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昌
整个正月里,在过去会有很多讲究和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二要过“老鼠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围绕着老鼠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特点,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民俗活动,持续整整一天。“老鼠节”的兴起已无从考证,但这一习俗祖祖辈辈流传至今。其中的重要活动有藏剪刀、敲旮旯、捏老鼠嘴、“老鼠娶亲”等。
老鼠偷吃粮食、传播疾病、啃咬家具物品,正可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给老鼠过节,并不是给老鼠歌功颂德,而是表达人们对老鼠的无比痛恨,希望它们不要再出来祸害人类,让百姓过上平安富足的生活。
正月十二这天,乡亲们天不亮就起床,大人们告诉孩子谁也不能动剪刀,因剪刀的“咔嚓”声像老鼠啃咬家什的声音。姑娘媳妇们把剪刀用红绳或红布捆绑包裹好,放到孩子们不易找到的地方。大娘大婶们则手拿木棍,敲打着可能藏有老鼠的地方:土炕的炕洞里、墙角的老鼠洞、墙根的砖缝里、大柜底下、牲畜棚里、柴房里、厕所里……凡是房屋、院落中的各个旮旯都要敲打个遍,嘴里还叨念着:“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孩子们也高兴地跟着大人一起各处敲打,好让老鼠无处藏身。
早饭过后,孩子们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背着筐,挨家挨户去收人们不穿的旧鞋子。鞋与“邪”同音,平日里乡亲们的旧鞋不会丢弃或卖掉,而要专门等着正月十二“老鼠节”这天交给上门来收的孩子,这样就是把“邪”送走了。乡亲们还认为,老鼠喜欢在旧鞋里做窝,把旧鞋收集起来,垒成老鼠窝的样子点燃,象征着把全村的老鼠都烧掉。
到了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手巧的主妇们把饺子捏成了老鼠的模样,有嘴、有耳朵、有尾巴,还用绿豆作眼睛。一个个饺子就像一只只逼真的小老鼠,俨然成了面塑艺术品。这天的饺子,一定要把边捏得死死的,意味着把老鼠的嘴捏住,它们还怎么偷吃粮食、啃咬东西呢?
吃过饺子之后,全村的男女老少开始给老鼠操办“婚事”。有人将皮衣翻过来,外面露着毛,扮成老鼠“新郎”“新娘”的样子;还有人打扮成轿夫,抬着四腿朝上的八仙桌“轿子”;老鼠“新娘”坐在“轿子”上面,轿上放着蒸馒头用的笼屉盖,还要用褥单子蒙上。前面是彩旗队、锣鼓队,后边是骑着毛驴的“迎亲”队伍,老鼠“新郎”也在其中,再后面是由孩子们装扮的“小老鼠”队伍。这队人马在村中街道上浩浩荡荡地游着,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在队伍的最后,还有坐驴车的“送生婆”,怀揣小狗,嘴里念叨着“老鼠婚后不要生小老鼠要生只小狗”之类的言语。给老鼠“娶亲”的队伍有时还会去到村外的砖窑,意思是把老鼠的家安在了村外,不让它再进村来捣乱。傍晚时分,孩子们把点燃的火把朝村外扔去,意思是把“结了婚”的老鼠娶(驱)到外面了。
如今,这些民俗活动渐渐淡化消失,但每到正月十二,老人们总会给孩子讲一讲给老鼠过节的故事,大的村镇还会组织一些象征性的活动,增添和谐欢快的节日气氛。
编辑:闫艳丽
审核:冯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