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广圳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德权为第一作者在《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目为“Adeno-associated virus therapies: Pioneering solutions for human genetic diseases”的论文,该期刊2023 JCR为1区,2023 IF为9.3。腺相关病毒(AAV)已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治疗性基因递送中的高效性而广泛认可。基于 AAV 的疗法(如 Luxturna 和 Zolgensma)的成功,凸显了其作为基因治疗主要载体的巨大潜力。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 AAV 载体的疗法发展及其机制,全面分析了 AAV 疗法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眼部疾病和血友病中的最新临床试验成果。此外,作者还讨论了针对特定疾病的给药方法和血清型选择,旨在展示 AAV 基因治疗的创新应用及其未来潜力,为该领域的持续临床进展奠定基础。
背景介绍
腺相关病毒(AAV)是一种小型无包膜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具有4.7 kb的单链DNA基因组。AAV基因组由两个主要区域组成:rep基因和cap基因,分别编码复制蛋白和衣壳蛋白,用于病毒复制和包装。研究表明,AAV依赖辅助病毒(如腺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进行复制,在没有辅助病毒的情况下,AAV会进入宿主基因组,但不会复制。
图1展示了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组结构。AAV的基因组由两个关键区域组成:rep基因编码四种复制蛋白(Rep78、Rep68、Rep52和Rep40),参与基因组复制和包装;cap基因编码三种衣壳蛋白(VP1、VP2和VP3),这些蛋白形成二十面体衣壳。另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组装激活蛋白(AAP),帮助衣壳蛋白的正确组装。基因表达由三个启动子(p5、p19和p40)调控。
AAV最早于1965年被发现,随后研究人员逐步揭示了其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潜力。1984年,AAV首次被用于哺乳动物DNA克隆实验,展示了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90年代初期的研究证实了AAV载体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能够实现稳定的基因表达,并且相对安全。1996年,AAV载体首次在人类进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囊性纤维化。之后,AAV载体逐步在单基因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和肌肉萎缩症)中得到验证,标志性研究包括2008年用于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的成功实验。自2012年起,AAV基因疗法获得了多个监管机构的批准,包括Glybera、Luxturna和Zolgensma等,进一步拓展了AAV载体在罕见单基因遗传病和常见遗传病中的应用。
图2展示了AAV疗法在过去六十年的进展。自1965年AAV被发现以来,经过大量研究,1984年首次展示了AAV作为哺乳动物DNA克隆载体的潜力。1990年代开始了针对单基因遗传病的早期临床试验,随后多个基于AAV的疗法如Luxturna、Zolgensma、Hemgenix和Roctavian相继获得监管批准,标志着AAV疗法的里程碑式进展。
01
—
AAV疗法的作用机制
AAV疗法专门用于将治疗性基因直接递送至体内的目标细胞,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AAV血清型、确定最佳给药途径、精准递送载体至目标细胞,并确保治疗基因的持续表达,从而纠正或缓解遗传疾病。常见的给药方式有静脉注射(用于全身性疾病)、鞘内注射(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眼部注射(如视网膜疾病)。AAV载体通过结合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进入细胞,随后被运送至细胞核释放其基因组,从而实现长期的基因表达。
图3展示了不同AAV载体的主要给药途径及其特定的靶组织。主要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注射、鞘内注射、脑内注射以及眼部注射,不同途径针对不同的靶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液(CSF)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
02
—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AAV疗法
AAV疗法针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具有显著优势,AAV载体通常以非整合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减少了插入突变的风险,并支持长期基因表达,特别适用于神经元等非分裂细胞。这种持续表达减少了重复给药的需求。AAV载体的低免疫原性也降低了免疫反应和炎症对神经组织的损害。克服血脑屏障(BBB)是AAV疗法的关键,选择合适的血清型和给药途径,如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可以有效递送AAV载体至CNS。Zolgensma作为一种使用AAV9载体的基因疗法,已成功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图4展示了AAV的递送机制。AAV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糖基化受体结合启动感染,随后进入内吞过程并被运送至细胞核。然而,部分AAV颗粒会被蛋白酶体降解。图中还提到了AAV的不同类型,如单链AAV(ssAAV)和自互补AAV(scAAV),以及倒置末端重复序列(ITR)的作用。
03
—
针对眼部疾病的AAV疗法
AAV载体在眼部基因治疗中表现出精准的靶向能力,尤其适用于视网膜细胞的治疗。AAV疗法在治疗多种遗传性眼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如LCA、脉络膜营养不良、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性黄斑变性。常用的血清型包括AAV2、AAV8和AAV9,AAV2因其靶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能力,广泛应用于眼部基因疗法。AAV8在视网膜转导效率更高,适合大范围视网膜覆盖,而AAV9能跨越血视网膜屏障,适合全身递送。Luxturna是首个获批的AAV眼部基因疗法,通过递送功能性RPE65基因,恢复视网膜功能并改善患者的视觉。
04
—
肝病的血清型选择
AAV疗法在肝病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AAV8等血清型对肝细胞具有很强的靶向性,使其能够精确高效地递送治疗性基因。肝脏的免疫耐受环境有助于减少对基因或病毒载体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疗效。AAV疗法在治疗如血友病等肝脏相关疾病中,因其能产生全身性效果而备受关注。AAV5和AAV8等血清型被广泛用于肝脏靶向基因疗法,具有高转导效率和较低的免疫反应风险。Roctavian和Hemgenix是两种已获批的基因疗法,分别用于治疗血友病A和血友病B,均展现出长期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基于AAV的基因疗法的治疗机制,重点讨论了不同AAV血清型的趋化特性及其针对特定疾病的给药方式选择。文章突出介绍了几种FDA批准的AAV疗法,如Luxturna、Zolgensma、Hemgenix和Roctavian,这些疗法在治疗神经、眼部和肝脏疾病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尽管疗效显著,但AAV疗法的高成本对其可及性和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构成了挑战,主要原因是开发和制造过程复杂且资源密集。通过扩大AAV疗法的应用范围,有望降低每位患者的治疗成本,并提高遗传病患者的治疗可及性。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10124000789?via%3Dihub
【iMedicine】本公众号专注医学前沿动态,分享科学普及信息。欢迎关注、投稿、分享和转载,投稿或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喜欢本文请“点赞+在看”支持一下,让医学知识更多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