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向“新”行 · 江西于都 | “织”梦

政务   2024-11-18 12:26   贵州  
江西于都,除了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地这个“红色标签”外,还有另一个标签,那就是“时尚之都”。从单纯的服装加工制造到设计研发纺织一体化,于都在中国的服装版图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而,在这背后,却离不开那份源自革命年代的坚韧和传承。


在于都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台特殊的手摇缝纫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时,有裁缝手艺的葛接调挑着这台缝纫机,跟随红军踏上了长征路。途中休整时,一有机会他就转动缝纫机给红军缝补衣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红军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如同丝线,将历史与现代紧紧串联。



20世纪90年代初,于都催生一批又一批“于都裁缝”进入沿海服装业。后来,敢于突破的于都师傅们,带着技术和经验回到家乡,今年45岁的尤长生也是其中一员。他从事服装行业已有21年,从传统缝纫到现代纺织,他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学习新技术,现在他一个人就可以负责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管理20台设备、20名工人。“现在不努力学习新设备、新技术,就会被服装行业淘汰。”尤长生一边说着,一边在电脑上输入衣物尺码、颜色等程序编码数据。


走在尤长生的工作车间,目之所及制衣全程采用吊挂传送方式,设备实现从裁片、车缝、专机、整烫、分拣包装、运输、打包到成品入库全线贯通、“一挂到底”,衣服不落地、无需人工搬运,均由智能系统进行计算完成。“产量增加了30%,人员减少了20%。”江西翡俪文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裁李健说。眼前这层智能车间的年产量就可达到200万件,产值在3.6亿元。


于都在2017年将纺织服装产业定位为工业首位产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创新业态。政策红利和熟练产业工人的双重优势,吸引了许多服装龙头企业向于都集聚,带动发展起纺织服装企业3800余家。



“红军小裁缝”的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他当年做的事,于都人继续接着在干,当年的裁缝变身产业智能技术工人、服装时尚达人。纺织产业实现了从老手艺到“品牌服装”新产业的转变,“老行当”实现新智造,革命老区走到了时尚前沿。



来源:遵义发布

绥阳发布
向外推介绥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营造良好发展舆论氛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