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旅行要【见天地,见众生】,在这片独特的藏文化大地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与中原地区不一样的人文符号:
“佛教为什么来到这里,藏族人为什么在寺庙前磕长头?”
“为什么中原僧侣不转山转水?为什么在内蒙也能看到藏传佛教的寺庙?”
“寺庙里的僧侣都在学什么?都21世纪了,转世轮回是真的吗?藏族人真的会把钱全捐给寺庙吗?”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对藏地影响最大的10个人物故事里看到答案。走近他们的故事,看懂他们的故事,我们也能够【见自我】。
01
文成公主 ——送“佛”送到“西”
参考我们商朝第二任皇帝太甲,被上朝老臣巫医丞相伊尹罚面壁三年的经历来看,少年天子松赞干布12岁成为第三十五代藏王之后,藏族的上朝元老——巫师丞相应该也不缺乏这种”顺应天命教训皇帝“的技能。来自太平天国的巫医——东王杨秀清直呼懂行。
他面对的是对内苯教巫师贵族专权,藏王不听话可能会被“意外死亡”,对外要面对来自西藏阿里的象雄和苏毗部落的入侵。
在武力值过人的松赞干布带领下,吐蕃部落先是打败了西北入侵的象雄之后,他率先把部落迁徙到拉萨河谷,开始以拉萨河谷为中心建设新都城,稳固自己的王权。
如何才能快速的建设新吐蕃?藏王松赞干布环视四周,计划从周边的两个大的国家借鉴点经验,如何取经?
最快速的方式莫过于成为一家人。
于是在藏王的操作下,无论大唐和尼泊尔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接连嫁入西藏。
松赞干布怎么当上女婿的,我们民间有很多小故事流传,但是,公主嫁入吐蕃的时候,选择什么做为陪嫁,李世民是怎么考虑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
公主的陪嫁使团中有各类专家,还有一尊12岁释迦摩尼等身像。公主到了拉萨,运用风水学,选定了大、小昭寺的位置,放置了佛祖的等身像。带去了大唐的农耕、历法等。
现代国家对自家先进的技术,都是藏着掖着,或者注册专利保护的,为什么大唐嫁女,却陪嫁了本国最先进的工匠和技术呢?李世民在选择嫁妆的时候,有考虑携带孔子像或者老子像么?
甚至!藏袍的样式,也是文成公主带来的,你知道吗?
02
莲花生大师 ——转佛塔的“舶来”大师
藏王传到松赞干布的孙子这一代,他吸取了老爹请菩提萨埵做教育部长失败的经验,这次他邀请了在尼泊尔传法的莲花生大师来西藏传教。
为什么藏王要孜孜不倦的邀请佛教高僧来西藏传法呢?
我们就要对部落知识传承有点儿基础认知:部落里族人对于哪些植物能吃,哪些植物能治病,生育孩子怎么办,如何耕种,什么时候迁徙,文字如何学习,房子/宫殿如何建造,这些智慧是要代代相传,而且最好要用文字的方式,通过学校的学习获得,不然部落可能就生存不下去了。
那原来部落里的巫医怎么解决以上问题呢?
凡事不决问鬼神,动辄神灵,靠跳大神解决问题,太缺乏逻辑性和可学习性。
巧了,西藏两边的尼泊尔和大唐都有文字,而且,佛学里记录了整套医学、工匠建造知识,有一整套的体系!佛教辩论了1000年,这些哲学上的逻辑已经足够开设学校/寺庙。
藏王选择一个更讲逻辑的国师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容易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莲花生大师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进藏之后拜会了诸多苯教的巫医,他不是机械的教授佛法,而是巧妙利用地理决定论,把苯教里适应这片青藏高原的知识予以保留,比如转山转水这个苯教的传统。对于藏地游牧聚落,大家逐水草而居,哪里的水草不养人呢?呼伦贝尔的水草不是更好么?可是部众散失了的话,打仗时的兵员从哪里来,管理集团的税收从哪里来,徭役谁来服?所以部落在无法设定物理的结界(现代铁丝网国界)的情况下,设置一个精神结界就很有必要。
如果一个游牧部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山水有灵,一旦离开就得不到山神的庇佑,天灾人祸全部是因为离开原来的牧场,那部众就不会散失。莲花生大师把这个方法融入了藏地佛教,转寺庙和转佛塔也成为一种精神结界。
这就创立了独一无二的适配高原游牧的藏传佛教——红教宁玛派。
他在山南按照自己冥想的佛国曼陀罗,建造了第一间藏传佛教寺庙——桑耶寺。
成吉思汗称汗之后,也狙杀了蒙古的萨满国师阔阔出。而后西藏萨迦法王与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在凉州相见恨晚,北方高原上的游牧蒙古族也改宗信了藏传佛教。
03
朗达玛 ——灭佛未成被射杀的末代藏王
公元9世纪中后期,气候变冷导致东亚怪物房里的大唐和吐蕃都难以为继,在大唐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之时,吐蕃也亦步亦趋。
如何解决中央财政问题,是摆在唐武宗和朗达玛面前的最大的难题。不知道唐武宗和藏王是心有灵犀还是互相模仿,公元840年开始,两个当时最大的帝国的皇权开始了向寺庙暴力收税。
因为皇权给寺院和僧侣免税的权力,百年间把田产放在寺庙名下的“大聪明”越来越多。当一个国家的税源都投靠教权的时候,政府税收无以为继,于是只好把铜做的菩萨融了铸造货币,僧侣开除了,寺庙的田产充公。中原的历史上有4次大型的灭佛活动,可谓是熟门熟路。
但是藏王朗达玛在高举屠刀向寺庙要税收的时候,他太冲动了,他忘了大唐可是开了科举,即便没有了寺庙,宗祠里的读书声也是朗朗不断的,智慧还是要传承下去的。而他在把大昭寺改造成屠宰场之后,没处读书的年轻人多杰贝杰,刺杀了藏王。灭佛后60多年,大唐消失了。吐蕃也因山川阻隔,直接四分五裂成了一个个部落,佛教表面消失了,实际变成了在家里私下收徒的学习方法,白教的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大师正是如此。
佛是不能被灭的,被灭掉的是失去文明传承的寺庙贵族阶级。
04
米拉日巴 ——靠苦修肉身成圣
中原地区经历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无数次上演“大将军班师归朝,顺便灭了皇帝我自己当”的故事。吐蕃也无出其右。我们看看这个时期的噶举派的创始人——米拉日巴的故事。
北宋初期,吐蕃分崩离析,在这样一个拳头大的称王的时代。出生于吉隆的米拉日巴的亲叔叔侵占孤儿寡母的财产,所以米拉日巴大师出门学艺,回来口吐雷电咒死了欺负他的族人。藏传佛教又称“真言宗”,每段咒语里都是有强大法力的。其实我们从唐僧翻译的《心经》里看,一长串的论述的结论就是:“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婀娜多罗三貌三菩提”,就是为了告知我们,诵读心经咒语法力很强大。
在对自己杀生有了反思之后,米拉日巴的老师玛尔巴开始训练他像西西佛斯一样,把巨石推到山顶再放下来,周而复始。由此,米拉日巴像释迦摩尼得道之前苦行冥想一般,他开始在喜马拉雅山冥想苦修。学成之后的米拉日巴大师,不再使用咒语报复仇人,他归隐山林,前往冈仁波齐苦修。现在喜马拉雅雪山上有无数的隐修苦行的僧人,在雪山、冰水里冥想,藏族信众也有了用磕长头这种吃苦修行的方式,创造苦难去磨练自己,以期收获更大的智慧。
吃苦、忍耐和避世,看似反人性的事情,却成为佛教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戒律。
05
萨迦班智达 ——以智取胜的蒙古金轮法王
在米拉日巴大师学习佛法的同时,西藏各地的群雄盛况,那真叫一个是: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这就是西藏的群雄割据时代,在后藏的萨迦发展了一个割据政权,他们在寺庙的院墙上涂抹灰白红三色而被称为花教。
萨迦政权是政教一体的,萨迦派也是一个可以结婚生子——父子传承的。僧侣出家到了一定年龄后,可以还俗完成结婚生子的俗世人物,再行回到寺庙修行。这样就既保证了藏地人口,也保证了萨迦派政教一体。
在南宋抵挡住了蒙古人的攻势之后,蒙古人想要迂回包抄南宋。成吉思汗的孙子阔端经略吐蕃,分散在各地的藏族宗教首领,在议和还是打仗上争议纷纷。面对蒙古人的兵锋,主张议和的萨迦法王班智达最终成了接锅大师,前往河西走廊的凉州(今武威)去与阔端谈判。
谈判是一出双赢的结局:蒙古人皈依了同属于游牧生活区的藏族人创立的藏传佛教,成吉思汗顺利传位于三子窝阔台,萨迦法王成了蒙古的国师,青藏这片高地,被改称为乌斯藏。
金庸大师笔下的金轮法王,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后续。游牧部落的文明传承方法不多,中亚选择了伊斯兰,中国周边选择了藏传佛教,均是草原和绿洲地貌决定的。
下篇再和大家讲讲:KPI小能手宗喀巴/五世达赖遇见soul mate顺治皇帝/仓央嘉措与康雍乾驱准保藏/暴揍英军的红河谷与赵尔丰戍卫西藏/十世班禅,他真的会转世吗?
西藏太古老了,从象雄文明开始算起到现在也上下五千年。
高原发展太慢了,在现代文明视野里,走的步履蹒跚摇摇晃晃,理解西藏,是去西藏旅行中的修行。
旅行要【见天地,见众生】,在西藏旅行的时候,了解这些对西藏影响最大的人物故事,我们是见到了万千众生。
旅行要【见自己】,去有故事的地方,收获属于自己的故事。这就是黑眼睛坚信的:旅行不能改变世界,却能改变看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