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土地上
春节如同一根无形的纽带
将千家万户紧紧相连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那份对家的思念、对年的期盼,始终如一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它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桃符”习俗,最早用于驱邪避灾。五代十国时期,朝廷中的“桃符”开始刻字并悬挂,在后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春联。宋朝,贴春联逐渐流行开来,并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最主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通过点燃竹筒或篝火,借由火焰燃烧所产生的爆炸声来驱赶邪气与恶鬼,传说中“年兽”便是因响声而退避。春节期间,放鞭炮成为驱逐“年兽”和迎接新春的重要仪式。
民间传说中,灯笼被视为聚集天地灵气的地方,红灯笼的亮光能驱散不祥之物,保护家庭免受不良影响。新年挂灯笼还有祈求吉祥如意的意义。灯笼的形状和颜色都寓意着好运和幸福,人们相信通过挂灯笼可以带来好运和顺利。
春节祭祀先祖,是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人们心怀敬畏,于堂前摆上丰盛祭品,燃香、敬酒、叩拜,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通过庄重的仪式,缅怀先辈功绩,汲取精神力量,让家族情感与文化记忆,在烟火传承中绵延不绝 。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压岁钱别称“厌胜钱”、“大压胜钱”、“压“祟”钱”。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惯,在农历新年的前夕,家庭中的长辈会准备一些红包,里面装有钱币,作为压岁钱赠送给家中的晚辈。这些压岁钱被认为具有镇压邪灵的力量,确保孩子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健康、平安地成长。
春节的习俗,串起了过去与未来,让传统的力量在时代更迭中延续。每一次团聚,每一项仪式,都是我们与历史的对话,是对新生活的深情期许。愿新的一年,在习俗的庇佑下,日子满是甜蜜,生活常沐暖阳。
-编辑:代亮莹
-校对:刘亚文
近期热门文章
☞迎2025新春,长治学院给您拜年啦
☞蛇年,为啥“闰六月”?
☞寒假逸趣集丨自我成长:归纳总结 探寻学习方法之妙
☞青年大学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辑(六)
☞特色原创 | 寒假里的加减乘除
● ● ● 长治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平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