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是梵语,译为中文,即“慈氏”。弥勒菩萨名“阿逸多”,译为中文是“无能胜”,意指菩萨慈心利生的不世功德。
佛经记载,弥勒菩萨由佛授记,为今后娑婆世界的补位佛,所以大家又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在佛教经典和中国民间故事中,弥勒菩萨总是有着祥和开怀的面容、慈悲包容的胸怀和豁达知足的心态,而为民众视为吉祥的象征。故许多佛寺之中都撰有赞叹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的功德文章:“大大肚能容万物;微微笑看破群生”“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等等。
慈悲利生精神
弥勒菩萨以“慈心三昧”得道,以大慈之心救渡众生。
弥勒又作“慈氏”,即突出其慈悲思想。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佛法的根本精神所在,也是我们感念和践行弥勒菩萨的大行大愿。我们信仰弥勒菩萨,就是要学习、修持、实践慈悲济世,关心他人,利和同修。
宽容豁达精神
弥勒菩萨为了“大慈”境界,就要有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发心自利利他,这是菩萨行,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更好地利益他人,成就他人。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
何妨大肚包容
这种宽容精神,能够对治世间种种的仇恨、嗔怨,让慈悲与宽容充满世间。
乐观进取精神
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春风满面,笑容常在,坦腹示人,光明磊落。每每念及这样的境界,总是令人心生欢喜,烦恼顿除,这就是佛法的乐观精神。
同时,佛法又是精进进取的积极态度,就是一种人生的理想追求,一种自我超越,自我解脱。
相传布袋和尚曾说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前两句反映了自我超越的行持精进,后两句则是对自我超越的感悟和实现。
今天,无论是小到个体的自我,抑或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只有自我超越,观思无我,才能不受惑于舒适区的幻相。
追求智慧的境界
信仰弥勒的最深愿景,就是追求智慧。《贤愚因缘经》记弥勒从佛得“法眼净”;《大宝积经》中弥勒对文殊师利说“一相法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开示善财,说“智慧心清净”,告言“解脱门”“念智庄严藏”等等。
以上大乘经典,无不显示弥勒菩萨的无上正觉,示人以智慧。正所谓: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这是弥勒启示了我们一种很深的智慧观。“世人自不识”,其实是弥勒菩萨警示世人,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佛性和善根,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如来德相,只待戡破虚妄执着即可证得,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智慧啊。
作为佛弟子,我们都知晓佛法是积极入世,且关怀众生的,而弥勒菩萨便具足这样人文关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重,所以若能学习弥勒菩萨的精神,不仅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亦能提升自身的修养,助力于我们的修行与生活。
所以,庆祝弥勒佛诞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挥弥勒佛欢喜满人间的精神,这正与春节祝福的吉祥话“恭喜发财”是一样的意思。
开口便笑
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请点击下面在看并分享到朋友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