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乙巳蛇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亲切地称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同时它也是富饶与生命力的象征,寓意智慧、长寿、吉祥。
从生肖起源到形象变迁,从古代神话到现代解读,“蛇”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密码。
↓↓↓
01
农历乙巳蛇年为什么会有384天?
我国传统的农历历法是一部阴阳合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都要参考。一个朔望月平均约为29.53天,取整计数,农历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个农历平年有12个月,长度为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天)少大约11天。
为了使农历年长度接近回归年,并且月份顺序与四季相符,农历历法中以设置闰月的办法来弥补“时间差”。
闰月的安排与节气相关,在农历年中,冬至后第一个没有中气(从冬至开始的二十四节气中逢偶序数的节气)的朔望月被确定为闰月。在乙巳蛇年,由于闰月的存在,使得乙巳蛇年有13个月,长度达到了384天。
02
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将干支顺序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60年一循环。
“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还安排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互搭配。乙巳是干支之一,“巳”对应的生肖为“蛇”。
03
蛇形象的起源是什么?
蛇,作为十二生肖的第六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时期。在中国古代,蛇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强大的生物,有智慧、长寿等美好寓意。
据相关考古发现来看,从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用蛇形象来装饰器物。
比如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中,曾介绍过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商妇好青铜鸮(xiāo)尊。整器装饰绮丽,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并饰有饕餮纹、夔龙纹、蝉纹等多种花纹,繁复饱满、神秘瑰丽。
△ 商代-妇好鹗尊 河南博物院藏
(图源:央视网)
04
蛇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渊源?
出土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的唐伏羲女娲像页绢本,画中的伏羲和女娲紧紧相拥,手持规矩,下身以螺旋结构盘旋相缠,代表了阴阳相对、生生不息。
东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像,同样为人首蛇身。
(图源:《光明日报》)
此外,我们所熟知的创世神大都与蛇有关。《广博物志》记载,“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山海经》中对于轩辕黄帝的描述,也是“轩辕之国,人面蛇身”;足见蛇形象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05
蛇在古籍和民间传说中有许多美好的传说,承载着丰富的吉祥寓意。
《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又西百五十里,曰巴山,其上有蛇,名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疾。”体现出蛇的神秘与强大。
《诗经·小雅·斯干》一诗提到:“维虺(huǐ)维蛇,女子之祥。”将梦中出现虺蛇视为生女的吉兆。
《墨子》《庄子》等典籍、唐传奇《崔炜传》、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都有关于灵蛇报恩、送出珠宝金银的故事,蛇也被认为可以带来财富。
而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更是让蛇的形象深入人心,蛇也因此有了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象征意义。
进入近现代,聂耳整理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通过昂扬的旋律塑造出“狂舞的金蛇”,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飞舞、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蛇也有了欢腾喜庆的美好寓意。
06
民俗中的蛇形象
戴蛇形配饰:闽中及闽东一些地方的妇女,至今流行发髻上插蛇簪的风俗。蛇簪多由银子制成,花式繁复。此外,人们选择佩戴蛇形配饰,还寄托着多子多福、获得蛇的灵性庇佑、驱邪避灾等美好愿望。
△ 福州古代女子蛇簪发型
(图源:福州市博物馆)
蛇舞表演: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会有蛇舞表演,舞者模仿蛇的动作姿态,展现蛇的灵动与神秘,表达对蛇神的敬意。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就保留着“与蛇为友”的独特民俗文化——崇蛇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以各种形式表演蛇舞和驱邪祈福仪式,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阖家平安。
关于蛇年,你还知道哪些知识点
欢迎评论区一起聊聊哦
(原标题:关于乙巳蛇年,原来还有这些冷知识!)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央视文艺微信公众号
编辑 | 于欣悦
投稿邮箱 | zgwywxw@126.com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