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王书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副书记,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2019),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期致力于大气污染来源与控制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6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荣获首届科学探索奖、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突出贡献奖、绿色矿山突出贡献奖等,入选2020年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19-2023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等。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等奖项,培养多名优秀研究生。毕业生中18人荣获市校级优秀毕业生或优秀毕业论文、学术新秀、水木学者等,6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十余人成为中外环保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中坚力量。
王书肖老师
以师德为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与特点,王书肖老师都为其量身定制学业指导计划,学生在研究中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跟她约时间讨论。课题组的同学们曾经这样问王老师:“老师,每次找您的时候您都在工作,您就没有什么休闲方式吗?”王老师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睡前一小时的审稿也是我的休闲方式。”她是这样一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老师,每天早早来到学院打开办公室的门,欢迎同学们随时进去交流,又工作到很晚才离开,利用夜晚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工作却不忘提醒大家不要熬夜,早些回去休息。陈同学作为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远居西部、沟通不易,王老师经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晚上、周末或春节、国庆等假期时间通过视频进行辅导。每周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的组会,即使她再忙也不会取消,往往一讨论便是好几个小时,总会让人看到她步履匆匆却从未迟到的身影。她为学严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发给她的论文常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和每一位学生都会反复讨论,指导多名博士生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看到学生在学期间和毕业后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时,王老师总会比自己获得任何奖项还要更加开心。在科研内外,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如何行得端正,走得稳当。她公私分明,有一次周末开会讨论,老师帮在办公室学习的女儿点了一份外卖,当外卖送到时,同学们便说可以去前台帮忙拿过去,但王老师坚决不同意。她说不能让学生帮自己做私人的事情,公私一定要分开。这深深影响了在教研一线的课题组毕业生们,王老师的作风与精神至今仍是他们为师为人的典范。
以坚持为帆,服务社会,求索未已
“Explore the unknown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是王老师的座右铭。王老师从未停下过科研创新的脚步,带领着学生们做“顶天立地”的研究,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王老师以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指引着同学们。为建立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她带着课题组去往全国各地,去到偏远的矿山,测试过几十种家用炉灶、100多家企业的大气污染物,为构建清单获取第一手数据。2018年以来,王老师作为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专家,全年无休,及时对每个污染过程进行“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保驾护航。
以爱心为舟,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老师这个角色,王老师将其定位为“好朋友”和“引路人”。从教21年,她以爱为舟,用真情付出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她关注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位同学掉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告诉我,能帮的我一定尽量帮。”双清公寓因为疫情被管控时,王老师第一时间询问住在那里的同学的情况,当得知湖北同学物资购买困难时,又主动提出从北京给他邮寄物资。闻同学生病期间,王老师帮他多方联系医疗资源,筹措看病的钱,甚至想要用刚刚获得的奖金支持他。正是王老师在他治疗中定期的情况询问,康复后举办的课题组茶话会欢迎,给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鼓励。丁同学从课题组毕业后赴国外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突发眼疾,面临心理压力和治疗困难。也是王老师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并咨询朋友和医生,提供了重要治疗方案建议。国际学生尼山因身在尼泊尔照顾家人而担心耽误研究进展,王老师安慰他说:“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请他安心。在尼山喜得贵子后,王老师又在课题组群里表示祝贺,号召大家集思广益,为孩子起一个中文名字。有时候同学们会发一些消极的朋友圈或者陷入低迷的情绪,只要王老师看到、感受到,便总会及时做出回应,主动邀请大家吃饭、长谈,从自身经历出发,帮助同学们排疑解惑、走出阴影……她是百忙之中关心我们的老师,是我们可以交心的朋友,更是为我们点亮前方的引路人。
师者若水,奔流不息,润物无声
师者若水,王老师像是春雨。她为组里学生们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大家尽情探索,形成了组内纯粹而又互帮互助的氛围。申同学觉得自己做的科研方向比较耗钱,但王老师从来没有给他设限,反而对他说:“别有压力,这个钱我们还是出的起的,安心搞你的研究就好。”她在科研上给予悉心的指导,对同学们的想法总是先肯定,再委婉地指出可改进之处,给出很多高屋建瓴又可行的建议。她关心学生生活,亲自设计匿名问卷,了解大家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定期举行课题组茶话会和大家聊天交心。“王老师也很爱跑步,”孙同学回忆说,“有次我去紫操跑步时正好遇上王老师,老师很开心地和我一边跑步一边讨论学术问题,不知不觉我们就跑了7公里。”这件小事就像王老师师者作风的缩影,她会在每一次的相处中对学生们的为人、为学给予潜移默化的指导,润物无声。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若有侵权,请联系下方微信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