素会改变相对价格和群体的机会成本,并最终导致与现有财产权结构的冲突。

简而言之,增长过程本质上对国家是不稳定的。在下一节中,我将探讨国家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然而,正如经济增长对国家是破坏性的那样,当一个政治经济体处于与其他竞争性政治经济体的对比之下,缺乏增长同样会对国家的生存构成威胁。当邻国拥有更高效的财产权时,统治者面临的选择要么是调整现有的所有权结构以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增长率,要么就是走向灭亡。格申克龙(Gerschenkron)的“相对落后”假说在这个背景下才有意义。然而,我们必须谨慎指出,这种调整能力假设了单一统治者的存在,而不是多个决策来源带来的复杂性。

停滞的国家可以在没有内部或外部机会成本变化的情况下生存。最后一种情况通常意味着国家接近垄断地位,周围环绕着弱小的邻国(统治者获取这些国家的收益没有净增值)。

VII

在前面的部分中已经表明,国家本质上是具有不稳定性的。信息成本、技术进步和人口变化(或者更广泛地说,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导致国家不稳定的因素。此外,统治者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稳定来源。然而,虽然不稳定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如何理解变革与调整的过程则更加复杂。在这里,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其他社会科学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分。前者受到市场调整过程的启发,在市场中,边际变化会导致即时调整。而在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中,调整仅在私人回报大于私人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否则,“搭便车”问题将阻碍调整。这一条件严重限制了利益相关者的调整意愿,同时也解释了低效财产权结构的持续存在;然而,这并不能解释当私人回报微不足道或为负时,为什么一些大型群体仍然会采取行动来改变财产权结构。

另一方面,源自其他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了大型群体如何采取行动改变财产权结构,但却没有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来解释这些群体如何克服“搭便车”问题。

这种理论上的空缺是解释长期变化中的关键问题。通过经验可以发现,大型群体有时确实采取行动来改变国家结构,但在没有某种模型的情况下,我们无法预测“搭便车”问题何时会阻碍行动,何时不会。研究意识形态并发展一个有关“搭便车”问题的积极模型,是构建国家变革的动态理论的必要前提。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如果严格遵循新古典主义的方法,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大型群体的活动将会被阻止。这些含义既展示了新古典主义模型的解释力,也揭示了其局限性。

(1)“搭便车”现象可以解释国家的历史稳定性。反对国家的强制力量所带来的个人成本通常导致冷漠和对国家规则的接受,无论这些规则有多压迫性。在当代民主社会中低投票率的现象,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对应,即个体不以阶级或大型群体的方式行动,未能推翻社会秩序。虽然这一简单的观察并没有得到关于国家的文献中的充分重视,但它却被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意识、阶级团结和意识形态的丰富文献所充分证明。列宁及其后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深知,“搭便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构成了严峻挑战。

(2)制度创新更多来自于统治者,而非选民,因为选民总是面临“搭便车”问题。统治者则没有这种问题,因而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应对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当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发生变化,使得劳动力变得更加稀缺时,统治者会进行制度创新,意图从劳动力中获得更多的租金收益。只要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没有改变(即其他统治者没有带来竞争威胁),这些创新就会进行下去。

(3)革命更多是宫廷政变,由统治者的代理人、竞争统治者或精英小团体发动的“列宁式”革命。

(4)当统治者是某个群体或阶级的代理人时,一些继任规则将被设计出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统治者去世后引发的破坏性变革或革命的机会。如前所述,最有可能引发变革或革命的是统治者的代理人。

在探讨国家结构变化时,我们不能忽视“搭便车”问题。上述四点有助于解释历史上国家的稳定性及其变化来源。然而,如果仅局限于那些可以识别出私人净收益(按照狭义的经济学术语)行为的实例,将严重妨碍对国家结构变化的研究。构建一个能够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必要的,但这必须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讨论。

为便于编辑,本文略去了文内脚注和文末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NHPE荐读|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之困境的政治经济学透视——重访20世纪7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辩论

NHPE荐读|张长东: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国家理论发展

NHPE荐读︱唐世平: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宗罪



NHPE通讯|【政经新时空】启动“一杯奶茶@学术沙龙”活动的声明暨征求意见书

NHPE通讯|如果你想加入【政经新时空】

「政经新时空」致力于政治学与经济学在理论(议题)关切而非方法(技术)应用上的融合,以期推动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随着未来团队的建设与成长,公众号不仅会横跨政治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更会谋求发展为囊括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交流平台。

政治经济学新时空
「政经新时空」致力于政治学与经济学在理论(议题)关切而非方法(技术)应用上的融合,以期推动对重大政治经济问题的研究。谋求发展为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囊括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社会科学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