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匆匆
我们追寻新闻的脚步永不停歇
记录万象
笔下流淌着无限的思考与感悟
作为新鞍钢改革发展的记录者
新闻记者
总是在发现
新亮点、新进展、新经验
传递着真情、温暖和信念
适逢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
推出特别策划
邀请鞍钢集团新闻战线
6名记者、编辑
讲讲让他们铭记和感动的故事
四十载相伴 一生的骄傲
鞍钢日报总编室首席编辑 徐启新
从1984年分配到报社工作,我已经走过了40年新闻职业生涯,再过一年多,我就要退休了。
40年,我经历了报社从破旧小楼到焕然一新的办公大楼,报纸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白到彩色,排版技术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飞速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几天,报社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时常在我脑海里一幕幕闪过。
最早,这里是日伪时期的日本宪兵司令部。我来报社时,院子里的建筑布局与历史照片对照,还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当时是铅印报纸,自己铸铅字排版。夜班换稿、改稿、改版是最头疼的事儿,要重新拣字、排版,过程极其烦琐,常常忙完了已经是“东方红”了。后来改成了激光照排,再后来使用方正系统电脑排版,胶片晒版,胶印轮转印报,整个出报系统有了一个颠覆性的革命。报纸也由黑白、单面彩色,发展成了现在的清晰、漂亮的全彩色报纸。
我刚到报社时,院里有3座铁塔,那是接收新华社电稿的天线塔。接收新华社电稿的部门是时事部电讯室,最早的从业者都是部队转业的报务员。电稿的文字都打在细长的纸条上,然后再一段一段地粘在稿纸上。后来铁塔天线换成了“大锅盖”,接收机变成了286电脑,使用DOS命令将文件拷贝到5寸盘、3寸盘,再传给照排用方正系统排版。早期使用新华社照片,得开老北京吉普到沈阳去取。
如今,我们已经使用方正飞腾全媒体采编平台,投稿、编辑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新华社的文字稿件和图片随时进入到采编平台;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也随时通过网络上传到采编平台,既快捷又准确,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时效。
作为一名编辑,我始终如履薄冰,生怕在编辑出版时出现一点点差错,有时为了一个字都需求证半天。现在总编室人员越来越精干,对编辑的要求更高了,任务也更重了,但我们无怨无悔。看到带着墨香的报纸,我们的心里充满自豪,也期盼着能更好地为鞍钢改革发展贡献新闻人的力量。
能伴随和参与鞍钢日报社40年发展,我倍感骄傲!
将有温度的文章写进历史
攀钢记者站记者 汪云富
作为一名企业新闻工作者,当好新鞍钢建设的记录者、讴歌者和奋斗者,满腔热情传播高质量发展好声音,我感到无比自豪。
高质量完成每一次报道任务,是我始终追求的自标。今年10月7日,我和电视同事唐川前往重庆,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参加了鞍钢集团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2024年度董事会务虚会等4个重要会议报道,会议规格高,报道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没有相关文字材料可提供,我边拍边记,见缝插针采写报道,准确迅速地传递集团声音。尽管连续两晚顾不上吃饭,但我觉得苦中有乐,也体现了我们新闻人“有为”的价值。
善于挖掘,才不会放过每一条高质量的“大鱼”。2022年8月,我到四川鸿舰采写该公司轧制出钛材的消息,本已能“交差”。但我意识到,这条新闻还有更大价值。通过补充采访,我掌握到“新闻背后的新闻”。第二天,《国内首家!0.1×500毫米宽幅钛箔材在攀钢轧制成功》见报,先后被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等众多媒体转发。从此,“手撕钛”成为攀枝花市科技创新的一大亮点,成为鞍钢集团“第三极”排头兵的一张新名片和在全国开展的《工业“灯塔”十城行》大型调研采访的“打卡点”。
实现新闻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是新闻人的光荣使命。2023年7月,我协助攀钢政工部采写攀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篇通讯。接到任务后,我在两天时间内加班加点熟悉收集的数万字材料,有针对性地采访6家单位、部门,完成了3000多字的初稿。《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攀钢夯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纪实》充分展示了鞍钢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央企力量的成效,一经见报引发热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
“写进历史的新闻,千秋不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深一脚浅一脚”写好有温度的文章,多为企业改革发展添砖加瓦,是我从业26年来最大的收获和感悟。
在践行“四力”中不断成长
鞍钢日报采访部记者 季旭
“摸爬滚打”练脚力。“离得更近,才能看得更清”。西鞍山铁矿项目开工以后,我走进项目部,深入井下看变化,多次爬上6米高的脚手架,只为拍出几张精彩的图片。采写出的深度报道《中国矿山新纪录在这里诞生》获得鞍山市好新闻奖。为了报道凌钢干部大会,我们早上四点从鞍山出发,会后立刻返程,在车上就开始赶写稿件,为的就是不耽搁第二天见报。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是我们经常自嘲的一句话。
“见微知著”练眼力。老“记”们常说:要想写好稿子就要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否则写出的稿子就不深入,读者也会一头雾水。为了讲好“绿色鞍钢”故事,我查阅历史资料,研究专业书籍,逐渐卸下“门外汉”的心理包袱,从看“热闹”慢慢到能看出“门道”。采写的《不负总书记嘱托!鞍钢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今年获评辽宁省好新闻一等奖,多篇综述被新华社、《国资报告》、《企业文明》等媒体原文转载。
“万般斟酌”练脑力。一张报纸看似很轻,但在记者心中却很重,因为报纸上的每篇稿件都凝结着思考与艰辛。政治站位、选题策划、稿件采写、图片拍摄、资料核实等等,都需要适合、适当、适度。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如何在我们的新闻中及时体现,鞍钢集团党委的决策部署怎样才能更强有力地表达,我们常常反复思考、字斟句酌,用“绞尽脑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灯火阑珊”练笔力。为了写好新闻,我经常白天采,夜里改,开夜车是常事儿。印象最深的,是“新鞍钢内涵理论与实践”大型新闻调查,这是我从业以来接受挑战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接到任务后,我们集中全部精力,反复打磨,形成新鞍钢之“源”、之“新”、之“策”3篇几万字的新闻调查。在多次的推敲、打磨和集中讨论、头脑风暴中,我的写作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用自己的方式为鞍钢打Call
鞍钢日报新媒体部编辑 郝运男
一个选择标定了全媒。大家都觉得主持人风光、知名度高,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镜头下付出艰辛和努力。台前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出镜,我都要把一切不利因素屏蔽“删除”,将最好的面貌、状态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小我”要给“大我”让路。
一个平台走向了全网。从2018年9月鞍钢集团抖音账号上线到现在,我一直负责这个账号的运营。发布作品数量增加到2000+,粉丝数量增长到10万+,从几百的播放量到现在每年千万级的流量,自己也从新手“小白”成长为剪辑“小能手”。为了占领阵地,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看鞍钢有哪些新闻素材能让网友感兴趣、鞍钢的事儿能和哪个正能量热点关联上。在制作抖音短视频的时候,也会格外留意情绪点的传播,“在中国有火车跑的地方就有鞍钢的钢轨”的经典广告语也就应运而生。
一个故事感动了全国。去年,我参加了新闻行业“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带着《说说我们的“争气钢”》,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作为辽宁省三名选手之一进京参加全国比赛。在宣传战线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从三代鞍钢人的拼争奉献讲到鞍钢为国争气的三块钢,深度呈现鞍钢制造擎起大国重器钢铁脊梁、践行长子使命的责任与担当。鞍钢新闻人,也首次站在这项活动的全国赛场上。时隔一年再次回想,从前后打磨20多遍的稿子和视频中,我学到了往往最平实质朴的语言才能阐述出最深刻的道理;从层层比赛到辽宁省内巡讲10场的演讲中,我悟到了必须大张旗鼓地讲鞍钢、演鞍钢、唱鞍钢,才能更好地宣传鞍钢;从和其他选手的一次次排练、比赛中,我明白了必须不断学习、开放视野、锤炼自我,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名青年编辑,我要用自己的方式为鞍钢打call,继续保持正气和锐气,保持与时代同行的自觉,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努力奔跑 才能站在时代前沿
鞍钢日报电视专题部记者 胡春旭
加入新闻战线是我无悔的选择。因为热爱,我踏入了新闻宣传这条赛道并找到了让自己全力以赴、发光发热的崭新舞台。有一次,为拍摄矿业无人铲车驶入百米井下的新闻,我扛着设备,深入地下600余米的工作界面,时刻注意脚下不知深浅的泥坑,在安全距离内尽可能靠近无人铲车,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当无人铲车缓缓驶入镜头时,我深切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鞍钢的伟大。这个仅28秒的短视频一经发布,3小时的播放量就超500万。那一刻,我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也又一次升腾。
紧跟媒体创新是我执着的追求。直播服务和技术创新是我这几年主攻的一个方向。为做好鞍钢第三届职工运动会直播工作,作为技术总监,我首次运用无线微波传输、无线网络聚合等新技术,并成功解决无人机信号干扰难题,让网上百万观众看到了鞍钢精彩绝伦的运动会。在刚刚结束的鞍钢集团客户大会上,我采用8机位+双导播的录制模式,第一次实现切片式的直播报道,短时间高密度制作发布11条切片视频,单条最高浏览量达到40万+。视频号是我另一个创新主战场,独立运营三年来,一共发布836条作品,今年前十个月涨粉1.5万。
助力鞍钢发展是我前进的动力。别人都问我,你是怎么做到一场直播能把各种线缆、设备型号、连接方式都记得这么清的?怎么创作出爆款作品的?我告诉他们,在鞍钢这片广阔的沃土,只要你用真心、走下去、下功夫,你也会做到的。
上个月,我在吉林白城航拍鞍钢用尾矿资源使千亩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的视频,引起广大网友热议,为鞍钢点赞。为更好宣传鞍钢发展,今年我考取了中国民航局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使新闻传媒中心具备了全空域航拍摄影能力。
鞍钢发展前景无限美好,我要努力奔跑,始终站在宣传鞍钢的时代前沿。
与“新闻”相伴的日子闪闪发亮
本钢记者站记者 高晓曦
4年前,我被选定为“本钢好人”宣传报道组成员,走近“本钢好人”,用一支笔记录他们的故事,用诚恳、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个企业、一个个钢铁职工的情感、温度和色彩。
我采访的第一位“本钢好人”叫任宝纯。他曾见义勇为,赤手空拳降伏持刀歹徒。为深入挖掘这位心中装满大爱的“本钢好人”,我在采访中暗下决心:找不到让自己心动的故事、采访不到穿透人心的细节,绝不动笔。当《“功夫”硬汉有句口头禅》刊发后,这位不善表达的“钢铁汉子”在微信上发送了好几个“感谢”。我把这份“感谢”,当作对我坚守新闻情怀的激励。
脚下沾了多少泥土,笔下就沉淀多少真情。践行“四力”,带着手中的笔,我走入矿山之巅、生产一线、研发部门、技能竞赛赛场、重点帮扶村……那些身着工装的“草根人物”,他们的坚韧、执着、忠诚,无时无刻不传递出一种能量,影响着作为采访者的我。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信仰,使我坚定新闻理想,提醒着我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踏实执着的采访作风,深入基层一线,讲好企业故事,呈现更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他们让我在流量时代依然相信写作的“笨功夫”,脚踏泥土坚持深入采访,也让那些触碰心灵深处、折射企业发展图景的好故事显得越发珍贵。
因为职业光环的加持,我有机会感受企业和职工的故事。报纸上“新本钢人”“新本钢画卷”“走基层一线行”“班组故事”等栏目,有我记录下的一个又一个具有时代力量和企业热点的故事。此外,我还参与到“钟新平”评论创作团队中,让更多读者看到我对钢铁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思考感悟。《帕米尔高原上绽放的足球梦》《精准帮扶,解锁乡村振兴“密码”》等稿件被多家媒体转发,向社会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新鞍钢、新本钢。
从“年轻记者”到“成熟记者”,一路走来,我拥有了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段段“高光时刻”。在内心深处,我很感恩有机会以记者的身份与“新闻”相遇。记者的种种光荣,皆来自职业派生的责任。努力做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讲好新鞍钢故事永远是我不变的追求。
与“新闻”相伴的日子,永远闪闪发亮。
校对:同音
新鞍钢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