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 | 平溪,有故事

政务   2024-11-08 13:18   贵州  


编前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新蒲新区真抓实干,将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用产业发展重塑乡村面貌,书写出乡村振兴“新蒲答卷”,绘就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蒲画卷”。今日起,“微新蒲”开设《我们的家园》专栏,记录新蒲乡村文化故事,书写新蒲乡村发展历程,展示新蒲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舟镇平溪村,听听那些关于它的故事。


今年夏天,我到新舟镇平溪村,站在刚修好的望桥上,拍了张“穿耳岩”的照片发朋友圈,很多人问我这里是哪里?我说:这里是平溪。

 


从平溪村委会到穿耳岩,一路都在爬坡,周边都是山,穿耳岩在群山中显得尤为特别,岩壁上有个洞,驻村第一书记黄勇说,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透过“耳洞”照射进来又是另一番景观。岩脚也是这个区域里难得一见的大块平地,有一条蜿蜒的小路,曲径通幽处,步步皆是景,今年,这里被评为2024年洛安江乡愁文化旅游“十大美景”之一。

 

 

穿耳岩怎么形成的?民间传说,相传当年张三丰带着母亲云游到遵义,在一所私塾任教,母亲去世后,为找一风水宝地安葬她,张三丰找遍了大半个遵义城,最终找到了这里,将其母葬在山脚下。有一次母亲托梦给他,说自己被这座山封住了元神不能登入仙界,让张三丰在这山上开一道山门。梦醒后张三丰便拿着开山斧来到半山腰就开始凿,可凿了几天也没有凿出个洞来,太过疲劳的他晕倒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马棚里,马背上还有一把金色的弓和箭,他又骑着白马来到山脚,用尽全身的力气拉开弓,一箭射了出去,只听到“砰”的一声,山岩被射穿,阳光照射过来,一缕青烟随着光直奔向云霄,于是就有了“穿耳岩”。古时候,人们往往对无法解释的罕见现象都会或多或少的赋予它神话色彩。这只是传说,听听而已。


 


穿耳岩脚下还有一个洞,也可穿到山的那边去。黄勇说山脚下曾住有一户人家,我更觉这里像陶渊明写到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躬耕田园,有归隐的乡居乐趣,有闲适的生活和心情。

 


从穿耳岩往山脚走,有一座小型水库,叫东方红水库。据当地人说,在东方红水库修建之前,这里的人是靠老天“赏”饭吃,常年缺水,但凡有点水从上方山体流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沟流入到山下就消失了,要是遇到天干年,庄稼更是颗粒无收。

 


东方红水库修建于1964年,建好于1976年。当地年长的老人回忆起修水库的场面,仿佛还在昨天。他们回忆说,建水库对村里来说是件大喜事儿,村民们表现得很积极很支持,每天上千人聚集在这里忙着建水库,打隧道的、拌水泥的、筑坝坎的、拉滚子的······吆喝声、加油声、号子声响彻山谷。“当年上山是没有公路的,水泥要从杨录公社人工肩挑背驮上山,100斤、150斤,力气大的一次可挑200斤。每天村民们从家里吃早饭后就到这里挖库筑坝,晚上才回家。”1976年冬,工程完工,一个库容158.3万立方米、坝高38米的水库建成,可把大家高兴坏了。他们说这个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平溪村的一大民生工程,为感念党恩,又恰逢地理位置在新舟东面,所以取名为东方红水库。城边安静又隐秘的小水库,水澈山青,沿着水库边慢慢走,看日出日落,这景也着实是不错的。

 


在水库一旁,有几户人家,老旧的木房,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失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推开老房堂屋的门,这里有一间陈列室,里面收录着红军遵湄绥游击队与平溪人和平溪村的故事。
 

说到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时间要回到1935年。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执行了党中央和军委,以及地方党组织的指示,为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打击地方民团,发挥了积极作用。“磨刀溪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我们这个陈列室是去年的7月开始弄的,这些文字资料我都参与了收录。”今年71岁罗光发是平溪村的一名退休教师。“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听我祖辈、父辈给我讲平溪村有游击队来打过仗。后来在平溪村教书,也问过当时还健在的一些老人,我就把这些故事记在心里、写在了书上。”

 

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平溪村。图为罗光发在陈列室讲述遵湄绥游击队在平溪的故事。(图片来源遵义医科大学团委)


近年来,平溪村在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听到村里在收录红军遵湄绥游击队在平溪故事,罗光发和村里商量后,便把自家老房的堂屋腾了出来,做了陈列室,把这些年收集整理的资料都集中放在了这里。“每次只要有人来我们陈列室,我就把我听到的一些红色故事又讲给大家听。”不知不觉中,罗光发就成了这个陈列室的“讲解员”。


或许是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曾在这里活动的轨迹,让这里有一些或清晰或模糊的故事在当地人的家中流传。

 

 

今年94岁的王世先家里还保留着一枚银元和手镯。王世先说是当年游击队队员送给她家的。她说,小时候听父母讲,1935年3月某天,从范家石和婉架坎方向传出来枪声,家里人都不敢出门,一名游击队员受了伤来到她家,她的父亲把这名队员迎进了门,疗伤照顾半个月,风声平息后,其父亲便掩送这名队员离开。为表谢意,这名队员在离开时,将自己的一把军刀、一块银元留给了她父亲,将一对长命手镯送给了当时还是孩童的她。

 


“吃的糙糙米,穿的黄挂衣,眼泪泪汪汪,背根子朝枪,提起去打仗······”梁华碧说,这是她孩子爷爷张宗林常唱给孙子们听的歌谣,在一旁的她听着听着也会唱了一些。她听老一辈讲,1935年3月的一天,张宗林从老家三渡返回新舟新家时,在路上遇到了6名遵湄绥游击队队员,其中一人受了伤,伤势很重,于是把他们都带回了家,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把他们藏起来照顾。受伤的那名队员在他们家待得要久一些,这首歌谣唱就是他唱给张宗林听的。游击队队员离开的时候也留了两把刀给他,老人也留到了现在,就连当年给游击队队员送饭的碗、锅、水壶,张宗林都还留着。当年时不时听老人说起,故事断断续续,老人去世后,梁华碧不管真假地把老人交代让放好的这些物件都还存放着。


不仅遵湄绥游击队的故事在平溪流传着,平溪还是革命烈士罗君彝、罗俸宽和抗日英烈胡畏的家乡。


“老一辈有这种精神,我们就要去传承。我有个孩子还在上初中,每到周末我都会把小孩带上来,去陈列室看看,沿路一带走走,让我的小孩也了解了解我们村的红色故事。”村民罗登祥说。

 

遵义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平溪村。图为黄勇在为学生们讲述“磨刀溪战斗”的故事。(图片来源遵义医科大学团委)

黄勇介绍,今年,有遵义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等学校来平溪开展研学、三下乡等活动,一些单位也来到平溪村开展党建、团建活动,今年接待的人流不少于2000人次。现在,这里也成为了新蒲新区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基地、新蒲新区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对于红色资源的挖掘,黄勇说还存在困难,史料整理、研究、保护还不够,但看到越来越多人走进平溪,他们的劲头也越来越足,还会广泛征集红军长征在新蒲时的革命史料和文物,继续深挖平溪红色故事。

 


平溪村是由原国光、青山、平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新舟镇东南方向,东邻永乐镇、南接三渡镇,辖11个村民组,现有1197户4289人,曾是省级一类贫困村。黄勇说,他来驻村以后,发现平溪村在家的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基于这样的情况,黄勇从驻村开始,用他的方式宣传着平溪村。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我们平溪,给大家讲讲我们平溪村的故事。”这通常是黄勇的开场白,驻村一年多来,现在也成为村里的“代言人”了。黄勇也喜欢拍拍短视频,在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上百条关于平溪村的视频,或是讲讲村里的故事,或是宣传宣传村里的农特产品,大家都称他为“网红”书记。


“我自己学习拍摄,学视频剪辑,想利用新媒体,不放弃每一次‘曝光’平溪村的机会。围绕平溪村的文化事迹、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乡村趣事等,用心用情讲好平溪故事,让外出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让更多人认识平溪,走进平溪。”黄勇说。



“好山好水出好品,淳朴自然出乡愁。”黄勇说平溪还有三宝:茶叶、蜂蜜、山羊。平溪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3℃,这里种出的茶叶品质佳、口感好,村里有五六百亩茶基地,建有茶叶加工厂,三四月村民们上山采茶,村里茶商来来往往。除了种茶,平溪村还借助山地优势,发动村民养殖山羊,成规模的养殖大户有17户。还有蜂蜜也正在成为平溪村积极培育的品牌。今年,黄勇还把平溪茶叶和蜂蜜带到新区举办的各项活动现场展销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村庄美誉度。

 

村民齐心建“望桥”

 

建成后的“望桥”打卡点

 

范家石遗址打卡点




而今的平溪村是一幅正徐徐展开的美丽乡村新画卷。今年3月,黄勇发动群众和乡友自筹资金建设了“望桥”等旅游打卡点;6月还带领13户具备发展避暑、乡愁文化的家庭前往湄潭金桥村观摩学习,大家又有了新思想、新想法。现在平溪已经有外商进来建民宿,平溪村和平溪人也正在谋划、丰富自己的旅游路线,打造乡愁平溪。


平溪是每一处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值得一来。


全媒体记者:葛丹丹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平溪村


制作:何若男

编辑:祝玲玲

审核:宋亮亮、王煊予

监制:李英华

微新蒲
一座新城,无限可能。微新蒲,新梦想。更多新城新事,就在微新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