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号
第九期
古县春秋之
茌山在哪里之二
编者按:
茌平博览馆(茌平区党员教育基地)现设有17个展馆和1个报告厅。2024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已成为集历史与当代、经济与社会、文化与旅游全景式、多功能茌平优秀文化荟萃融合新高地,以及茌平人民最富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神文化家园。为进一步发挥茌平博览馆特有的综合性宣传功能,扩大其社会影响,特推出茌平博览馆导览系列图文展。
今日推出第九期:古县春秋之茌山在哪里之二
接上期,继续探讨茌山在哪里。按上期,从官方到民间人们大多把茌山锁定在今日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北百米处的大土丘,也就是今人俗称的“金牛山”,而且为之还引经据典,还提及了孟尝君在此养仕三千。不过,所有这些观点大多为近几十年提出,并不见府县旧志。
由上期可知今人认定金牛山即为茌山的依据,主要是“《读史方舆纪要》说茌山在东昌府东五十三里”这句话。明末清初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之三《山东五》中是这样说的:“茌山,府东五十三里。汉茌平县以此名。茌,读若时。《说文》:茌,草盛貌。应劭云:茌平者,县在茌山之平地也。《一统志》:山之平地曰茌。误。”后人觉得金牛山就约在东昌府东五十三里处,便以此证明金牛山就是茌山。其实这是断章取义的理解,因为在该书中,顾祖禹还说:“茌平县,府东北七十里。北至高唐州六十里。本秦旧县,属东郡。汉因之。后汉属济北国。魏、晋属平原国。晋末,移治聊城县界之兴利镇。后魏因之。后齐废。隋复置,属贝州。唐属博州。贞观初,省入聊城。金天会中,刘豫复置茌平县,属博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茌平城在县西二十里茌山下,秦县治此。东晋末,移县治于今县西三十里。唐废。刘豫改置县于今治云。”由此段文字不难看出,顾祖禹所说的“茌山”是在今城西二十里处,还说那里就是秦设茌平县时的第一座县城,故而用顾祖禹的话支撑金牛山就是茌山也就不攻自破。
那么,顾祖禹所说的城西二十里处究竟有没有“茌山”呢?据清宣统三年(1911)《茌平县志》卷一《地理一·山川》载:“丁家块,亦名丁家冈,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前志谓二十里——编者),东北西南蜿蜒二百余步,有泉甘洌,酿酒甚美。”据查城西二十里周边只有这处形状如“山”的记载。如此看来只有“丁家块”才有可能是顾之所言的“茌山”了,可查遍史料也无人说过“丁家块”在秦汉之时曾名“茬山”,何况“丁家块”历史上就是一个土丘而已,虽然顾祖禹那么准确地说出茌山在“府东五十三里”,以及“茌平城在县西二十里茌山下,秦县治此”,但实在无从考证那座山的位置。
其实史学家早就对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存在的诸多纰漏有所共识,不说别的,仅就上边引用的这段文字,就能看出顾氏的自相矛盾之处:他先是说茌山在府东,又说县治在府东北,继言茌山在县治西,如此一来茌山与东昌府已经不在一个东西直线了。其实清·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八就直接否定了顾的说法:“近志谓茬山在今茬平城内,《纪要》谓在今茬平西二十里,皆系茬从艸从在俗作茌,非是。”因之可以断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茌平的记述并不可靠,特别是关于“茌山”的说法并无依据。但无论如何,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没有说金牛山就是“茌山”。依据既然不成立,那说金牛山即茌山之说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至于有人用孟尝君曾在金牛山养仕三千,以及对“茬”“茌”二字的本意拆解等认为金牛山即茌山,皆属演绎,不足为证。至此说来,关于茌山究竟在哪里还需继续分解,且看下期。
END
来源: 聊城市茌平区党员教育基地
编 辑:李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