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春节期间,我国民间有吃春卷的习俗。细嫩、半透明的春卷,包卷着散发着春天气息的时令菜蔬,是新鲜的春天味道。搛一个,咬一口,外皮松脆,馅子鲜香,让人食欲大动,正应了古人所说的“咬春”。
春卷儿,多好听的名字,听起来风情万种、绿意盎然。小小巧巧的模样,恰似一管玉石琢成的短笛,静静地等待乐手来演奏。薄薄的面皮下,里面的馅料隐隐约约透露出来,肉丁凝脂如玉,蛋皮金灿油亮,韭菜碧绿生鲜……
据记载,春卷,是由“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来,最早出现在晋代,大兴于唐朝。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于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生细菜”、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的这一生活习俗。后来,“春盘”逐渐演变成春卷。每逢春节和立春日,人们合家团聚,饮春茶,吃春卷,贺新年。
明媚春光,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各种菜蔬见光疯长,撩人心扉。荠菜青翠,韭菜脆嫩,白菜白生生,萝卜水灵灵……可以入春卷馅儿的蔬菜太丰富了。喜欢素的可用韭菜、胡萝卜、豆芽菜,天然的清新淡雅;喜欢荤的加猪肉或鸡肉、虾仁、海蛎,随心而为。将肉切丝上浆滑炒,韭菜、胡萝卜、香菇、韭黄依次分别炒至断生,按需加盐调味勾芡,分别做成两种馅料,待冷却后,就可以包春卷了。
包春卷是个细活儿,将买回家的春卷皮用湿的热毛巾捂一下,而后摊开薄如蝉翼的皮儿,将馅放在春卷皮的中下部,从底部往上卷,包住馅料,再将两边向中间折起,继续卷,直卷到最后用清水点一下黏住。一卷二折三叠,一个小巧玲珑的春卷就完工了。轻轻码入碟子,渐渐垒起一小垛,一盘子晶莹透绿、温润如玉,煞是好看。
炸春卷的油温要控制在六成热,将春卷用筷子一个个小心夹了,沿锅边缓缓滑入热油中。随着“滋溜儿”一声响,一股青烟腾起,白白净净的春卷儿在油锅里上下翻滚,几经起伏,待春卷炸至金黄即可出锅。趁热咬上一口,外皮焦黄清脆,馅心软嫩,早春的味道便在舌尖上蔓延开了。
清人林兰疾有一首赞春卷的诗:“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这是对春卷最简约、最形象的描绘。把春天“卷”起来,是多么风雅的一件事。春在舌尖绽开,满眼是初春的色彩,恰如窗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
编辑:闫艳丽
审核:冯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