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奠国士!今天上午10时,再送黄老一程

文化   2025-02-10 08:42   北京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
2月6日晚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
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
享年99岁
(此前报道>>痛悼!“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
连日来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总体楼
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现场
社会各界纷纷前来排队献花
鲜花沿围墙摆满,一路延伸
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送别黄老
这不仅是人民
对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深切缅怀
更表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对于英雄的崇高敬意
4ce48752-8a4c-439b-9266-c80a572ddbad.jpeg
2月8日,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举行。

“黄老千古!”
“功绩长存,永垂不朽!”
山东、广东、上海、宁夏……入场处,记者现场看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送来的鲜花,整齐摆放,卡片上的留言道出对黄老的无尽追思。
“这单必须接!黄老隐姓埋名三十年,建造核潜艇,鲜花代表大家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一位快递员告诉记者,自己手中的这束花,是天津一位网友在线上平台订购,自己接单后送到现场。
c755c1c6680c9689e89f1327256fcd0.jpg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入场处,鲜花丛中,有群众特意放上核潜艇和模型和《海底两万里》书籍。

除了越来越多的鲜花,人们通过放置各种和黄老“深潜”一生有关联的物品,来缅怀这位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功勋科学家。
记者注意到,花丛中,有人特意摆放了一艘核潜艇模型,旁边还有一本书籍《海底两万里》。

武汉市民徐良一家三代人,前来吊唁黄旭华院士。
“黄院士是国之栋梁,我们一定不能忘了,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永远怀念他、永远纪念他。”64岁的爷爷徐立眼含热泪,哽咽说道。
徐良说,得知黄院士逝世的消息后,他专门去图书馆借阅黄老个人传记,给6岁的儿子徐景行讲述黄老感人事迹。
“要把黄老的家国情怀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更加直观了解这段历史,有所感悟,向黄老学习,成长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徐良说。
“国家强大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要让孩子们知道,没有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徐立说。

“我们年轻一代追星就应该追这样的星,学习就该学这样的人!”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初三学生侯柯羽说。
侯柯羽告诉记者,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黄老的事迹,从网上得知黄老去世的消息,自己和三位同学约定一同前来为黄老献花。
“黄爷爷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一辈的期待,将个人力量熔铸于新时代的建设之中,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侯柯羽说。
“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黄老的故事,教导我们要以黄老为榜样。他的离开,就像一位身边的大家长走了。”家住附近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坤说。
黄老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年轻一代深深感佩!有国才有家,他是有大爱的一位前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接过接力棒,迎头赶上,把黄老的心愿和遗志传承下去。”张浩坤说。
80岁的中国船舶七〇一研究所退休职工许志同专程前来吊唁。三鞠躬后,他走出吊唁大厅,不舍离去。
许志同带来珍藏的一份中船重工内部报刊。黄旭华院士是该期封面人物之一。“同为军工人,更深知黄老的不容易!”许志同告诉记者,这期还有自己撰写的一篇文章,回忆了参与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建造的故事。
图片

黄旭华院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朋 拍摄于2017年)

连日来
在黄旭华院士家乡广东汕尾
母校上海交通大学
以及我国首艘核潜艇退役展示地
山东青岛海军博物馆
人们自发前来
或送上鲜花,或举行追思会
缅怀和致敬黄老
2.jpg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居民群众纷纷自发前来悼念黄旭华院士,为黄老敬送花圈,送他最后一程。(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黄小斯 摄)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师生表达对黄旭华院士的追思与缅怀。(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今天(10日)上午10时
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

让我们共同缅怀!

向黄老致敬!
(原标题:武汉的鲜花被抢光了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湖北日报

记者 许旷 王成龙 王际凯 沈早慧 黄洁如 涂家骏

封图 羊城晚报 摄影记者 曾育文

编辑 | 于欣悦

投稿邮箱 | zgwywxw@126.com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艺网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是中国文艺第一门户网站,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主流文艺传媒,改版升级后由新闻资讯型网站转型为综合应用大型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文艺”“互联网+文联”的综合应用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