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着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发展机制和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赋能产业发展。勐腊镇曼龙勒、曼旦村小组、易武镇十字街村小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打好“保护”牌,活化利用保护。以保护传承为首要、民族特色文化为底色、农文旅融合为引线,引进企业参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以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持续利用为原则,进行整体规划,编制勐腊镇、易武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传统村落“幸福蝶变”。二是坚持深度保护。注重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一村一档”,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档案,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探索修旧如旧保护性修缮模式,引进茶企业对福元昌、守兴昌老茶庄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古茶庄建筑风貌,发挥原本的功能作用,取得良好宣传示范效果。三是坚持配套保障。组建传统村落保护队伍,与住户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形成县、镇、村、户“三级责任、四级保护”网格体系。建立消防安全巡查管护制度和火灾隐患排查制度,定期排查,消除隐患,以实际行动落实保护责任。先后实施传统村落数字化博物馆等项目4个,投入资金903.96万元。
打好“文化”牌,活态传承实践。守护农耕文明“活化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因库”,留住乡愁古韵。一是提升文化发展软实力。发挥易武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保留历史文化古迹,举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传统村落保护讲座,组建青年志愿者队伍加入文化保护工作,参与展览与宣传,讲好勐腊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二是激发文物资源生命力。充分挖掘十字街遗存历史文物,目前尚存古茶庄、古民居十三间,青石板茶马古道六段。在易武关帝庙基础上建成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内收藏《茶山执照》《断案碑》《瑞贡天朝》等实证文物364件,积淀着易武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观光、科考等价值不断凸显。三是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十字街村非遗传承技艺“七子饼”茶保留至今,是云南传统普洱茶的标志性产品。打造曼龙勒村傣族传统高升制作、织锦、傣刀、竹编等4个非遗传承示范点。曼旦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波罕丙,以“师带徒”培育国家级、州级非遗传承人,形成“老中青”非遗人才梯队,收徒132人,非遗文化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打好“融合”牌,产业赋能发展。聚焦“三边三好”建设,全力推进易武镇、象明乡“党建+茶文旅商融合发展促农增收”、勐腊镇“党建+乡村旅游促农增收”示范带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反哺传统村落保护。一是茶文旅融合促农增收。十字街村是茶马古道源头,传承茶文化贯穿古今,以易武象明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创建为契机,借助贡茶文化节平台,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大力挖掘古茶山茶文化、茶产业潜能,创新推动茶、文、旅融合,带动群众增收。二是旅游带动促农增收。曼龙勒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创新乡村旅游开发营运模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打造“周末生态赶摆”特色集市,增加就业岗位100个,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三是非遗传承促农增收。曼龙勒村引导致富能手将非遗文化融入农家乐、民宿,开发傣乡民宿、傣家美食、傣装、傣锦等特色产业,发展农家乐11家、民宿4家,每年带动户均增收3万元。曼旦村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办“傣族象脚鼓舞传习所”,推出“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等经营项目,形成非遗拔尖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搞活一片经济的示范效应,让传统村落真正成为记住乡愁、守望精神家园的活态传承基地。
来源:勐腊县民族宗教局
编辑:庞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