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SEE终身会员访谈录 | 张华:做公益就像跑马拉松,始终前行,永无止尽

文摘   社会   2024-03-06 21:32   内蒙古  

导 读

本期“终身会员访谈录”,我们对话珠江项目中心张华女士。加入之初,张华便为阿拉善SEE的会员发展奔走出力,在她的努力与协助下,珠江项目中心和机构的会员数量跨越增长,让2015年“会员突破500人”的计划成功实现。从普通会员到珠江项目中心工委副主席,她从追随者到参与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如今回看,张华把阿拉善SEE的10年,看作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突破自我的同时,企业和人生也进入更高阶段。


张华

终身会员

张华,阿拉善SEE终身会员(2013年入会),广州仕邦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珠江项目中心第二届工委副主席、第三届工委顾问。



10年前,张华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加入阿拉善SEE,在这里,完成自己的公益“启蒙从普通会员到珠江项目中心副主席、工委顾问,在阿拉善SEE的环保公益事务的付出,占到张华日常80%的时间和精力。
10年过去,在阿拉善SEE的经历以及环保公益的浸染之下,带来的是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的改变——带领企业做公益,把跑步爱好和公益结合,为自己和身边人养成环保习惯。以“付出”为人生加持,她的企业迎来最快的发展,人生仿佛进入乘法时代,进步不止,生生不息。
以敬畏之心入会,以“付出”为人生加持
带着敬畏入会

用企业的管理经验发展会员


张华对阿拉善SEE不陌生,在媒体上时常可以看到这群企业家投身环保和公益的报道。2013年底,朋友发出邀约,请她去观摩阿拉善SEE治理团队换届选举,她欣然同意,带着入会的打算,特地从广州飞到北京。
这是一来便知道会有交集的场合,张华仿佛感受到一种魔力,两天议程从头跟到尾,兴致不减。很多耳熟能详的行业“大咖”聚集在这方舞台,无一例外把自己当成组织里的小角色,这让她意外且震撼,对这个组织多了些敬畏感。会毕,她主动申请加入了阿拉善SEE。

在阿拉善SEE会员大会现场

既然成为一员,便要做些贡献。张华和时任会长交流,得知“会员倍增计划”是第五届治理团队的目标之一,她当即领了任务,要与当届治理团队一起,把200多名的会员团队发展壮大超过500人。
短期内发展几百人入会,对初来乍到的新人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方法和渠道成为最重要的突破。
受到刘小钢会亲发展狮子会会员加入阿拉善SEE的启发,张华找到思路,“公益慈善的力量,很容易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互相形成流动,当一个人是公益组织的会员,成为另一家公益组织会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她以自己所在的珠江项目中心作试点,给身边做公益的朋友推荐阿拉善SEE,成效明显,会员人数很快从20多人发展为50多人,翻了一番。
彼时,距离阿拉善SEE下一届治理团队换届还有大半年时间,张华盘算,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办法,完全有可能在时限范围内达成目标。从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她决定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去发展会员,把目标分解、细化,按时间推动进程。
这是一条理论上行之有效的通道,然而落到实处,琐碎之处让她几近崩溃。
张华和各个项目中心沟通,拿到每个中心的会员数据,根据各个项目中心的具体情况,把总体会员目标分解,将指标分发至各地项目中心,再发动项目中心的会亲去发展自己身边做公益的朋友入会。作为主要沟通人,她通过制定责任人的方式,按周推动进程。
那是极其困难的半年时间,“每周都面临大量的信息沟通”,对于一个忙于公司事务的企业创始人而言,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大的挑战,有时甚至到半夜,张华还在沟通会员。但对几百位会亲的承诺,以及时任会长的期盼,让她最终坚持了下来,“这个组织值得我热爱,我愿意为之付出,而且我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定了目标就得去实现。”

最终,在第五届治理团队任期,会员总数达到506人。在一度并不乐观的形势下,既定500人目标达成,张华感到极大的成就感。

从追随者到参与者

以服务和项目留住会员


因为积极参与会员发展,张华和会亲变得熟络,很多人鼓励她参与工委竞选,“和阿拉善SEE接触越多,越被这个组织的魅力吸引,她也希望在组织里找到自己的角色,做更多贡献。”2015年,张华竞选成为珠江项目中心第二届工委副主席,负责会员发展工作。
彼时,珠江项目中心乃至整个阿拉善SEE都经历大幅度涨员,张华明白,加入只是第一步,让大家留下来并且积极参与,是更大的挑战。

成功竞选珠江项目中心工委副主席

会员留存并非易事,“尤其在会员扩张期,在稠密的宣传下,不可否认,一些人可能因为好奇,或者冲动加入进来,新鲜感褪去,陆续退出的人不在少数。”张华说,就连自己推荐入会的会员,也在打退堂鼓。这让她感到遗憾,也更感到压力,“想要更多人留下来,必须有真正吸引力的东西。”
她首先想到的,是以身作则。
那段时间,只要是珠江项目中心的活动,几乎都有张华的身影,她带头出钱出力出资源;她积极参与总部活动,时常与其它项目中心交流,向着“标杆式”会员发展。“99公益日”期间,她和员工的捐赠额,在珠江项目中心个人和企业捐赠榜均排名靠前。
活动之余,她拿出更多时间与会员互动,拜访会员企业、交流会亲的期待与需求。她尽可能多地邀请有影响力的会员来珠江项目中心举办活动,必要时还动用私人关系,来推动一些行业“大咖”的参与,一心扑在项目中心,被会亲笑称“假私济公”。
然后,付出了比预期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遭遇“不被理解”,张华感到委屈。
根据阿拉善SEE规定,会员需每年交10万元会费,总共交10年可成为终身会员。作为会员发展的工委副主席,“催交会费”很自然落到张华身上。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同为企业家,白天大家很忙,很多会亲不接电话,她只能等到晚上再打,经常沟通到深夜,还被戏称“拉人头”。
“尤其一些可能流失的会员,或者已经休会的会员,我去给他们做工作,就会收到一些非议,说‘我们加入不是自愿的吗,怎么你像拉人头一样?’”张华坦言,自己没少遇到这种沮丧时刻。
服务意识效果有限,她明白,作为环保组织,能长久留住人的,始终是项目本身,“像我们做企业,有好的产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才会有生存和立足之地。”
第二届工委以“保护珠江”为重点,在珠江水污染防治和保护、城市垃圾分类、自然教育的项目体系下,还引入总部劲草同行项目,为会亲提供多元的项目参与方式。张华和工委设计了“珠江学堂”,邀请企业家做知识分享,为会员企业提供交流的平台,成为珠江项目中心的代表性项目。
那是非常忙碌的两年,张华把公司和阿拉善SEE的工作并列排在第一序列,共同占据自己日常的80%时间,其余运动、社交等私人行程,压缩在20%范围内。让她欣慰的是,付出成效明显,第二届工委期间,珠江项目中心会员发展至近60位,共参与超过650场环保活动,贡献超过3000小时公益时间。
任期结束,张华被下一任工委聘请为顾问。
献花与掌声背后,是投入80%时间与精力的付出
运动与环保结合

生命不息,进步不止


做企业以来,张华一直保持“善”的理念,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积极捐款捐物。但直到加入阿拉善SEE,她才明白慈善和公益的区别,在这里完成公益入门教育,“公益是要身体力行,除了付出金钱,更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正是这些实打实的付出和参与,让张华感慨,阿拉善SEE的经历,对于自己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丰富,有很大的帮助。她很赞同SEE基金会理事长许小年的观点,“做公益绝不是单纯地付出,表面上是你在给予别人,实际上你的收获更大,这是公益的重要意义。”她越来越相信,公益不是帮助别人,而是改变了自己。
在环保组织10年的熏陶下,她戒掉了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塑料袋、瓶装水、一次性碗筷很少出现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坐飞机、住酒店也不再穿一次性拖鞋,生活变得干净而简单。她还在尝试,让自己的生活和公益更加息息相关。
张华热爱运动,马拉松是她常年坚持的一项运动,早在2019年,她便完成北极点(北纬89.33℃)和南美海拔4700米火山马拉松,成为跑完世界六大马拉松大满贯的50 个中国人之一。当运动和公益两种生活方式相遇,她用“公益跑”将二者结合,每次参加户外跑,都会随身带着塑料袋,跑步结束,她会把周身的垃圾捡走。
她很喜欢阿拉善SEE的一句话,“再小的努力也有意义。”作为企业家,她相信,这句话不仅对于环保,其实对于企业、对于人生,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正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的努力,让事情变得有意义。”
“公益不是帮助别人,而是改变了自己”
运动和公益成为张华为企业设置的两大文化,她希望把健康且环保的生活方式带给更多人。她带着公司员工参与戈赛挑战,重走108公里玄奘之路途中,和员工边徒步边捡拾沿途垃圾,种种行动,都给其他参赛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在公司组织户外运动,张华也总会融入一些公益的环节和元素,或者是过程中捡垃圾,或者是完成后捐款给公益组织。几年下来,她明显感觉到,公司里运动和公益的氛围激增,团队也变得积极向上。
除了参与环保公益项目,张华发现,阿拉善SEE建章立制的实践,是对组织运作的极好探索。对于自己从事的企业服务,是交互学习的好机会。过去10年,她的企业发展迎来最快的10年,“事实证明,公益带来的不是减法,它给我做的是加法,甚至是乘法,所以我很感激这一段公益的经历。”

环保公益的并肩同行,在一起就了不起

在阿拉善SEE,张华不曾想过要坚持什么,一年又一年的环保生活,10年转眼就过去了,她很感激,她的企业发展,她的马拉松征程、她在阿拉善SEE的环保活动,都在这10年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张华的座右铭,她相信人生就像跑步,奔跑起来,永无止尽。终身会员于她而言,只是马拉松途中的站点,稍作歇息,便继续前行,“就像拿到大满贯之后,新一期的马拉松赛事又在筹备了,做了终身会员,新一轮的环保行动,也已经在计划之中。”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