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终身会员访谈录 | 杨晓辉:“高调”公益,是情怀与价值观共识之下的同频共振

文摘   社会   2024-05-31 18:46   内蒙古  

导 读

本期“终身会员访谈录”,我们对话珠江项目中心杨晓辉先生。加入阿拉善SEE,对杨晓辉来说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他生性低调,对公益慈善的参与始终报以谨慎,却在花甲年纪,躬身此前未接触过的环保公益领域,他拿出比年轻人更多的精力和活力,为守护碧水蓝天奔走出力。同行10年,从低调公益到高调公益、从自己公益到员工公益,杨晓辉先生始终认为,“参与是比捐款更大的贡献。


杨晓辉

终身会员

杨晓辉,阿拉善SEE终身会员(2014年入会),香港泰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江项目中心第四届工委副主席。



“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是杨晓辉一笃信的人生哲理。如果不是遇到阿拉善SEE,杨晓辉未曾想过,一向行事低调的自己竟能如此信赖和支持环保公益,“目睹过不少参与公益慈善的沽名钓誉,不如直接捐钱给母校来得坦然。”

在阿拉善SEE,杨晓辉感受到了公益的另一种氛围和机制。他放下芥蒂,一改往日低调作风,写公开信给全体员工,希望最大程度提升环保公益的参与度。与阿拉善SEE同行10年,杨晓辉毫不掩饰地说,“阿拉善SEE是自己这辈子最热爱的组织。
在阿拉善SEE,是情怀与价值观的共鸣

初相识,即是情怀与责任的共鸣 



在企业家圈子,杨晓辉对阿拉善SEE不乏耳闻,他敬重企业家同仁主动投身环保公益事业,但对于入会邀约,他的意愿并不强烈,一是自己向来对慈善公益透明度的存疑,二来自己生性低调,只想默默做些捐助母校的事情。
直到阅读了阿拉善SEE前任秘书长杨鹏的著作《为公益而共和》,彼时的杨晓辉已年过花甲,回想起前半生“上山下乡”、成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并留校任教、43岁离开讲台下海经商……种种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人生经历,与书中所记录的阿拉善SEE的历史和文化产生碰撞,他被深深打动。正是这一瞬间,杨晓辉对这个组织承载的情怀和责任产生了思想共鸣。
“我很认同阿拉善SEE关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共识,企业家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应该有更高远、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社会、看待环境,企业家可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有责任也有能力,让更多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杨晓辉说,他希望参与其中,一起做环保这件“不易看到结果,但长久有用”的事情。
阿拉善SEE的治理实践,让他相信制度和价值观的意义所在,“阿拉善SEE用民主的方式,通过权力制衡的组织管理,保证了组织的透明、公正与诚信,我认为它与国内很多的公益组织拉开了明显的距离,这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杨晓辉毅然加入阿拉善SEE。

参加2016年度阿拉善SEE答谢会

2014年,阿拉善SEE在贺兰山举办徒步筹款活动,作为珠江项目中心年龄最长的会员,杨晓辉坚持不坐车,走完了20公里全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场合,和一群比自己年轻的企业家比拼体力,他感到身心都是松弛的。
如果说体能的拉练让他感到活力,沙漠的景色则让他震撼。他始终无法忘怀在月亮湖看日出的情景:一望无际的黄沙,把人类的渺小衬托得彻底。带着这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他在月亮湖边的忏悔墙前留下“地球健康,人类幸福”的字迹,作为自己的环保动力。

“地球健康,人类幸福”已成为杨晓辉的环保座右铭

这一趟被很多阿拉善SEE会员称为朝圣之旅的经历,在杨晓辉心里留下深刻的一笔。他看到了作为企业家的激情,也看到了激情落地的行动力。他很感动,自己跟随阿拉善SEE走上了保护环境的道路,不敢说让“环境改变”的豪言壮语,能够适当控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于他而言已经足矣。

发展会员,“把自己摆低”



在花甲之年加入一个新组织,进入新领域,必然经过深思熟虑,杨晓辉不允许自己只挂个虚名,2020年9月,他竞选珠江项目中心第四届工委成为副主席,负责会员发展工作。

竞选珠江项目中心第四届工委担任副主席
在这个以企业家构成的团体里,每个人都极具个性,沟通是杨晓辉学到的最大智慧。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反复沟通,依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其实蛮痛苦的,”杨晓辉坦言,“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大量接触,深层次、多角度沟通,不要总是板起脸来说正事儿,最好能建立起友情。”
好在杨晓辉谦逊低调,不缺亲和力,“只有把自己摆低了,才能做好一个人”是他的人生哲学,所以他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事情,“我这点比较强,愿意把自己摆在比较低的位置,愿意倾听,这样的沟通容易和对方产生共情,能够把一帮子人笼络起来。”
第四届工委任职期贯穿三年新冠疫情,经济困顿,对一些企业家的信心打击很大。客观来说,会员发展的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尽管很努力,杨晓辉依然不满意成绩。好在工委团队很团结,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在第四届工委成立之始,就建立了会员对接机制,除了每个工委有对接的会员名单,杨晓辉还会做跨界的联络和沟通,帮助其他工委更好地与会员互动。
在珠江项目中心,会员的互动有几个载体:工委一对一拜访会员,邀请会员参加珠江项目中心的活动,走进会员的企业开展“珠江学堂”,以及会员聚会“珠江家宴”,以此保持多频次的接触互动。杨晓辉很欣慰,会员维护还算做得不错,他相信会员的体验和感受肯定不差,“疫情这么困难的时候,珠江项目中心会员人数都比较稳定,并且成为阿拉善SEE发展最好的中心之一。”

2018年“珠江家宴”会员交流

在会员工作中,杨晓辉也遇到过一类较棘手的“维护对象,他们可能被某个事件、某个活动吸引或者打动,火速加入进来,但对阿拉善SEE的了解并不深刻,入会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加上经济下行、企业交困,又匆匆退会。针对这部分人,他觉得“教育”培养很重要。
2021年,杨晓辉担任SEE思益学院(原阿拉善SEE公益学院)校董,他希望扩大学院的会员“教育”功能,让阿拉善SEE的价值观更大范围、更深刻地被认同。

学院推崇博雅教育,从法学、哲学、历史等多种学科领域,邀请最有名的教授来讲课。在不断接触中,杨晓辉和很多教授逐渐熟络,产生思想交流。他很兴奋,没想到70多岁还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参与了这么一个组织,结交了一帮很优秀的朋友,是我人生里非常值得的经历和非常宝贵的机会。”

带动员工,笃信“小善”有力量



杨晓辉非常赞同一个说法,慈善在于捐款,环保在于参与。在他往年的认知里,慈善是更直接、也更容易出效果的事情,“比如捐款给学校,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反馈也很快。”很多年里,他的慈善事业都表现为对母校的捐赠。
在阿拉善SEE,杨晓辉遇到了许多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躬身践行公益理念、参与环保行动,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杨晓辉。他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公益事业,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带动更大的力量参加环保公益事业。
参加三江源项目探访活
尽管在做人做事上一贯低调,但面对需要参与的环保事业,他总是想尽办法发动更多人,“环保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业。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的意识太晚了,行动太慢了。”杨晓辉说。
企业家有更多的资源、资金、人力与平台,也就肩负了更大的环保责任。杨晓辉也希望运用自己能掌握的资源,带动更大的力量参与环保。他不断思考:如何让员工、让同事提高公益认知,提升他们对环保的参与度,让环保行为可持续才是公益之于环保的意义所在,“你们在屏幕上的轻轻一按,按下的是对环保责任的承担,按下的是对祖国河山的一片深情!
“带动员工参与环保,是比捐钱更大的贡献。”杨晓辉说,这也是他从低调公益到高调公益、从自己公益到员工公益的历程。2015年,腾讯公益平台发起全民公益活动“99公益日”,杨晓辉便动员公司员工为阿拉善SEE的环保项目捐款助力。
“环境保护是千家万户的事情,是要我们动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的问题,我们才能够取得成绩。”基于这个认识,杨晓辉逐步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鼓励。2018年99公益日,他向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公开信《99公益日,我们一起做了一件温暖的事》,向员工们讲述了自己参与环保公益的付出与收获,吁和鼓励大家参与捐赠和传播阿拉善SEE的环保项目。此举一度成为腾讯公益的优秀案例。
让他欣慰的是,他把理念传给员工之后,并没有做持续动员,大家就自觉行动起来。“让参与有温度,让环保成为习惯”,是杨晓辉泰盈集团的环保倡导,每年到99公益日时,公司内部都会委派临时小组,专门组织公益启动会,更好地让大家理解环保、支持环保。
从2015年第一次带动200多人次的员工、2016年700多人次、2017年近10000人次……涓流汇善,连续9年,杨晓辉和泰盈集团累计带动超83000人次,共筹集爱心捐款超260万元。
分享环保公益心得感悟
让杨晓辉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年腾讯公益推出的通过捐赠积攒爱心“小红花”活动,全公司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年过60岁、文化程度不高的内勤司机,3天里默默攒下了200多朵小红花。
这种“小善的力量,让杨晓辉敬仰。他相信,公司还有很多这样“小力量,但聚水成涓,聚沙成塔,终会成为环保最强大的力量,“我捐多少钱其实不重要,带动那么多人参与进来,才是我最大的贡献。”
10年过去,杨晓辉很感激自己在阿拉善SEE的颇多收获,“让自己视野更宽广,心态更年轻”,他很明白,终身会员不是终点,只是其中一站,自己将与阿拉善SEE持续同行,坚持对环保事业的贡献,让环保成为终身习惯。杨晓辉也坦言,自己不会再担任治理工作,“毕竟已经年过七旬,还有很多年轻的会亲,他们更有能力、更有眼光,应该让位给他们。”
作为阿拉善SEE的大龄会亲,杨晓辉希望自己始终保持活跃,“如果别人说起老杨这个人,觉得这个家伙还挺有活力,我就很满意了。”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