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颁布!

学术   2024-12-03 23:50   上海  
12月3日,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于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3日在京出席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并讲话。
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共授予56位科技工作者,“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奖人1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人33名、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22名。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院士韩斌、宁光、马余刚、董绍明、陈勇、高月、谢明勇、陈晓红、张忠华、刘建亚、冯世庆、邱学青、何建行、张名位33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刘琦、范代娣、王香增、吴凯22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部分获奖人介绍如下: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 男,1956年7月生,安徽肥西人。1981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农业部副部长等。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理
利用模式植物探索植物内源激素与外界环境因子对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理。(1)阐明了拟南芥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主要来自色氨酸合成途径的中间产物:吲哚-3-甘油磷酸(IGP)。(2)系统鉴定和研究油菜素内酯的应答基因,发现油菜素内酯可通过通过诱导细胞周期蛋白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细胞分裂,可在拟南芥细胞培养中替代细胞分裂素提出植物细胞内可能存在一条新的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的假说。(3)发展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了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发生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并克隆出相关基因。
韩斌,男,1963年4月出生于安徽阜阳市。1992年获得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塞斯伯里实验室博士学位。1992-199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主任。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从事水稻基因组与遗传学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建立了水稻高通量基因型鉴定及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体系,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驯化起源,阐明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创立了水稻杂交设计育种的新策略。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宁光,男,1963年6月出生于山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光启讲席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在内分泌肿瘤及糖尿病的诊治与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开创性建立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基于先进的诊疗设施与物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整合的诊疗一体化、标准化及规范化的代谢性疾病全程管理模式。在《Science》《JAMA》《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获得美国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伙伴奖等国际学术荣誉,先后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担任国际科学院组织(InterAcademy Partnership)2023-2025年咨询委员会成员。
马余刚,男,1968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复旦大学教授。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中高能核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推动中国高能核物理实验队伍进入国际前沿领域。领导团队在反物质原子核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性质研究中取得了多个重要发现:发现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和观测到反氦4,首次测量了反质子间的相互作用,精确测量了正反超氚核质量,观测到矢量介子的整体极化,这些研究对人类理解宇宙早期演化和强相互作用等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提出了原子核Zipf定律和多重性信息熵,推动了对核物质液气相变的新认识。带领STAR中国组研制基于多气隙电阻板室的大型飞行时间谱仪,首次成功应用于重离子对撞机上实验。
董绍明,男,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提出极限环境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和基体强化设计思想,发明了高热稳定、高尺寸稳定、超高温、长寿命等具有不同特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复杂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部件制备技术,研制成空间热结构件、遥感相机支撑结构、航空发动机热端结构等高应用可靠性陶瓷基复合材料部件;解决了陶瓷-金属异质材料连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空间服役环境适应性等工程应用难题。

为我国高分系列、新型飞行器系列和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等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和构件,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全线贯通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应用-产业化链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1完成人),省部级和国家行业科技奖励5项。荣获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美国陶瓷学会 “Global Star Award”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陈勇,男,1967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ARJ21飞机系列总师和工程总师。
陈勇研究员从事民用喷气客机领域研究工作,2008年至今任ARJ21飞机系列总师,实现国产喷气支线客机首次迈入商业化运营和产业化发展阶段,为国产喷气支线客机技术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打破了欧美等国在民用喷气客机上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喷气支线客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攻克喷气支线客机安全性设计和验证关键技术,主持建立了喷气支线客机适航验证技术体系,确保了我国喷气支线客机安全顺畅运营;主持ARJ21持续改进和系列化发展,探索了喷气支线客机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支线客机具备与国际同类飞机竞争能力。
高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是军事药学和中药药理学专家,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中医药首席科学家。

一直以来,她瞄准国家、军队重大需求,研发出系列抗辐射药物,填补了中、重度急性放射病防治药物的空白,研制抗高原缺氧新药,有效改善高原缺氧疲劳综合征,创建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被国内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机构和制药企业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中药产业化进程。

刘琦,男,1980年出生于安徽泗县,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存储是信息处理的核心基础,他专注于新型存储器研究近20年。建立了创新的实验方法,在纳米尺度下揭示了阻变微观机制,发现了存储性能调控规律,并提出了掺杂改性等调控策略,为构建高性能阻变存储器件奠定了科学基础。

作为核心成员开发了阻变存储器大规模集成技术,研制出多款国际领先水平的阻变存储、存算和类脑芯片,与企业合作推出了嵌入阻变存储器的系列芯片产品,推动了阻变存储技术的应用落地。发表论文150余篇,Google引用21000多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5项,美国专利16项,部分专利转移/许可给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序2)、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序2)、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华为“奥林帕斯”先锋奖等奖项。

本文来源:上海科技、新华社

各位读者

科研小助手官方QQ群:

一群:93646661(2000人已满);

二群:215216803(2000人未满)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amateur_198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