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秋冬季传染病预防宣传知识

文摘   2024-12-01 09:32   青海  

科学预防

健康同行

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秋冬季气温变化无常,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儿童本身的抵抗力弱,适应能力差,免疫力低,在集体生活中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和预防保健小知识吧!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

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感染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随着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

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

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

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

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

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

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主要症状:

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易感人群:

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预防措施:

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主要症状:

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

预防措施:

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感染。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


主要症状:

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以刺激性的干咳为主,干咳少痰,而且夜间咳嗽比较厉害,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预防措施:

1.多吃多汁的水果,少吃反季水果和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更不要吃快餐及油炸等垃圾食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

3.合理膳食,保障睡眠、保持运动,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并提高体质。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脏污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不随地吐痰。

注意咳嗽礼仪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穿脱衣服,避免感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提高抵抗力。

保持开窗通风、消毒

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学生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

传染病流行期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学校传染病防治须知


学校应该做什么?

一、“检”:开展晨检,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督促就诊治疗,排除传染病;

二、“追”:追查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

三、“报”: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四、“拒”:患病学生在传染期不得带病上课;

五、“查”:入学接种证查验;

六、“洁”:日常清洁和消毒;

七、“宣”: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学生应该做什么?

一、“防”: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手部卫生;

二、“报”:出现身体不舒服,立即告诉老师和家长;

三、“养”:积极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家长应该做什么?

一、“防”: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手部卫生;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

二、“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查明原因排除传染病;

三、“报”:因病缺勤及患病原因报告班主任;

四、“养”:做好患儿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更多内容请下载
“大美湟中”App

来源:青海省人民医院订阅号

编辑:阿许培

责编:李树松

监制:保倩倩



湟中融媒
广播电视制作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