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中国建研院召开“城镇低碳碳中和设计方法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专项(以下简称“双碳”专项)下设10个课题的验收会。中国建研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肖从真出席会议。中国建研院科技标准部主任于震、科技标准部副主任李晓萍主持会议。
肖从真代表项目单位致欢迎辞,向各位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双碳”专项的立项背景、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进行了相关介绍。他指出,“双碳”专项是公司系统性布局城镇化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部署,同时也首次探索了“赛马制”“揭榜挂帅”等创新管理模式,验收不是终点,科技标准部后续要协同各课题组加强项目总体成果的总结、凝练,对创新点进行系统梳理、提炼集成,形成城镇低碳、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有力有效推动成果应用。
验收会上,10位课题负责人分别对课题总体进展情况、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创新点、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以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并听取了课题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与各课题组围绕关键技术指标、课题创新点及效益、考核指标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展开交流研讨,一致同意各课题通过验收。
中国建研院科技标准部、财务部有关同志,各课题承担单位科研负责人、课题负责人、课题骨干等参加验收会。
“双碳”专项聚焦城镇化领域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建筑类型、以及建筑产品装备和材料,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技术研究,旨在科技创新、标准引领、应用推广等方面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城乡建设领域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研院将进一步发挥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提供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课题1:城区低碳、碳中和规划设计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该课题针对城区碳排放核算方法不明确、规划减碳技术量化指导作用不强、建设运行技术体系缺失等问题,构建了城区碳排放计算体系,搭建了城市建设领域碳排放关键因子库和标准体系;形成了低碳城区专项规划协同设计方法和技术路径;确定了符合城区建设规律的碳排放监测方法,建立了碳中和城区建设全过程管控技术体系;提出了碳中和城区建设效果后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区碳低碳高效运行控制策略,最终构建了贯穿“理论-规划-建设-管理”的城区碳中和全过程技术体系。课题成果应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海口江东新区等标志性工程,为我国低碳城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准支撑与技术路线引导。课题2:社区低碳、碳中和规划设计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该课题聚焦社区碳排放特点,围绕“指标体系—设计方法—技术体系—计算工具—示范工程”为核心内容,提出“低碳-近零碳-零碳”社区指标体系;融合多学科视角系统性建立低碳社区正向规划设计方法;构建低碳社区技术集成体系,提出低碳社区“能碳物流”分析新方法;研发社区逐时碳排放计算软件,在精度和效率上领先现有国际同类计算工具。课题成果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近500万平方米低碳社区示范工程规模化应用,带动了低碳社区规划、设计、检测、软件信息化等技术服务。课题3-园区低碳、碳中和规划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赛马类)该课题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降碳减排为目标,针对园区规划设计中易忽略问题和痛点难点问题,首次明确了园区交通碳排放计算边界和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了微气候、交通体系、能源系统、固废利用、植物碳汇、智慧运维的降碳效果,创新性地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低碳园区的多能耦合能源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建立了园区碳排放智慧监测、分析、调控理论体系和碳排放全面监测管理平台,形成了适用于科研办公园区、高教园区、产业园区(不含重工业园区)以及文化创意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园区技术优选目录,建立了低碳、碳中和园区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课题成果已应用于北京、雄安等地17个低碳园区示范项目的实践中,为我国低碳、碳中和园区高质量建设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课题4:园区低碳、碳中和规划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赛马类)该课题提出了基于园区碳流动链条的碳中和预测方法与园区交通系统路网策略优选模型,构建园区多能协同互补集成模式及双层容量优化配置方法。针对园区建设、生产、拆除全生命周期固废开展再生建材的原材料生产应用关键技术,形成以工业园区废弃物高效替代水泥或传统砂石为主要路线的低碳建材制品成套技术与固碳设计方案,并创建了园区基础设施碳排放智能化分析及优化平台。课题成果已经在长沙卷烟厂新区、山东夏津城市央厨产业园等6个园区规划、建设和运营项目中展开应用,为推动园区低碳、碳中和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课题5: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低碳、碳中和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赛马类)该课题针对建筑领域从“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了建筑降碳控制指标、计算评估方法,并通过示范工程完成技术体系验证。首次构建了“三维、四级、双路径”的低碳、近零碳建筑降碳约束指标与全过程评价方法,提出了“产销平衡型、柔性适配型和抵消中和型”3种零碳建筑实现方式,建立了碳排放控制目标下的单体建筑降碳技术路线,提出了城乡建设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课题成果直接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96万平方米,并应用于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标志性工程评价与认证,为我国低碳、近零碳、零碳建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准支撑与技术路线引导。课题6: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低碳、碳中和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赛马类)该课题针对绿色建筑碳减排效益量化研究不充分、全过程减碳技术路线不清晰等问题,建立了涵盖绿色建筑五大要素、碳排放总量和减量相协同的碳排放计算方法,构建了绿色建筑碳排放数据库及基准线;开发了绿色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快速动态评估方法和工具,实现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多建筑类型、多气候区、多场景碳排放快速动态评估;提出了绿色建筑碳中和性能化设计方法、低碳施工技术体系、低碳运行技术体系,以及绿色建筑碳减排审定核查方法。课题技术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50余个绿色建筑项目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累计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3万吨。课题7:医院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绿色低碳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该课题以医院及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采用循环风技术的分类及设计方法,建立了医院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绿色低碳相关技术集成体系及标准体系;发明了医院和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的生物技术用智能空气洁净装置、气溶胶颗粒检测装置等产品;开展了涵盖医院和生物安全实验室两种类型新建和改造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应用,降碳比例达20%以上。课题成功应用于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扩建工程一期、泰康南京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等多个项目中,有效降低了医院及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运行成本,为医院与生物实验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课题8: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课题以降低数据中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为目标,形成了数据中心气流组织优化设计、数据中心新型蒸发冷却系统节能优化设计、数据中心余热回收与高效利用、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运行节能优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及高效利用新产品,综合构建了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技术产品集成体系。提出的耦合吸附除湿蒸发冷却应用关键技术与优化设计方法,突破了蒸发冷却技术在中高湿度地区数据中心应用的局限性。首次构建了“太阳能+余热”复合驱动数据中心蒸发冷却系统除湿/再生循环系统,实现了数据中心余热的高效利用。课题相关成果已在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北京银行总行等20余项数据中心工程中开展了推广应用,验证了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降低了数据中心能耗及碳排放强度。课题9:建筑产品及装备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研究(揭榜挂帅类)
该课题选取暖通空调、照明、电梯及升降机三类典型产品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类别建筑产品及装备的能耗测量、能效评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绿色产品评价等研究,研究成果覆盖热效转换类、光效转换类、动力转换类等重点设备类别,形成了适用于建筑产品及装备的绿色低碳系列关键技术。课题提出的基于电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与功能单位总量的电梯产品碳效测评方法和绿色电梯产品评价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照明及暖通空调产品碳足迹核算方面,率先开展了照明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评价工作,并提出了基于运行工况的暖通空调产品运行阶段碳足迹与碳效计算方法,扩展了对暖通空调产品低碳运行效果评价的维度。课题相关成果已经在雄安新区供电公司电力调度生产运维中心、深中通道等项目中成功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课题10:设计选材技术指标体系及预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该课题首次提出了建筑外门窗系统、外墙保温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评价方法,基于性能衰减因子等建立了碳排放预测模型,成果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形成了建筑设计阶段选材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减碳分析方法与降碳策略,开发了建筑碳排放预测分析模型软件,建立了碳排放监控控制平台。课题成果在检测中心平谷实验基地等十余个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对有效指导绿色低碳建筑选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供稿:公司科技标准部 葛楚
可转载,转载需标明图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