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古县春秋之
茌山在哪里之一
编者按:
茌平,古为夷地,夏、商属兖州,周为齐之西鄙,公元前221年秦初置县,因处茌山之平陆而得名。那与茌平县名来历有关的茌山究竟在哪里呢?
1986年原茌平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茌平地名故事》所载《茌山在哪里》这样说:“现经考证,茌平县城南四十里教场铺村西北百米处的大土丘,当地称‘金牛山’,应是秦命名茌平县根据的‘茌山’。此山现在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高4米,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整个地形东高西低,像一头卧牛,当地群众流传着‘菜瓜打金牛’的故事,叫它‘金牛山’。我们知道,经金元之乱,多数村庄是在明清时期从山西洪洞县或山东登、莱、青州等地迁来后立的村,所以,都不知道它叫‘茌山’了。‘茌山’和茌平县第一座县城的位置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金史·地理志》说,聊城有茌山,因在此以前五百多年中,茌平县并入聊城县,所以,说聊城县有茌山是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茌山在东昌府东五十三里。《东昌府志》中也说,茌平故城在聊城县东五十二里,在茌山之平地。《续山东考古录》的插图标注的‘茌山’与府志的说法完全相符,即教场铺村西北的金牛山。”
后于1987年由原茌平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茌平地名故事》,以及1988年由原茌平县政协编辑出版的《茌平文史资料》第一辑,皆登载了以上大致相同的内容。此文由“茌平县地名办公室”供稿,应该具有权威性。
同时,百度百科也印证了这一看法:
“关于茌山的位置说法不一,据考证,茌山即是县城南40里处教场铺村西北的大沙丘,当地群众称之为‘金牛山'。此山高6米,东西250米,南北宽畅200米,总面积5万平方米。整座沙丘东高西低,壮如卧牛。明清时期,此山被称作牤牛山,绿林义士周三曾在此山占山为王。当时山上树木参天,山下泊水环绕。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此修筑炮楼。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对此山心存敬畏,称之为‘神山’,对山上出产的细沙称之为‘神沙’。
“关于此山的由来,当地百姓流传,从前,山西南的仇陶村有一家财主喂养了九十九头牛。当赶牛到山前喝水时,查点数成了一百头,放牛的人纳闷,怎么会多了一头牛呢。财主和村里的人也觉的奇怪。后来,一位江南术士打这经过,说是一头金牛隐藏其中,卧居此山,每到更深夜静出来吃草,混在牛群里一起喝水。据说这头牛是在王菜瓜庄跑出来的,断了一只角,从此人们便把此山叫作金牛山了。”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