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已经终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了!

学术   2024-12-14 23:56   上海  

据科技部官网,中美两国政府代表于2024年12月13日在北京换文签署了《关于修订和延长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


此前,自1979年起生效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已于2024年2月27日到期,合作协定未能续约。合作协议原定于2023年8月失效但拜登政府将其延长六个月,到期后未再续约。对此,2024年2月29日,《自然》杂志曾发表社论“终止中美科学协定将是危险的愚蠢之举”"Ending US–China science pact would be a dangerous folly "。

12月13日,中美两国政府代表于2024年12月13日在北京换文签署了《关于修订和延长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






1979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greement,STA)
自1979年起生效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已于2024年2月27日到期,合作协定未能续约。合作协议原定于2023年8月失效但拜登政府将其延长六个月,此次未再续约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结束,不仅意味着双方长达45年合作的终结,也可能预示着双方科技领域脱钩对双方乃至全球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2月29日,《自然》杂志发表社论2月26日文章官网已发布,标题有变化),称“终止中美科学协定将是危险的愚蠢之举”"Ending US–China science pact would be a dangerous folly "。科协之声全文刊载如下: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的续签问题仍被搁置,这其中的讨论大多是围绕合作可能给美国带来的风险,而关于合作带来益处的讨论却寥寥无几。

关于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的持续拖延:好消息是,双方仍在继续讨论推动这一四十五年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续签,毕竟这一协议推动两国间的科研合作和学生交流达到了历史高度。但遗憾的是,协议的一方或双方仍存在退出续签的可能,这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智慧和前瞻性思维必须占据主导。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之前,两国间几乎没有正式的关系,互不信任程度很高。科学合作被认为是打破僵局、建立两国人民联系的一种较快的方式。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诚然,两国寻求科学合作的动机不一样。对中国来说,这一决定是为了发展。当时的中国远非现在这样的科研大国。今天,中国拥有约3000所高等教育机构,而在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美元。研究中美经济史的学者朱利安·格维茨(Julian Gewirtz)在《不可能的合作伙伴》(2017年)一书中写道,中国领导人希望学习如何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如何利用科研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生活水平。而美国还有一个政治目标:在冷战期间引导中国远离苏联。

如今,虽然两国很难被称为“永远的好朋友”,但两国合作的成果是显而易见。自协议达成以来,约有300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大学学习。2021年,美国大学向来自中国的学生授予了8000多个博士学位,而国际博士学位总数约为25000个从各自的优势上讲,中美两国都是对方最大的科研合作伙伴。

唐纳德∙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2017年至2021年)两国关系出现了负面转折。在新冠疫情开始后,双方对话的言语明显尖锐,贸易和外交联系也随之减弱。在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美科研人员的合作本质上是可疑的,这一言论的关切点是间谍活动和知识产权盗窃等风险。这显然影响了双方的合作,也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正如我们本周所报道的,一些无辜的研究人员受到了监视。佛罗里达州决定停止聘用来自中国、伊朗和少数几个国家的科研人员,这种行为似乎只有在冷战时期才会出现。

采取中美脱钩举措的并非只有美国一方。自2020年3月起,中国政府采取了一项政策,不再鼓励本国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中国领导层也越来越多地谈论科技自力更生,这意味着合作的必要性越来越小。

互惠互利
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霍尔德伦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科学顾问。2011 年,他和时任中国科技部部长的万钢续签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霍尔德伦告诉《自然》杂志,该协议旨在确保双方互惠互利,这些利益既是国家利益,也是全球利益。

时任中国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和时任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的约翰-霍尔德伦手持邓小平和吉米-卡特的照片

两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包括监测和改善空气与水质的项目、流域保护项目以及减少电子垃圾的项目,均以不同的方式让两国受益。美国环保署将其与中国的关系称之为“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中国、美国和欧洲的科研人员正在广泛合作,研究自然在人类繁荣中的作用(A. D. Guerry et al. Natl Acad. Sci. USA 112, 7348-7355 (2015);Z. Ouyang et al. Science 352, 1455-1459; 2016)。这一不断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当前把自然纳入经济价值评估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非常重要但鲜为人知的项目降低核扩散的风险。自 2009年以来,中美一直在合作改造一种名为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的核研究反应堆,使其使用不能用于核武器的低浓缩铀代替高浓缩、武器级铀作为燃料。中国已向包括伊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多个国家提供了这种反应堆。从这个方面来看,这种合作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

中美两国科技合作确保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可以使用低浓缩铀。新华社CAI Yang、ALAMY供图

还有气候变化。在经历了2022年开始的一段沉默期后,两国于去年再次开始对话。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两国当时的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和解振华之间的长期关系。去年,美国加州与中国达成了一项协议,承诺减少碳排放并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如今,克里和解振华都将转任新职,如果两国科学家不能保持合作联系,双方外交努力的成果就有可能遭到破坏。

德国处理与中国的科研关系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上个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发表了文章,提供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平衡了双方开展此类合作的风险与收益。

该文件承认了中德紧密联系带来的益处,同时主张对双方未来关系采取一种“现实政治方法”,这是一种基于实际目标而非意识形态的方法。文章最终指出,大学应自行决定什么是互惠互利,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危害。

风险管理

当然,来自不同政体的科研人员进行合作总会有风险。霍尔德伦说,大国之间互相监视并不奇怪。但是,正如科学在公共事务的大多数应用一样,从纳米技术到核能,处理风险的方法就是评估风险、管理风险和降低风险,这是经过严格校验的科学方法。

经过45年的科技合作,美国和中国面临着偏离航向的风险。科研合作具有帮助应对中国、美国和世界所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巨大潜力,结束这种合作将是一种危险的愚蠢行为。1979年,科学家们在局势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打破了僵局。随着紧张局势再次加剧,为了确保交流的畅通,可以从科研人员开始。

参考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577-9
英国《自然》杂志社论,2024年2月29日第626卷
本文来源:科技部

各位读者

科研小助手官方QQ群:

一群:93646661(2000人已满);

二群:215216803(2000人未满)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amateur_198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

科研小助手
科研总是太无聊,文献天书亦乏味,实验也不要不要,paper之路总遥遥。科研小助手旨在解救广大同胞于此困扰。我们会每天分享实验心得,传递最新科研资讯,解读各类专业文献,总结各类科研方法与思路,希望我们能成为各位给力的科研小助手,科研助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