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4日,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超过50亿元,高居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五名。加上《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亿的票房,饺子导演凭借《哪吒》系列的两部作品成功跻身“百亿导演”行列。
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以逾50亿元票房和1.4亿观影人次的成绩,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无数观众被电影中那个被误解、被质疑,却保持善良的哪吒感动,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引起了无数人心中的共鸣,恨不能再拼搏一次,奋斗一次,不留遗憾。
然而,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背后,是创作者对命运的真实抗争——
许多人认为他放弃铁饭碗是个傻子,但好在父母一直理解并支持他。
饺子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性格中确实有哪吒叛逆的一面:“比如我考上医科院校却从事动画行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我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被外界左右。”
光鲜的背后是无数个“死磕”的日夜。他的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耗费三年打磨;《哪吒1》历时五年打磨剧本,推翻过63版故事大纲,手绘超过6000张分镜稿;凭《哪吒1》大火之后,又带着团队闭关五年死磕续作。他就像自己做出的角色哪吒,不服输,不认命,没有捷径,只有死磕——
在创作过程中,每个角色的表情都通过无数控制器细致微调,力求完美。这种调试可能需要五六次,甚至几十次才能过关,有时候还会走到死胡同,需要重新寻找方向。
饺子透露,有的镜头制作甚至贯穿整个周期:“三年多一直在做一个镜头,最后拿出来的不一定是我们最理想的结果,但已经是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饺子说,一些实验性的镜头,因为之前没人试过,所以无法用时间来规划进度,“就像一道数学难题,说不定什么时候能解决。”
饺子坦言,影片中耗时超过三年的镜头不在少数,尤其是最后的大决战中的几个重量级镜头,例如剔骨削肉场景,既要震撼观众又不能血腥,还得兼具凄美感,最初想用特效解决但失败了,只能靠动画师人工手调;天元鼎端龙宫的场景,直径3-4公里的鼎壁上无数骷髅头,要兼具规则性、随机性和动态表情动画,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试探磨合才最终成型。
和五年前一样,电影上映前,饺子心里忐忑,他说:“因为第一部如果失败了,可能团队都活不下去。第二部是因为观众的期望值已经拉得非常高了。”《哪吒2》定档时,饺子在微博上转发了相关消息,并配了一个哪吒“局促”的表情。有网友调侃:“‘失踪人口’终于回归了!”
《哪吒1》上映时,饺子曾特别感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如果没有‘大圣’,就不会有‘哪吒’。”他表示,《大圣归来》让自己坚定了信念,“只要和观众‘以真心换真心’,观众们是愿意看好的作品的,甚至会更加宽容。”
随着《哪吒2》的定档,有网友表示,国产动画电影的崛起落在了“魔童”哪吒头上,对此,饺子表示,“这几年确实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国产动画。但不能说靠一个项目或者某个人就能把整个动画行业带起来,这是需要所有人努力才能实现的结果。”
在饺子看来,国产动画电影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动画电影的创作环境也越来越好,动画人的机会也在增多,“热爱这一行的人已经看得到目标了,大家也能坚持下来。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好作品和创作者。”
站在百亿票房的门槛回望,饺子导演的突围之路早已超越个人奋斗的范畴。2025年的《哪吒2》是过往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契机,更有着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是文化自觉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变奏,是传统美学与当代语境的创造性转化,更是中国电影工业从代工走向原创的里程碑。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划破天际时,他点燃的不只是观众的激情,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银幕上重生的火炬。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内容参考光明网、长城网、九派新闻等相关报道
编辑 | 白安琪
投稿邮箱 | zgwywxw@126.com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