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播6集被叫停,31年前这部神剧,说透了中国三代人的命运
财富
2024-11-10 12:18
马里
1993年是个神奇年份。无论经济还是文艺上,咱们这儿都出了诸多豪杰。当然这还是因为头一年,老人去南方溜达了一转。读过《邓小平时代》的都知道,老人为什么非要去南方。那年很多事都是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进宪法,荣毅仁当了国家副主席,北大的校园墙被推倒,外面搞起商业街,俞敏洪想必没少在那一带贴小广告。另外,《霸王别姬》上映了,《阳灿》、《活着》正在拍,《北京人在纽约》火得一塌糊涂,《东方时空》拉起了一支热血队伍……太多了,就不一一数了。总之,那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交棒的日子。也就在那年,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的校园演播室里,有人搭出三面墙,把一家人的客厅、厨房、饭厅,赤裸裸地呈现在了现场观众面前。观众都是学生,他们边看边乐。拍摄时,连他们的笑声都被收了进去。这在我国电视剧历史上是头一回。坐现场控制台的大白胖子叫英达,这剧叫《我爱我家》。之前我写「建国以来最反动的电影」,提到《我爱我家》,但没展开讲。今天就聊聊它的故事。《我家》的拍摄起因,也是老段子了。英达在美留学时,看了《考斯比秀》的拍摄,回国后告诉他爸英若诚,准备介绍进来。王朔和冯小刚搞《编辑部的故事》时,他觉得现场可以加笑声,因为那是个单元剧。但操作起来很麻烦,就算了。英达后来说,也是有私心,想把这东西留给自己。1992年底,《爱你没商量》遭遇市场差评后,英达拉着王朔聊剧本,设计了一个老干部家庭,家中一儿一女,女儿找了个倒插门的南方女婿,生了个女儿。设定好后,又去找大堂弟英壮。在北大读心理系时,英达创办话剧社,英壮也是其中骨干,后来好像还继承了社长的宝座。英壮能演,英达还捧过他,说中国以后要出两个伟大演员,一个是他发小姜文,一个是英壮。英壮当时经济上困难。英达说你来,我给你高薪。英壮问现在队伍有几个人啊,英达说四个。英壮又问算不算我?英达说,算,剩下的我、王朔和宋丹丹。英达心说那叫四个吗?那不就王朔一个吗?不过钱多,还是去了。1993年初,英达拉王朔去长春找投资。东北人民豪放啊,谈事儿都在酒桌上。一次王朔醉意朦胧,说这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觉得很别扭,不通顺,怎么也该叫《我爱我的家》啊。王朔说你就用这个吧。我估计也不是江湖上吹得王老师多会起名字,主要写《空中小姐》《浮出海面》《动物凶猛》《无人喝彩》《永失我爱》《人莫予毒》的他对四个字的题目情有独钟。不久,钱找来了。其中一个投资人马景全,还是英达的远房亲戚,另一个堂弟英宁的舅舅。自然而然,英宁也跟着去了。回北京不久,英达就和英壮进了西山一家招待所,准备迎接王老师,一起创造历史。王朔说你们先写,我等会儿。兄弟俩在西山憋了一个月也没憋出多少东西,有时候一天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玩意儿中国没有过,谁也不知道它到底该写成什么样。痛苦之中,英达赶忙去请神。结果王老师躲到海南去了,说我不行了,最近写恶心了,给你介绍个人吧,他肯定能写。英达问,谁呀。英达认识梁左,其实比王朔早。当年北大话剧社有个特水灵的姑娘,可耐可耐,人见人爱。英达也馋过。一打听,名花有主了,是个叫梁左的师兄。据说才华横溢。后来见到此君,英达很为姑娘可惜,怎么长这样啊?梁左的才华那是有家承的。他爸范荣康是《人民日报》副总编,1988年为崔健正名的稿子,就是他爸拟定的。他妈谌容写《人到中年》,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梁左也写小说,对自己要求很高,向《红楼梦》看齐。1986年,姜昆去他家串门,看到他的《虎口遐想》,觉得有意思,让他改成了相声,上了春晚。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梁左成了我国最牛的相声创作者。但他主要抱负还是在小说上。电视剧也行,就当练手吧。到西山后,梁左先把人物设定给改了。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大儿子,增加二儿子和小女儿。明白人都知道。这不就是梁左家里的配置么?他爸范荣康,这是地下工作时期的假名,后来再没改过。他是大儿子,二儿子是梁天,三女儿是又一个北大中文系的梁欢。于是乎,剧里面,老干部贾敬贤,一直叫傅明,二儿子贾志新,直接为梁天量身定制。这么改的一大优势,是充分发挥京味文学特长,把北京话用到极致。之前那个倒插门南方女婿的设定,怎么写怎么别扭。据英壮回忆,当时他们住西山文革期间关押某走资派的地方,梁左单独要了一间房,很快进入状态。由于谁也不知道情景喜剧该怎么写,梁左把自己的两篇小说《捕鼠记》和《侦破爱情》拿出来,改成了剧本。梁左这一来,效率哗哗就上去了。英达、英壮住隔壁,两人主要负责出梗概、出梁子,写得差不多了,再拿给梁左润色、加包袱。梁左自然而然成了文学统筹。有了主心骨,英壮任督二脉也通了。他讲故事能力不弱,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手拉手》就是他构思的。他和英达翻杂志时,看见一个人说自己能把水变油,一听就是胡扯。哥俩就决定写一集,埋汰一下这人。英壮又想到家对面信访办老太太给他讲的笑料,两个点子结合起来,塑造出了“二混子”季春生。写的时候,英壮就想好要让葛优来演,说你无论任何要把葛给找来。那一集叫《不速之客》,多年后随着葛大爷的表情包走红,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英达觉得这集最可乐,所以带着它去找了人艺的演员,朱旭。朱旭老爷子是英达心目中演傅明的最佳人选。朱旭看了剧本,很喜欢,但最后档期没调过来,老爷子演《心香》去了。随后,英若诚向英达推荐了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副院长,文兴宇。也是之前《爱你没商量》的表演指导。因为自身条件,文老师演戏机会不多,早早当了话剧院的导演,搞过一些先锋戏。定下他演傅明后,他找了好久感觉。“文氏腔”也是边演边摸索出来的。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有几集,文老师没用那种腔调念词儿。因为那是最早拍的。此外,当时文兴宇才50来岁,比傅明小多了。退休老干部的状态,纯粹是演出来的。后来有人问英达谁演得最好,英达总说是文兴宇。宋丹丹演和平,梁天演贾志新,这是一早就定好了的。梁天在家里,也是个特殊存在。他爸、妈、哥、妹,全是文化人,大才,就他从小不爱学习,老跟胡同串子一起玩,沾染了一身市井气。偏偏当兵回来后,他又醉心演戏。这些前传,我在那篇「反动电影」里面讲过,在此不再赘述。估计梁左也是想推他一把,贾志新身上很多臭毛病,都是特意为他设计的。果然,这成了梁天演的一系列混混角色里的集大成之作。然后是贾志国。英达也早想好了,人艺的,演过《哗变》的杨立新。这话剧是英若诚介绍到国内的,杨立新在里面演一个精神病大夫,为此还专门去安定医院体验过生活。英达塞给他剧本时,他很不自信,听说是喜剧,自己没演过啊。英达说我看过《哗变》,相信你能行。杨立新回家,晚上躺床上看剧本,看得嘎嘎直乐,停不下来。他老婆烦死了,给他撵到了卫生间里。杨立新在卫生间笑了大半天,欣然成为了贾志国。为了塑造好这个有点呆板又有点小心思的知识分子,他特意给自己搞了一副大黑框眼镜。这眼镜一戴上,人物立马就对了,跟梁天那小眯缝眼儿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找贾圆圆,剧组着实花了点功夫。跑遍了北京各大少年宫后,选了三个小女孩儿,试《女儿要远航》那集。本没想去东城区,是英达小时候在那儿混过,就说去瞅一眼。然后才遇到了关凌。关凌人小鬼大,见英达时握手说,我看过你演的《爱你没商量》,演得还行。关凌7岁就在少年宫学表演,上过不少杂志封面,还在《蓝风筝》里露过脸。那句话给英达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了,还有一个小女儿,贾小凡。这也是一早想好了的,当时挺有名的赵明明。她那时还是英家未过门的媳妇。要娶她那人,就是英宁。最后是小保姆张凤姑。演她的是童星沈畅,头一年,沈畅演《女大学生之死》分外出彩,被保送到南开大学。她也是一边读书,一边演戏的。剧本、演员有了,还需要几个关键幕后。首先就是那景儿,这一大家人的活动,都落实在这景里,还得打破第四面墙。听上去像话剧,又不是话剧。为此,英达专门找到了空政话剧团的戴延年。戴老师给名剧《皇城根儿》做过美术设计。为了布置贾家,从旧货市场淘了一堆老物件,准确还原了一个老干部家庭的模样。客厅里不少摆件,都是那个年代许多家庭常用的,使观众一看就觉得像自己家。有的细节,又做得很细。比如家里那张地图,上面很多划线,表明那是老傅当年行军打仗走过的地方。挂在客厅里那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戴老师专门找书法家王秉新写的。志国跟和平那张结婚照,是他亲手制作的。上面印有“大北照相馆”的字样和拍照时间,是戴延年一笔一划描出来的。只有老傅卧室里那张夫妻合影是现成的,那是文兴宇老师和他爱人张克境的合照。室内的景有了,还得找室外。这个任务,落到了摄像师王小京的身上。王老师也不是一般人,他有个很有名的爸爸,拍《红楼梦》的王扶林。王小京跟英达是同学,毕业后当助教,干半年就离职,自学摄像混进了影视圈。为了找贾家的外景,他跑遍了铁道部、财政部、广电部的宿舍楼,最后定下了国务院的宿舍做了外景。为配合剧情变化,王小京要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取景。有时拍夜景,还得上楼麻烦一下住户,让他们配合开个灯。多年后,不少观众考证出贾家的所在地,跑到那里去打卡。为了播出时更具感染力,英达还特意找到了之前在《围城》剧组认识的作曲,关峡。关峡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给著名儿童剧《小龙人》写过音乐,80后们的回忆《我是一只小青龙》,就是他给谱曲的。跟英达交流后,写出《会飞的心》、《你是我的家》两首主题曲。关峡还特意找了个大腕来填词。当年第二届百大歌星联唱,王菲她妈就是找他给王菲加塞上台的。要说起《我爱我家》的客串名单,那可是一大群牛逼闪闪的人物。从老艺术家到当红小生,从当年的顶流到日后的戏骨,全都收录其中。详情下文再说。这里只说找的第一个人。那是贾小凡扮演者赵明明从《京都纪事》剧组拉来的刘威。彼时,赵明明两个剧组跨戏。一个电话,刘威就来了。刘威老师当初已经演完了《唐明皇》。这剧是1993年在央视播的。到了《我爱我家》里面,他成了贾小凡的大学老师。对了,剧组里负责找客串演员的,是副导演林丛。在《爱你没商量》剧组,林丛就是导演助理。她也不是一般人,人艺大导演林兆华的女儿。多年以后,她还拍出了另一部现象级情景喜剧,《家有儿女》。1993年7月7日,《我爱我家》正式开机。那天是英达的生日。最先拍的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主要是剧本最成熟,改编自梁左小说。另外文兴宇很久没演戏了,需要找点感觉。就先让杨立新、宋丹丹这两位成熟的演员多演,拍他俩戏份多的。结果杨立新也有点不适应。虽然有观众,像话剧。但还得照顾摄像机,走位不能乱来。梁左的剧本,台词量又巨大,一集居然多达五六千字,啪啪啪讲个不停。脑子、嘴巴、腿,都要动。那集定下的客串是刘威,人家都来了,所以也得先拍。打那时起,剧组制定了拍摄进度。一天时间排练,一天时间录备播带,一天时间带着观众实拍。随着慢慢磨合,熟悉了梁左抖包袱的节奏,几位主演在一起,越来越像一家人。看过《我爱我家》的观众,想必对拍摄花絮记忆犹新。通过那些片段,能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欢乐的剧组。英壮回忆说,对那时最深的印象,就是亲密,没什么腕儿不腕儿的,拍的时候乐,拍完了大家也老爱互相开玩笑。“你说我们做女演员的容易吗?白天在剧组演戏,晚上还得陪导演睡觉。”全剧120集拍摄,出过不少有意思的事。比如沈畅演的小保姆,那一口方言,其实是英达的发明。最早沈畅找了个重庆人学四川话,一上台,说词儿,观众都不乐。搞得沈畅压力极大。后来有人跟英达反应,根本听不懂。英达这才自己发明了一种大家能听明白的“英式四川话”。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圆圆和保姆,越到后面越胖。这都是梁天拉下来的赞助给闹的。他拉来的是八喜冰淇淋,不给钱,只赞助冰淇淋。这在当时是高档货,但剧组大人很少吃,都送给关凌、沈畅了。四十集吃下来,不胖才怪。后来关凌还埋怨,本来我瘦得跟林黛玉似的,一胖再没回去过。八喜冰淇淋的广告植入,出现在了“燕红咖啡厅”的冰柜上。演燕红那会儿,蔡明已是一线大咖。英达怕请不来,就让她和谢园来当观众,看的是哪一集呢?就是二混子季春生,给蔡明看得笑死了,当场表示必须来演一个。谢园是梁天铁瓷,自然要支持,演了《双鬼拍门》里的宝财哥。为了喜剧效果,谢园专门为自己设计了一口蹩脚的陕西方言。多年后在网络上掀起表情包热潮的葛优,那是英达和梁天亲自去堵的门。当时葛优正在演《活着》,没档期。听说他中途回京,哥俩老早就蹲守门口,无论如何要他演二混子。葛优没法拒绝,因为英达于他有“恩”。1989年,俩人一起拍《黄河谣》,英达是副导演,葛优演土匪,住一个房间,成了特别交心的朋友。葛优还教英达喝酒呢。次年,黄蜀芹拍《围城》,英达被介绍进去演赵辛楣,赶忙把葛优介绍进组,演了李梅亭。关于《围城》这部剧的往事,我之前也写过,想看的直接戳「围城幕后的故事」。事实证明,二混子非葛优莫属。日后无数表情包,也足以证明葛大爷的实力。除了《不速之客》里“伸手不见六指的夜晚”,被无数家迷津津乐道的,还有和平她妈那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呣们呣们呣们!”。这是整部剧最经典的台词之一。扮演和平她妈的,是《渴望》里演刘慧芳母亲的韩影。被请到剧组后,韩老师看完梁左的剧本,头都大了,背得觉都睡不着。拍到第三天,实在坚持不下去,吃了两片安眠药,这才奉献了一次精彩演出。写剧本时,并没考虑好让韩影来演。剧中,韩老师对宋丹丹说,要看《渴望》,宋丹丹说,全是《爱你没商量》。这纯属现场砸挂,现加的包袱。《我爱我家》有诸多精彩,也有不小的遗憾。贾圆圆《心中的明星》那集,本来是可以请张国荣到现场的,最终没去成。据英达说,他拍《霸王别姬》时,就跟张国荣谈好了,说几月几号在北京,一定要来。英达怕张国荣到时候来不了,弄了个备用方案,找李耕演了张的经纪人。拍的那几天,果然没联系上。宋丹丹抽空出去走穴去了。等老婆走了,英达才想起张国荣要参加“英皇金融杯”歌手比赛,做评委。晚上跑去保利大厦,人在。问能不能去,张说可以,就今晚。可宋丹丹回不来。就这么错过了。不过那次比赛,出了个歌手戴娆,被英达借去,唱了主题曲。从张国荣那边捞走个女歌手,英达也给张国荣帮了一回忙。《霸王别姬》里,给程蝶衣配音的人,就是他给推荐过去的杨立新。《我爱我家》最早只准备拍四十集。四十集拍完,英达已做好了“牺牲”准备。他以为这剧能播就不错了,不指望大火,算是给后来人趟条路吧。样片拿给央视和北京台。央视审完,觉得不能播。北京见状,也就撤了。最后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播,内地呢,首播卖给河北经济台一个地方台。据说北京台曾尝试播过6集,很快收到群众反对意见,又给撤了,没敢继续往下放。那阵儿王朔还牵头做一个评选活动,《我爱我家》竟被选为“最差电视剧”,连带宋丹丹被评为“最差演员”。简直离谱。可这剧在河北地方台和凤凰卫视,观众们看得都乐疯了。凤凰卫视喜欢,支持英达。投资人也觉得不拍可惜了,继续加钱。就这么着,才有了后来的八十集。然而,沈畅不能再请假了,得去读大学。梁天呢,赶着市场热创业,拉上谢园、葛优,组建了好来西影视公司。两个主角走了,剧情上,只能让他们下海南。现实里,再找演员来填补。演小凡的赵明明之所以走,是觉得这路戏跟自己不适合。演第二个小保姆的李蕴桥,是林丛的爱人推荐的。李蕴桥在黑龙江台做过儿童节目主持人,经人介绍去演《梅花三弄》,认识了导演郭伟军。这郭伟军,就是林丛的爱人。进组之后,为了让自己变得土里土气,李蕴桥一天吃六顿饭,化妆越化越丑,还“牺牲”了两条大辫子。小保姆好解决,直接换就行。麻烦是贾志新,这个角色特点太强,又是给梁天量身定制的。为了顶他的坑,剧组只好设定了贾凡凡的男友孟昭阳,把他写得跟贾志新一样不着四六。这个角色,英达本来找的许亚军,也就是日后《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的扮演者。许有私事,来不了。思来想去,英达让张永强顶上。此君也是人艺的,跟宋丹丹合作过《上帝的宠儿》。事后证明,孟昭阳这个角色,是无奈为之,成了剧中最不讨好的一个人。后来英达说,这跟张永强表演无关,主要还是人物设计上只能那样了。要我说,主要是梁天演贾志新演得太好、太深入人心,换谁来都不行。俩演员选好后,英壮后八十集做了制片主任,为缓解梁左的压力,剧组到处招编剧、找梁子。一个故事梗概,给100元,初稿过关给200,定稿再给200。这一招,真招来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其中两个,日后还成了行业大咖。一个是当年还在中戏读书的束焕,一个是在北京财会学校做老师的张越。束焕写的那集是《大侦探》,拿了500元全酬。他从梁左身上偷学了些喜剧创作的手法,继续读书去了。张越则成了剧组常驻。做老师期间,张越就给《综艺大观》写小品了。她有个同学在《我爱我家》剧组工作,把她介绍过去。张越是王朔的铁杆读者,一进剧组,立马进入状态。她写剧本速度之快,吓英达一大跳。一集五六千字的剧本,一晚上就能完成。后来英达还说呢,中国虽然多了一个女主持人,却少了一个喜剧编剧。除了他们,跟石林合作为赵丽蓉写《英雄母亲的一天》的臧里,也写过几集。北大中文系的小妹梁欢,则直接被大哥拎进队伍,成了常驻之一。队伍扩充了,但想必许多观众能感受到,后八十集的故事质量,比起前四十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前四十集主要靠梁左亲力亲为,后面他做统筹、润色,没办法照顾那么多;另一方面,梁左前四十集把自己榨干了,攒了多少年的包袱都掏进去了,自己也很难超越。后来人们都说,《我爱我家》的经典,梁左至少占了一半功劳。其实这事儿往大了说,是英达对编剧的重视。他知道这剧要做成,不在剧本上死磕,是弄不出任何动静的。当年在剧组,除允诺英壮的钱给的最多,帮他缓解经济困难,剩下最多的钱,是梁左拿的。梁左的钱,是演员片酬的三倍。而像外招编剧,全酬一集500元,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爱我家》的经典,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不能全记在梁左头上。在剧本极度优秀的基础上,演员们也奉献了极为优秀的表演。文兴宇模拟老干部们的拿腔作调,宋丹丹演和平时的那份小市民气,梁天集大成式的社会青年演绎,关凌恰到好处的人小鬼大等等等等……每个演员都没辜负梁左的那支笔。不光是主演,那些客串角色,哪一个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多亏了英达四通八达的人脉,让《我爱我家》成了我国电视剧历史上客串阵容最牛逼的剧,没有之一。1993年,《电影艺术》开展关于“明星制”的研讨,发起主办“首届十大影视明星”的评选,当选者分别是:巩俐、吕丽萍、刘晓庆、李羚、申军谊、陈道明、张丰毅、姜文、葛优、李雪健。英达很自豪地说:六大男星,我这儿来了仨,外加一个当红小生,王志文。确实,除了前文提到的刘威、韩影,《我家》里每集前去助阵的,几乎都是当时或日后影视圈的大熟脸儿,不是一线大咖就是老人民艺术家。倒卖盘条那集里,出现过年轻的句号。跟小保姆谈恋爱炸油条的那位,是还在人艺的郭冬临。出现过好几次的警察,是警察专业户刘斌,姜文的同学。老傅同志遭遇连环车祸那集,撞人肇事者之一,是还没那么胖的刘金山。《奖券的诱惑》里的报社主任,是后来经常演黑帮老大的王奎荣。张国荣的经纪人扮演者李耕,之前是《顽主》里的作家宝康。和平单位的工会主席,那是李诚儒演的。贾志新的著名发小胡三儿,是刚分配到人艺不久的何冰同学。还有为赶走孟昭阳给介绍的女朋友,那是空政的牛莉。其中几个年轻演员,当年还没那么有名,都被英达给挑中了。名演员,李雪健、葛优这不用说了。王志文、江珊刚靠《过把瘾》走红,英达就预定了两人同时出场,在张越创作的《生活之友》里面露面。姜文的戏,更是先斩后奏,人物一早就设计好了。当时工作人员还问英达,姜文这么大腕儿,他不来怎么办?英达当场来了句,他敢!英达给姜文打电话,说你到时候得来。姜文那阵儿拍《阳灿》,等了半天没动静。英达自己忙忘了。还是姜文给他打电话,问你那戏还拍吗?说完,带着姜武、夏雨、《阳灿》的制片主任二勇杀到了《我家》剧组。老艺术家方面,于大妈是人艺的金雅琴,80岁时还拿了东京电影节影后。郑燕红她爸郑千里,也是人艺表演艺术家,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演刘书友的张瞳。郑千里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英达他爷爷,就叫英千里。剧中最大客串咖,演胡学范的,是英达他爸,文化部副副部长英若诚。全剧第一集《发挥余热》里,老傅要装太阳能热水器,原型就是英老爷子。老爷子年纪虽然大了,还是很爱玩,不但爱买新物件,还组装过摩托车。关于英家的故事,之前也写过,想看的直接戳「英家五代人的光辉事迹」。另外,有人不是露脸的客串,是被英达、梁左变成台词包袱,抖了进去。《失落的记忆》里,志国把屋子恢复成70年代原貌,说花了一万块钱,是找一个叫“戴延年”的老师傅给打的八折。买金刚砂手纸那集,志新说,小凡的同学“沈旭佳”,30块钱买了张奖券,得了个热得快。也别说这了,《我爱我家》最后两集,狠起来连自己都打。“我知道这人,写不出什么好相声,不是掉老虎洞里了,就是什么关电梯里了,要不就天安门改农贸市场了,还没抓起来了呢这人?”多年以后,《我爱我家》俨然成为读取中国时代记忆的一道密匙。国剧历史上,很少能有一部剧这样被不断重提,被不断挖掘。甚至成为某些观众之间的交流暗号。更没有哪部剧像它这样,被定性为对整个时代的包罗万象。对普遍观众而言,《我爱我家》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是那逼真、亲切的独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气氛,那段一家人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光阴。那些熟悉的摆件、家具,让许多人日后重温《我爱我家》时都很感动。虽然不是每个家庭都像贾家一样说话,开那种没大没小的玩笑,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氛围,永远储存在了一幕幕欢笑中。1993年是个承上启下的年份。旧时代的革命话语早已一去不返,头一年的市场经济叙事尘埃落定。那时,中国发生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首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渗透到了每个家庭里。于是乎,90年代那些大大小小的热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成了贾家的笑料日常。和平他妈问老傅报纸上的事,会问到柬埔寨大选、京九铁路开通,还有巩俐和张艺谋的恋情。贾志新到处搞经济活动,整天想靠生意发财,挂着几家公司总经理的虚职,成了那时期“92下海潮”的缩影。贾小凡的大学研究课题里,有“吸毒贩毒、卖淫嫖娼、性变态、同性恋、少年犯、小蜜傍大款…”等等议题,说明那时的社会与之前是多么不同。傅明满嘴的“反攻倒算”、“又红又专”,又总会让观众们记起我们是从一个怎样的年代走来的。90年代的诸多现象,构成了《我爱我家》的故事血肉。双轨制下的倒买倒卖、走火入魔的气功群体、无良商家的促销手段、进城务工的小保姆、四处流窜的二混子、知青残留的时代悲歌、追星路上的无奈坎坷…老干部有老干部的忧愁,新青年有新青年的苦涩。在一个新旧时代的交接中,热闹轮番上演。在日常笑料的冰山下,藏着的是从傅明到贾圆圆三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人生际遇。和平假死时,大家给她写了一副挽联,叫“为有牺牲多壮志,你用真情换此生”。这是关乎整部剧时代背景的书写。前半句是毛主席的诗词,是一个革命时代、政治时代最令人激动的话语;后半句是《潇洒走一回》的流行歌歌词,而《潇洒》这首歌,曾被视为“92下海”的BGM。一个那么复杂的、泥沙俱下的年代,愣是让这么两句话给解构了。当然,更多的无处不在的解构,密布在梁左那独领风骚的台词里。他笔下的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张口就是一连串的人生道理、局势分析。这些话夹杂着毛语录的妙用、流行歌词的错位、政治口号的降维,广告词儿的机灵。每个人物一开口,就把他的身份、所处的地位以及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写活了。透过台词,也能看出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历史转折给渗透的。所以,后来,这些词儿也成为了无数观众乐于考古的理由。甚至因此衍生出一些“秘不可说”的段子和猜测,以及梁左的“别有用心”。比如第一集老干部傅明本该退了,但不愿退。比如《捕鼠记》里面给公老鼠屁股缝上,让它发疯把自家人咬死。对其中隐喻,大家认为深不可测。而像什么“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更是成为了心领神会的相视一笑。不过,这些就不展开说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我爱我家》结尾字幕上,有一家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它的理事长,名叫王光英。他是英达请来的顾问。拍摄期间,王光英还去剧组看过。时至今日,这都多少年了,除了那些暗藏在台词间的时代隐喻,那些让人一听就笑的、只有从那个年代走来的国人才能明白的俏皮话,《我爱我家》里,还有好多的细节不断被挖掘、打捞。有人专门扒了一篇《傅明前史》,有博主专门写过《我爱我家穿搭图鉴》,还有音乐公号把剧中人引用过的流行歌词翻出来,列出了一篇篇歌单。情景喜剧最大的优势在于,当你构筑了“贾家”这样一个家庭后,每一集故事,可以把人生悲欢、社会热点、时代话题从个体、家庭、社群、社会不同的层面塞进去,让它变成一个窥视小到个人焦虑大到时代变迁的窗口。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个体数十年的命运,都被编织、浓缩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爱我家》之所以难以超越,正是因为它近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换句话说,如果一部《我爱我家》拍得足够长,它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反映社会数十年变化的民间史。或者,若有后来者接过这笔文脉,能继承《我爱我家》的优秀基因,也能留下一段段历史切面。当年英达做这部剧时,想的是做个先驱,给后来人打个样,牺牲也无所谓,至少后人有模版了。对于1993年的中国电影,人们老爱引用芦苇那句话。看来它也适合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只会出现在九十年代,也只能出现在九十年代。”《我爱我家》定下后八十集拍摄时,英达去空政话剧团找戴延年签合同。话剧团在灯市东口附近,英达幼年就是在那片长大的。那时候,丁字路口老有一个弱智青年,学生们路过,喊一声“古伦木”,这弱智青年就回一句“欧巴”。老人们都知道,这两句词,是《奇袭》里的接头暗号。电影《阳灿》的最后,骂完“傻叉”的弱智青年消失在车窗外。马小军和儿时的玩伴站在敞篷车里大笑,身后是一个早已变幻的时代。-----全文到此为止。如果喜欢,请点下“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