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art picks up where nature ends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写到:“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京城初夏,随着北京艺术周的到来,全球地产设计推荐几个不可错过的展览,一起感受。
夏航个展
—《天工开悟》—
展期4.26-7.26
展览地点:南池子美术馆
夏航的作品抛弃了传统雕塑以泥稿塑形,金属铸炼的创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计算机建立图纸或3D模型,通过对材料的精密切割及组装,将我们认知的“物”拆解并重构。他在充分利用工业化及数码化科技的同时,又结合了中式榫卯等传统工艺,将以不锈钢为代表的现代材料重组、再现。这些如机械零件般的设计架构,使物像呈现出当代工业与未来科幻杂糅的艺术表现,既致敬了传统也拓展了我们对于雕塑边界的认知。
《天工开物》这部中国古代工艺百科全书,是明末清初大科学家宋应星所作。名字来源于《尚书》中“天工”和《易经》中的“开物成务”。意为人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和力量,开发出新的万物。展览以此为起点,通过夏航作品中如古人造物般精妙的设计和极致的呈现,试图探索科学与艺术,传统与当代,经典与创新,以及天地与人,自然与造物的关系。
夏航的26组(101件)作品以物景交融的方式同南池子美术馆中式园林建筑发生关联。这种场景化、交互式的展览形式不仅渲染并强化了作品独特的气场,同时又与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美学逻辑巧妙契合。在场景中游走,在作品间思考。承“天工开物”之意,此次展览正名《天工开悟》。愿每位观众,在这场传统与当代的激烈碰撞中都能有所斩获,身有所感、心有所悟。
夏航
1978生于辽宁沈阳
2002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200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夏航作为职业艺术家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圈,其独到的雕塑语言在众多的雕塑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张扬而不失细腻,刚硬而不失柔美。夏航把雕塑当作一个大玩具来摆弄、设计、创作。雕塑成为一个游戏的对象,做雕塑的过程就成为一个游戏的过程。通过做雕塑,夏航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游戏本能,并试着将其发挥为生命感性。在这一过程中,造型、空间、材料特性、加工技术、组合、拆装、运动的可能,在这一拆卸、组装的过程中,所有因素都通过理性的渠道过滤后,化为生命感性的游戏,颠覆我们对日常诸多事物的恒定认知。
苏新平个展
—《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
展期5.12-6.15
展览地点:798東京画廊+BTAP
苏新平是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期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作为中国版画的领军人物为大家所熟知,其创作涉及油画,版画,影像,雕塑等。一直以来苏新平的作品中都关注于将空间作为母题,如其为艺术界熟知的关于草原空间的早期作品,九十年代,苏新平作为全球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其作品中表现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之后苏新平回归到空间与人的母题,在其作品中模糊了虚与实、具象和抽象的边界。在苏新平的作品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空间关系,庞大的身躯和远处的风景与马构成多重的空间交叠关系,正如同苏新平一直以来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既是艺术生态的参与者,同时却也时刻调整着自己和艺术生态各个环节的距离,他更希望自己是作为“我”的旁观角色。
本次展览将集中展出十余件苏新平最新创作的油画和雕塑作品,是苏新平近年来创作的精选呈现,本次展览主题为《行走的男人,远去的马》,“行走的男人”这一形象近年来随着苏新平的大型雕塑的图像传播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之一,“远去的马”则是“行走的男人”之外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在心中再一次回到了艺术开始的地方以及理想主义的起源。
马和人这种在苏新平作品中符号性的元素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将苏新平一以贯之的自然观,“天”“地”“人”的母题通过多种材料呈现出来。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身的内省也正是苏新平绵长而厚重的艺术创作生命力的内核。如同本次展览策展人田畑幸人所说:通过苏老师的作品,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他在追问事物的本质,追问人为何物。
1960年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
1977年入部队服兵役
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
毕业后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14年至202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新平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其创作视线主要围绕或投向在其所处的生存空间和文化记忆,明显带有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能够指认的存在痕迹和人们在内心、情感层面上的境遇。通过多元化的创作媒介呈现富于时代性和个体性的精神创造,以艺术为鉴,探讨人和人、人和社会以及人和宇宙的内在联结,在自觉性的内省与自我探讨中不断生成新的艺术语言。
马灵丽个展
—《太阳与药》—
展期5.22-7.30
展览地点:798颂艺术中心
真话可以代替谎言,但神话只能经由故事讲述。因此这个房间不仅仅是关于两个家中发生的欲望与伦理的纠缠,更是这个世界的镜像以及它所孕育出来的真与假、虚与实的对话。展厅从中心被简单利落的切割成两半,老旧的梳妆台、圆凳、画作几乎对称的摆放,拙劣的模仿隐藏着主人公禁忌的快感, 熟悉的环境减轻了罪责,如同在黑色太阳的炙烤下, 皮肤被缓慢灼伤,灵魂在焦灼中寻求解脱,而“药”带来一阵清凉的救赎,但僭越的快感如附骨之疽, 无法根除。
是欲望让我们超越禁制吗?色情是对直达死亡的生命的赞许吗?层叠的褶皱如身体欲望的浪潮,克制的色彩压抑了蓬勃而出的张力。是谁在对神性或圣性的不可遏抑的追求中,在挣扎、痛苦 、和欢愉中享受原乐?将凡俗与神圣、崇高与卑贱区别开来是错误的,它们本是一体双生。正如克里斯蒂娃所说的,崇高诞生于贱斥之中,艺术家同样想传达的也是“褶皱处有世界,遮蔽中见神性”。
犹记佛教的一句偈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始觉此相非真。双日凌空,到底实在是真,还是虚幻是真?亦或二者皆非?艺术家对世界的观看, 由一室,及一事,乃至万千世界的真与假,在影影绰绰间,露出一瞥。
马灵丽(Ma Lingli)
198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
近年来,她着重于研究艺术品基底的物质感,并让图像附着于这类物质的过程,展现为自我与 外部世界接触、纠葛或分离的博弈。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今日美术馆 (北京,中国)、松美术馆(北京,中国)、福冈亚洲美术馆(福冈,日本)、英国皇家 美术学院美术馆(肯辛顿,英国)、法国泰勒基金会(巴黎,法国)等机构展出。曾获得 凯撒新星大学生提名展金奖(2013);“富隆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金奖 (2012)。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个展
—《月相》—
展期5.18-2024秋季
展览地点:里森画廊,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D7楼4层
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勒·布伦(Christopher Le Brun)携一系列新作回到中国,在里森画廊北京空间举行个展。本次展览的作品凸显了其艺术创作中固有的音乐性,让自然与旋律深深地交织、交响。这些大规模画作不仅彰显了艺术家的古典绘画技巧,还体现了它们根植的自发性和直觉性。勒·布伦绘画时的每一个动作都自由流淌,他在没有轮廓或打底的情况下直接用管装颜料进行创作,以充盈的绘画想象填满复杂的画面空间。
出于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勒·布伦近期的实践经历了以单个画板创作为主,到以多个画板组合出大型画作的转变,包括布面油画、三联画和大规模多模块画作等,以此尝试突破抽象画作的限制。勒·布伦对绘画过程的高度关注,及其或揭露或掩饰的戏剧性张力,一直是他作品的核心特征,这种关注得以让在作画所有阶段所呈现的抽象或具象元素结合起来。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个展「月相」现场图 ©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杨灏拍摄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
1951年生于英国朴茨茅斯
曾在斯莱德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学院学习
在他的艺术生涯早期,曾两次获得约翰·摩尔绘画奖 (1978, 1980),且在1980年参展威尼斯双年展,并于1982年在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参加了轰动一时的著名展览「时代思潮」(Zeitgeist)。自1980年代以来,克里斯多夫·勒·布伦爵士 (Sir Christopher Le Brun) 便是享誉世界的画家,他的作品形式主要包括油画、版画和雕塑。他于2011年至2019年担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院长,时至今日仍是英国艺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赵刚个展
—《肉食者》—
展期5.18-2024秋季
展览地点:里森画廊,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D7楼4层
里森画廊北京空间呈现赵刚加入画廊代理艺术家行列后的首次个展「肉食者」,展出的一系列全新画作体现了艺术家关注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在历史和当下的交织,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下被扭曲和被遮蔽的认知和体验,并从其中探索其流动的个体身份与文化冲突和历史断裂的关系。
赵刚,《T·S·艾略特》局部,2024,布面油画,160 x 130 cm © Zhao Gan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赵刚第一次在创作中探索了诗人 T·S·艾略特这一人物。艺术家在伦敦的一个二手书店购买了一本艾略特的传记,并在他飞往纽约的旅途中阅读这本书。艾略特与他第一任妻子薇薇安·海-伍德 (Vivienne Haigh-Wood) 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两人都曾受到精神和身体疾病的困扰,这令他们在这段婚姻中受尽苦楚。而艾略特作为当时社会精英的不幸个人经历,引发了赵刚对爱情及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哲学性思考。展出的多件大型画作以生的猪肉和羊腿为主要意象,将常见易懂的肉块隐喻为人类的肉体,体现了艺术家尝试通过1980年代解构主义的手法,挑战观众对既定事物的认知。艾略特和海-伍德两人的肖像分别置于一堆猪肉旁,他们面无人色,似乎映射着他们不和谐的两性关系。
赵刚个展「肉食者」现场图,里森画廊,北京,2024年5月18日至2024年秋季 © 赵刚。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杨灏拍摄
赵刚
1983年就读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学院
(前荷兰城市应用艺术学院)
1984年至1987年就读于美国纽约瓦瑟学院
1999年获得美国纽约巴德学院艺术硕士学位
赵刚曾在众多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龙美术馆 (重庆馆),重庆,中国 (2022);龙美术馆 (西岸馆),上海,中国 (2021);关渡美术馆,台北 (2020);佩雷斯艺术博物馆,迈阿密,美国 (2019);圣地亚哥当代美术馆,圣地亚哥,智利 (2016);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苏州博物馆,苏州,中国 (2015);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香港艺术中心,香港,中国 (2008);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2006) 等。他的作品也曾在一众群展中展出,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美国 (2017);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OCAT 当代艺术中心 (西安馆),西安,中国 (2014);广州三年展 (2008);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 (2007);以及横滨三年展 (2005)。
杨冕个展
—《唤醒》—
展期5.23-6.30
展览地点:798颂艺术中心
杨冕最新个展《唤醒》。展览由苏芒女士出品、祝羽捷担任策展人,迪奥独家赞助。杨冕是当代艺术的先锋,其绘画创作与时代同频的科技结合,并用图形和影像生产的第一性原理来构建的当代绘画的方法论,他近期的作品《CMYK》与《RGB-视觉暂留那一刻》两大系列作品,继续将他的试验手段变成了一种具有视觉重构意义的文本建设,提醒人们对以原色有意识的融合而生产图像的另外可能性!也许这需要从他提出的“视觉的民主性”开始,去除作品的中心化定义,让作品前的观众得到openart的紧迫介入感,找到重构绘画生产的意义和可能性,并给绘画生产带来符合这个时代的尊严。
杨冕的绘画可被视为一种革命性的实践,通过科技、人类感知、自然与历史的交织,不仅推进了绘画艺术的边界,更根本地颠覆了我们对绘画传统的理解。在本次展览中,他延续了其标志性的《CMYK》与《RGB》两大系列作品,这不仅是对艺术家近年创作轨迹的回顾,更是对媒介本质探索的深刻阐释。杨冕热衷于挖掘绘画在印刷和影像时代的独特地位,从而挑战和反思现代视觉文化的根基。
《CMYK》系列通过复现中国传统文人画与古代壁画,探讨印刷媒介对艺术再现的深远影响;而《RGB》系列通过解构和重组红、绿、蓝三原色,批判性地反思自发光色彩媒介如视频对当代视觉文化的塑形作用。在《CMYK》中,传统印刷的四色圆点看似是一种挪用,其实被用来对抗机械化印刷的普遍性,而《RGB》通过挑战屏幕的霸权,给于观众视觉民主,赋予绘画新的尊严与生命力。
杨冕
1970年出生在成都
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至今
1998年获得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奖
杨冕一直关注的是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这一重要文化问题。
1996年至2005年杨冕用油画的方式,创作了《美丽“标准”》系列,在这一系列中杨冕用作品讨论中国社会对女人审美的问题和变换,以及我们对中国女人审美脱离了中国人的基因现实这一文化现象,从而指出:是谁给大众制造了这种标准,谁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2007年至2008年杨冕创作了《来中国-文化的革命》这一系列,作品以世界的大众文化形象为素材进行多元创作,正如杨冕2008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个人展览《姿态》上写的一段话:他们从来没来过中国,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2009年杨冕开始创作CMYK系列作品,杨冕创造性使用印刷的四个颜色CMYK圆点的方式来讨论用CMYK的方式产生的印刷品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非常廉价的以印刷品的方式获得世界文明的图像,我们是不是应该质疑这种廉价的方式的可靠性。
黄宇兴&刘晓辉收藏展
—《流动与凝固》—
展期5.21-6.5
展览地点:798艺术区ihere gallery
5月21日,由永樂拍卖、ihere Gallery携手呈现的「流动与凝固——刘晓辉&黄宇兴作品收藏展」在798艺术区ihere Gallery开幕。本次展览精心挑选刘晓辉与黄宇兴2位70后代表艺术家的近20件重要作品。刘晓辉经典的三联画、黄宇兴最具代表的“气泡”系列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均有呈现。
同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70后艺术家,刘晓辉与黄宇兴的名字在拍场出现即为热点。一位用“寻常”到几乎不触发情绪的色彩向人们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场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描绘使动作“凝固”在永恒的时间里。一位用高饱和荧光色描绘从具体的个人到宏观“人类”的演变,喷薄的个人情感寄托在了“流动”的宇宙与生命中。永樂拍卖与ihere Gallery此次重磅呈现收藏视角下两位中国70后代表性艺术家的精彩对话。展览正在持续展出中,展期延长至6月5日,敬请广大藏家莅临观展。
作为中国当代70后艺术家的代表人物,黄宇兴以其璀璨华丽、迷幻肆意的荧光色而构建出来的神秘世界为人熟知,他作品中的那些极具辨识度的气泡、河流、树木、宝藏等元素,在画面上自由组合、层层嵌套,形成高耸的山峦、迷离的森林、涌动的河流及瞬变的长空。在充满视觉张力的表象之下,亦包含了对于自然循环的思考、对生命哲学的诠释以及对东方美学的诗意表达。
他使用绘画作为首选媒介,探索绘画的本质,沉浸其中,表达自我,回应他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刘晓辉的绘画展示了一种对绘画的消解,绘画实践和日常生活交错重合,真实生活的体验通过画布得以呈现,用极其自然近乎灰暗、不会激发人们任何情感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寻常”的场景,回归绘画的基本要素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