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记原绥德县晋剧团副团长闫晓明

民生   2025-01-25 22:24   陕西  

点蓝色字关注“上郡绥德”

绥德政府广场(原武装部前)4楼有单元出售,105平米,三室二厅,拎包入住,证件齐全,电话:18791218886

绥德南关拆迁办一号楼21号门市出租.联系18791218886

—记原绥德县晋剧团副团长闫晓明

李林

民国十八年(1929),陕北大灾,赤地千里,饥殍遍野。就在这一年10月,闫晓民出生于佳县闫家峁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闫晓明不足周岁时,其父因生活所迫,携带妻儿老幼背井离乡,到佳县木头峪村其姑母家寄居,以打短工、夥种地维持生计。

闫晓明的童年生活,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风雨中艰难地度过的。他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受了战争的恐怖和饥饿的痛楚。当他还是稚嫩的髫龄少年,就已成为家庭重要的“劳动力”,砍柴、挑水、拔菜、放羊、点种……是他难以忘记的童年生涯。每当忆及童年的苦难生活,年逾八旬的老人,已是饱经风霜的脸颊挂满了伤心的泪花。战争和饥饿也同时使他经受了精神和毅力的磨炼,铸造了他终生的人生观念,刚毅、勇敢、友善、仁爱、勤劳、俭朴是他一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1942年,在佳县木头峪乡指导员高光荣的组织领导下,从山西购置了戏箱、聘请了教师,在木头峪村创办了业余晋剧团。闫晓明的姑表兄张明亮随即参加剧团学习唱戏,他聪颖好学,崭露头角,很快成为剧团的年轻文艺骨干。他经常回家向表弟闫晓明说戏、唱戏、教戏。同时多次说服舅父和舅母,同意闫晓明参加了晋剧团学习唱戏。1944年,业余晋剧团改编为佳县文艺工作团,在表兄张明亮的影响和指导员高光荣的大力支持下,15岁的闫晓明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文艺工作团,走上了戏剧道路,开始了他50年的戏剧生涯。

闫晓明在文艺工作团坚持虚心学习,刻苦练功,在较短时间即可登台上演跑龙套和扮演现代戏的人物角色,颇受师傅和观众的赞许。在文艺工作团学习期间,他为人忠厚善良,又肯吃苦,思想迫切要求进步,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厚的阶级感情,深受组织和领导的器重,曾多次冒险通过敌占区向红区党组织秘密投递公文信函,并圆满完成任务。1947年上半年,闫晓明由乡指导员高光荣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刚刚年满18岁,成为文艺工作团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胡宗南部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大举进犯陕北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同年7月,正在佳县白云山演出的文艺工作团同时遭到敌机的空袭和狂轰滥炸。在此紧急关头,文工团决定全体演职人员就地疏散,分别回家隐蔽。7月13日,国民党反动军队胡宗南部逼近木头峪村,在此紧迫情况下,闫晓明等3名共产党员和苗又峰等5名青年,毅然决定星夜偷渡黄河,去山西寻找先期转移的乡指导员(同时兼任文工团团长)高光荣。

为了防止敌人的围追和被敌军俘虏,闫晓明一行白天躲在黄河西岸的悬崖石岩下,当晚,他们摸黑从木头峪跳入汹涌澎湃的黄河,向河东山西泅渡。入水不久,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刹时,大雨倾盆,河水迅速暴涨。在惊涛骇浪中,闫晓明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信念,拼搏泅渡5公里后,乘着一道闪电亮光从山西香楼沟出水上岸,遗憾的是他们5人中间已有两人失踪,不知去向。此时,闫晓明的衣服全被洪水卷走,浑身一丝不挂。他们连夜赶往宝珠山,终于找到了指导员高光荣。

是年8月,闫晓明在高光荣带领下,沿黄河南下山西碛口,巧遇绥德分区群众剧团也从陕北绥德东渡黄河,转移至碛口陈家塬,为先期转移山西的西北局党校等单位和机关家属慰问演出。在此期间,高光荣通过佳县老乡、绥德分区群众剧团会计张继书引见,找到当时分区群众剧团团长党启锡,并介绍闫晓明到绥德分区群众剧团学生班学习。从此,闫晓明正式成为绥德分区群众剧团的一名文艺战士。

在山西期间,群众剧团的演职人员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生活处于艰难的困境。在时任学生班班长尚爱仁的带领下,闫晓明和全体学生,踏着深秋的晨霜,在农民群众已经收获过的菜地里捡拾被遗弃的白菜叶、萝卜叶,作为剧团一日两餐的唯一副食。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闫晓明不灰心,不气馁,毫无怨言,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班的全体学员,从而克服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

1947年秋末冬初,胡宗南部溃逃陕北,绥德分区群众剧团旋即由山西返回陕北吴堡、佳县等地演出。同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晋绥联防司令部在义合薛家渠召开西北局土改工作会议,闫晓明随团参与了这次长达20多天的慰问演出。上演的剧目有《将相和》《八岔庙》《三打祝家庄》等十多本古装历史剧和配合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的现代戏剧,闫晓明分别扮演剧中角色,受到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

一次,群众剧团在演出期间,已经无米下锅了,团领导便指派家庭出身贫苦,又是共产党员的闫晓明,去陕甘宁边区政府请求林伯渠解决口粮问题,林老听了闫晓明的汇报后,当即拨给剧团粮食300斤,解决了演员的吃饭问题。每当忆及此事,闫晓明仍激动不已,赞口不绝林伯渠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

义合土改工作会议后,为了解决剧团生活困难问题,贺龙、习仲勋等首长决定剧团实行供给制,编制68人,按地方部队标准供给粮、衣、被、马匹草料等。

1947年12月,攻打榆林的西北野战军南下清涧休整并开展三查运动。接绥德地委通知,指示绥德剧团赶赴清涧为西北野战军指战员慰问演出,闫晓明随团参加了演出。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西风凛冽,在零下30度的野外搭台演出,闫晓明的手冻肿了,脚冻裂了,但他坚持以饱满的热情演好每一场戏,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1948年3月,剧团返回绥德住在城内九贞观,从此,绥德剧团有了固定的住房和排练场所。由雷明亮、高保成等老艺术家担任专职教练和导演,剧团新排了《忠义图》《长坂坡》《九江口》《八岔庙》《献弓图》《淮都关》等古装历史剧,闫晓明在剧中分别扮演重要角色,演出非常成功,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闫晓明正是年轻力壮、风华正茂的青年,他满怀激情,怀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抱负,迈步走向全新的戏剧人生道路。在六来则(艺名)、雷明亮、焦培元、庄正中等老艺术家的精心指导下,闫晓明认真钻研戏剧理论,刻苦锤练戏剧艺术。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很快成为剧团武生行当的台柱子。他的武功扎实,扮相庄重,唱腔高吭圆润,表演形象细腻,武打干净利落,曾被誉为“陕北戏剧舞台第一武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闫晓明先后在《长坂坡》《白门楼》《凤鸣关》《黄鹤楼》《柴桑关》《杀四门》《反西凉》《翠屏山》《金沙滩》《白水滩》《收秦明》等剧目中扮演赵云、吕布、周瑜、姬吾生、马超、石秀、杨五郎、秦明等主角,在每场演出过程中,都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当他缷装走下舞台后,那些爱看武戏的年轻戏迷朋友 都亲切地叫他“赵云”、“赵子龙”。

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汇报演出在西安易俗社举行,绥德县剧团为了进一步培养提高闫晓明在武戏行当的演艺水平,特别派他去西安观摩学习。期间,闫晓明有幸结识了陕西省戏剧界造诣高深的武生郭葆华、张宁光、刘国艺、刘伟民、刘养民等名家高师,经过他们的热情帮助和细心指导,闫晓明虚心请教,坚持早起晚睡,刻苦演练,在较短时间,学习掌握了大刀剑、哪吒枪、滚把枪、铲枪等武打演艺技巧。通过这次学习,他的武戏演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一招一式,演技到位,功底扎实,受到师傅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1958年,西北五省(区)戏剧汇演在西安举行。绥德县剧团参加了汇报演出,并荣获集体演出一等奖,闫晓明在《黄鹤楼》中饰演的赵云获得个人演出三等奖。会演期间,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举行了接收第一批会员大会,闫晓明同时被吸收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第一批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闫晓明出任绥德县剧团副团长,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既当领导,又当演员;既当导演,又当老师。20多年间,先后有马华、雒毅、闫晓东、白世旅、霍玉霜、苗勇、曹继民、王海平、张春宝、徐爱萍、赵安丽、贺世成等20多位学生在他的热情关怀和严格训练下,成为剧团颇具实力的武生角色。他们当中有的离开绥德剧团,分赴西安、榆林、山西等地文化艺术界,从事领导、编剧、导演等重要工作。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恩师闫晓明的淳淳教诲。每逢佳节,他们分别返回绥德,登门拜访昔日的恩师,聊表栽培教养之恩。

“文化大革命”时期,剧团首先成为“破四旧”的重灾区,古典历史剧禁止上演,服装道具统统被砸碎销毁,老艺人一个个被打倒靠边站。闫晓明身为剧团业务副团长,同样未能摆脱“走资派”的恶运,戴高帽,挂黑牌,游大街,写检查,挨打罚站,接受批判,历时两年之久。他被无端指控为资产阶级文艺路线的“马前卒”、“代言人”;为封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歌功颂德、涂脂抹粉的“小爬虫”、“变色龙”。但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原则立场,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运动,胸怀坦荡,忍辱负重,默默地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摧残。他虚心倾听群众的批评意见,敢于接受群众的批判斗争,同时又勇于承担责任。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他冒着自身的危险,大胆保护了剧团一大批老艺人、老同志。在戏剧舞台上他塑造了《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光辉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他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969年秋,根据战备工作需要,解放军某部通讯连在绥德县境内架设光缆通讯线路。县革委会组织剧团去部队驻地崔家湾公社慰问演出。当演员们正在忙于化妆准备演出期间,闫晓明突然接到老家母亲病危的电话,要他返回料理,因为他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根本无法脱身,他强忍着内心的悲伤和痛苦,将演出坚持到最后谢幕。他的义举感动了全体解放军官兵,卸装后部队派出一辆军用货车将闫晓明送回绥德县城。星夜,又转乘公安局为他准备的三轮摩托,翻山越岭,沿着崎岖的山路匆匆返回佳县老家。这时,已是夤夜时分,遗憾的是他慈爱的母亲已经闭上了期待、绝望的双眼,溘然辞世,装棺入殓。面对母亲慈祥的遗容,闫晓明悲痛欲绝,失声痛哭、无地自容。

在与家人商议殡葬母亲的有关后事期间,闫晓明再一次流下了辛酸的泪水,泣不成声。因为次日晚上还有演出任务,他深知自己在剧中扮演他人无法替代的角色。据此,他以十分愧疚的心情与家人婉言相劝,没有参与母亲的葬礼,毅然洒泪告别母亲的遗体,返回部队驻地。怀着对母亲的万分思念和内疚心情,匆匆化妆,登上舞台,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为观众演出了精彩的革命现代戏剧《奇袭白虎团》,博得了解放军指战员和观众的阵阵掌声。当部队首长获息闫晓明放弃参与母亲的葬礼,坚持返回驻地为战士们演出的消息后,走上舞台,与闫晓明握手致谢,并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崇高的战斗敬礼!闫晓明悲喜交加,再一次流下了悲伤和激动的泪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在文化艺术领域迅速展开。古典历史剧再次获得新生,重新登上戏剧舞台,在广大观众的强烈呼吁和县委领导的支持下,闫晓明从绥德剧院重新调回绥德剧团,年逾半百的艺坛老将再次出山,重新登上戏剧舞台。老将出山,精神焕发,他以饱满的热情,高度负责的态度,带领剧团一班人克服一无所有的困难处境,着手筹建古装戏剧的排练上演。他亲自去子洲县剧团,通过师妹曹锦芳借用该团“文革”中幸存下来的部分服装头戴,并亲自动手修补和制作道具。在县委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又购置了部分必要的服装道具。全团上下,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排练了《十五贯》《长坂坡》《铡美案》《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忠保国》《劈山救母》等十几本观众喜闻乐见的古装戏剧。闫晓明在《长坂坡》 剧中扮演的赵云登台亮相后,仍是老将不减当年勇,广大戏迷朋友对自己心目中的“赵子龙”再次登台演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台上台下激动的泪水盈眶。

1984年,闫晓明经组织批准光荣离休,享受处级医疗工资待遇。由于他曾经高超的演艺水平,在晋陕两省广大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晋剧界同仁的推崇,当他离休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至陕北、晋北后,各地纷纷派人登门拜访,请求闫晓明再次出山执导任教。在他离休后的几年间,曾先后应聘于陕西子洲、佳县;山西临县、榆次、柳林等地晋剧团执教和担任导演。直至古稀之年,仍为中华民族的晋剧事业发挥余热,无私奉献,所到之处备受学生和同行的尊重和爱戴。(晋韵风华)

精彩回顾:绥德:关于2025年春节烟花秀活动期间部分道路交通管制的通告

上郡绥德
古上郡,今绥德。关注一个号,了解一座城,感受魅力绥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