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能手机不断升级,打电话用座机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座机的听筒作为设计图标却在一直使用。现在在用的很多词,尤其是动词,还保留了过去技术的痕迹,一起看看还有哪些?“请把车窗摇上去”以前的车门内侧,都有一个可以旋转的摇柄,通过顺逆时针方向的摇动,就可以控制车窗的升降。△图丨dubizzle.com这个摇柄的背后,设置了蜗轮蜗杆结构,来推拉车窗上下移动,纯手动、纯机械。同时,为了保证这么大一块车窗稳定上升,还增加了剪刀型的支撑结构来维持稳定。△手摇车窗结构示意图丨ClearMechanic.com后来,纯手动的摇柄被直流电机取代,按按钮的一端升车窗,按另一端降车窗,不过“摇”这个动词,还是作为习惯被保留了下来。“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以前的电话号码,是需要用手去拨的。拨号盘电话,上面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圆形装置,转动角度的差异对应不同的数字,以产生不同的通断次数、相应的脉冲电流,远方的交换机通过识别这个脉冲信号,就可以判定用户拨出的是哪几个数字,从而完成一轮电话通话。后来进化出了直接按数字按钮的座机电话,用电信号的频率来代替脉冲个数,输入电话号码就更容易了,“拨电话”变成了“按电话”。“没事儿我就先挂电话了啊”座机放听筒位置的下方,有个小开关,可以决定电路的通断。电话铃响起,把听筒拿起来,小开关弹上去,电话就接通了;讲完事情把听筒挂回原来的位置,小开关随之被摁下去,通话就结束了。如果用力挂回听筒,对方就会听到“嘭”一声,然后是“嘟嘟嘟”的通话结束提示音。“这电影剪辑也太好了吧”很多老人家也会用手机剪辑跳广场舞的视频,那么这个“剪”是从哪儿来的?胶片时代的电影剪辑,是真正物理意义上的剪。拍摄的画面,都一帧一帧显示在胶片上,连贯播放就能动起来。为了去除掉不需要的画面,或者拼接不同的画面,就需要对胶片进行“剪”和“接”,用到的工具是剪辑器和胶片黏结剂。△1946年,工作中的电影剪辑师,她手里拿着的胶卷,连续播放起来就是电影啦丨wikimedia commons/Deutsche Fotothek现在视频早已数字化,但剪辑选项的图标,通常还是一个小剪刀。“您的婚纱照洗好啦”“洗照片”里的“洗”从何而来?这又要说回胶片时代了。早年间的相机,都得用涂了感光材料卤化银的胶片。随着快门咔嚓一声,胶片就区分出了感光部分和未感光部分。把胶片变成照片还需要让感光的卤化银变成银的“显影”,把未感光的卤化银去除的“定影”。而显影和定影,都需要在水溶液中进行,很像在洗涤照片,这个说法就应运而生了。△冲洗后,负片中的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将负像通过反转校色或混光印相即可得到正像丨wikimedia commons/Dmitry Makeev△冲洗出来的照片湿哒哒的,还需要晾干,对于胶片摄影爱好者来说非常有仪式感丨adorama.com不过我们现在的实体相片,比如婚纱照、百日照、全家福,大多是数字照片打印出来的。“把这个材料打印一下”汉语博大精深,“打”可以有千万种与“打”无关的含义,比如打工、打坐、打扮。而“打印”“打字”,是真的跟“打”有关。以前想要通过印刷实现文字复制,有两种方法,且都是纯机械的:一种是用粘有油墨、表面凹凸的模板,直接印在纸上,有点像雕版印刷术;△《三毛流浪记》中出现的印刷机,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上海丨张乐平另一种则是机械打字机,用刻有字符(往往是英文字母和数字)的金属块,把墨带上了碳粉压在纸张上。△传统打字机,没有中文输入是因为中文的字真的太多了丨giphy这两种印刷法,都有“敲打”的动作,所以“打字”“打印”的说法也是有根据的。现在的激光打印机,采用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完成打印,喷墨打印机则是用喷出的小墨滴打印,和“打”已经没啥关系了。“你这人,出门怎么不拉上灯啊”以前的灯,还真是靠拉的。这个灯的开关里,会垂下一根细绳,往下拉一下灯就亮了,再拉一下灯就灭了。其实这个设计特别简单,成本也特别低,就是靠绳子带动单向棘轮转动,控制开关的开合。现在的灯开关都是按键甚至感应,虽然复杂点、贵点,但胜在安全美观!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很多词也可能会让后代困惑不已代码不是AI生成的吗,为什么叫“敲”代码?车不是自己就能动吗,为什么要说“开”车?输入描述就能生成插图,为什么大家都说“画”画?或许他们在寻找答案时也会像我们回溯历史一样来翻看我们2024年的“历史资料”😉😉(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