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屯字库:藏在千里彝山的文化瑰宝

文摘   2024-12-06 09:38   云南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了解更多双柏资讯!

清晨,淡淡的薄雾宛若一层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我和同事从牟定县城出发,沿着昆楚大高速公路复线一路向西,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中屯立交,刚下高速出口就进入了中屯村。

村中热心人杨烈为我们引路,一同去探寻中屯字库。走在干净整洁的杨凹子村间,顺着老杨的手势望去,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隐约看到了字库塔。四周山峰伟岸险峻,山顶云雾缭绕,这里的一树一木似乎都富有文化内涵,都在共同诉说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深藏在千里彝山的中屯字库。

走近字库塔,砖瓦斑驳,满是沧桑。方锥形状的字库塔高6米、分3层,底层中央留一拱门,拱门高四尺五寸、宽二尺四寸,洞深四尺八寸,洞尽头是两台阶梯,每台宽七寸,阶梯前面中央有一直径七寸的圆洞,洞口有一石盖,可以开启,垂直向下的洞深不可测。

老杨顺着石碑记载有感而发,深情地讲述起曾经的故事。中屯地区自古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茂密的森林植被,加之从昆明一带移民来一群匠人,造就了远近闻名的中屯铸铁作坊。这里的铁器铸造以生铁为原料,集熔铁、铸造、退火、锻造工艺于一体,主要产品是铸铁锅以及锸、斧、凿等生产工具。伴随牟定匠人走夷方,铸铁产品远销东南亚,以物易物,迎来了外地马帮贩运,催生手工业文明,也派生了不少的富户人家。

清道光三十年,牟定白马山圆通寺内举义学、办书院,当时定远县(牟定县)内各富户人家子弟纷纷前往报名入院。中屯杨凹子村富户杨耀宗长子杨锡祜和四子杨锡候弟兄俩自幼好学,于是前去报名入院求学,杨锡祜选武科,杨锡候选文科。弟兄俩勤奋上进,习文练武历经三个春秋,终以优异成绩结业,各中文举、武举,书院给他俩披红报奖,以资鼓励,护送回家,旋即报定远千户所备查,赐予“芹藻齐芳”匾额,悬在杨耀宗家大门之上,并授意对弟兄俩有随时启用之愿。

光绪二十二年,时逢家境宽裕,为了庆贺弟兄俩学有所成而昭示后人,便以文举、武举两人的名誉,由杨耀宗出面,倡议中屯合境族人捐资,在杨凹子村对面的坪台上修立了“字库”,欲借助文化达扬名显圣、光耀门庭之愿。

“字库建成后,人们不敢亵渎文字,各家都备一字纸箩,将废旧字纸储于箩筐内,于每年八月二十七孔子祭日,庄重地将收集的字纸送到字库内焚烧化作一缕青烟,再将纸灰放入字库中圆洞内,盖上石盖,祈福人才辈出。”村中杨氏族人说。

1896年,中屯字库新立,在方圆千里之内独一无二,实为稀奇。到2006年,历经一百一十年风雨剥蚀,颓墙败瓦,欲倾之状,刺痛中屯有识之士之心。

2005年6月15日,由杨耀宗第四代后裔杨森林、杨壬林、杨玉林三人发出重修字库倡议:“中屯杨凹子村对门山麓,文龙河畔之‘字库’,为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建造,至今109年,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严重,即将倒塌。抚今思昔,先人对敬习文字的尊崇,对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常有‘敬习字纸,耳目明亮,损一字,瞎一世,习一字,长一智’之说。为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珍惜历史文物,使中屯字库这一内涵丰富的景观永存,故有必要对此字库进行重修。所以我们倡议,仿效古人捐款筹资重修,修旧如旧,采用坚实结构建造,以利长久保存,流传后世。”

字库修缮于2006年1月2日动工,2006年4月8日竣工,为此字库重修捐款的中屯合境碑刻者134人,另有两市(昆明市、重庆市)、四省(云南、四川、福建、浙江)、七县(牟定、楚雄、双柏、大姚、禄丰、元谋、会泽)的有识之士39人捐款,合计捐款7万余元。2009年10月,中屯字库被公布为牟定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字库塔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敬重和对文化的尊崇,反映了当时社会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尊重知识、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屯字库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飞入寻常百姓家”,它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还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中屯字库充满文化内涵的神秘面纱一旦揭开,将会把最好的答案呈现于世。(张家海)


来源:云南楚雄网
编辑:陈亚杰
审核:兰金旺
监审:夏丽娟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注双柏县融媒体中心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投稿邮箱:sbxwzx@qq.com



双柏县融媒体中心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传播形态多样、传播手段先进、竞争优势明显的县级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