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对标一流
创新赋能
栏首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国建研院深入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筑牢发展根基。近期,开设“对标一流”系列专栏,集中展示中国建研院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果成效。
中国建研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建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集团总部-二级单位-科研攻关创新团队”三级研发体系,健全重大攻关任务协同管理机制,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及保障机制,全力增强企业在“四个面向”主战场的科技支撑力和产业带动力。“十三五”期间,以国家战略实施为牵引,面向建筑业绿色、智能发展迫切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28项,攻克了一系列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关键共性难题和“卡脖子”技术,获得授权专利222项、软件著作权88项,发表科技论文712篇,制修订标准规范129项,出版科技著作44部,以科技赋能驱动建筑业创新升级和现代化转型。
一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建设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建研院秉持“分层架构、分类管控、多级协同”的研发模式,明确公司、二级单位、研发团队职责,完善内部组织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公司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研发体系新格局,全方位构建了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安全、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路径,为城乡建设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入推进绿色健康技术研发,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立健康照明理论体系,不断构建绿色健康建筑性能提升新技术。突破室内微生物污染源头识别监测和综合控制技术、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应对疫情性能提升技术,显著提升我国建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主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作为首部多目标、多层次评价建筑绿色性能的基础技术标准,带动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面的跨越,从跟跑到领跑的巨变。形成我国绿色建筑“走出去”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及标准在老挝、刚果、阿联酋等多个国家落地。
开创近零能耗技术体系,驱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发展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迈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和阶段性指标要求,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编制完成国际上首部近零能耗建筑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形成由30余项国行标组成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成果规模化应用1000万平米,带动100亿增量产业规模,引领建筑节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攻关既有建筑能效及环境提升技术,高质量助推城市更新行动
构建了城市住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多层级多类别的既有建筑改造及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提出我国既有建筑综合性能改造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实施路线,研发了一系列既有建筑能效、环境综合性能改造与提升的关键技术、产品和设备,应用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T2机场航站楼等上百项示范工程,其中“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示范项目等2项成果成功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支撑城市更新工作加速推进。
二
健全任务管理机制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中国建研院不断探索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矩阵式”组织模式、“里程碑式”管理方式、“集约式”成果推广方式,加强攻关工作责任制落实,提升攻关项目管理水平,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引领我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技术发展。
自主研发BIM数字引擎底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针对国外BIM建模平台及其核心引擎技术垄断,以及重大工程中数据安全隐患和“卡脖子”问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推出国产BIMBase基础建模平台,打破国外软件垄断,源代码自有率达100%,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该成果作为重大技术突破入选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十大成果、连续三年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
全面拓展国产BIM软件研发应用,实现多领域替代升级
基于自主BIM核心技术攻关成果BIMBase,全面展开国产BIM软件研发,完成与国产操作系统麒麟软件、金昌数据库兼容性认证,BIMBase平台(桌面端、云端)通过华为云鲲鹏服务和兼容性认证。研发软件“BIM智慧报建审查系统”成功入选国资委中央企业数字协同创新平台最佳实践成果,在建筑、电力和交通细分领域已率先实现BIM核心软件国产化替代和升级。
打造国产BIM平台繁荣生态环境,推动国产BIM技术深化发展
推动软件成果在国内2亿平米的建筑项目、483.8公里的公路项目、197.96公里的铁路项目中验证应用。全面支持湖南省、广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河北雄安等地新城建建设,相关成果已在国内4456家建筑企业、政府和高校中推广应用。
三
强化创新保障机制
完善公司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中国建研院建立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奖励激励等保障措施,强化防范风险能力,保证公司科研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支撑公司加快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完善科技标准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构建层级清晰、模块完整的“两总六分”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架构,在横向上分类搭建了“项目管理—平台管理—成果管理-标准项目管理-标准化机构管理-标准国际化”的核心业务管理体系;在纵向上分级建立了“顶层制度—基本制度—具体业务”管理制度,保障公司科技标准工作规范管理、高效运作。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投入保障
加强公司科技发展重点方向与中央财政投入、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衔接,立项“城镇低碳、碳中和设计方法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建筑领域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示范”专项,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持续加大在零能耗与零碳建筑、BIM软件研发与数字化技术等方向的投入。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激励保障
对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研项目、主编重要标准规范(包括标准国际化)、获得重要科技奖项、培养国家及行业杰出科技人才、开拓战略性新兴科技领域、发表高质量论文及发明专利、转化科技成果效益显著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END
可转载,转载需标明图文来源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