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的22层衣服能成功复原吗?
8月20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落幕。看似是考古和文博主题,但研讨会涉及领域之宽广、议题之丰富让我们发现:文博的世界原来如此广阔。8月18日上午,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开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李健 易昂 摄
“50年来,几代考古、文保专家赓续奋斗,努力守护好、展示好马王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提供了优秀案例。”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这样评价。看保护研究成果。仅古尸和丝织品保护两个重要领域的成果便可证明其江湖地位:对2000年尸身不腐的辛追遗体的保护成果,奠定了我国在古代湿尸保存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素纱单衣、“信期绣”丝绵袍等30多件重要丝织文物被成功修复或复制,亦是马王堆汉墓丝织品保护技术领先的证明。素纱单衣。湖南博物院 供图
看学界关注程度。全球4000多名学者投身研究,“马王堆学”崭露头角。看大众聚焦热度。“马王堆”文化品牌吸引力十足,参观马王堆汉墓文物人数累计突破1亿人次。游客在湖南博物院参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马王堆文物保护展示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湖南博物院并不满足于此。今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湖南博物院宣布“马王堆研究院”成立,标志着马王堆汉墓保护利用工作开启新征程。马王堆研究院的首批特聘研究员集结了国内外出土文献、简帛、数字艺术、医学、美术史、考古、陶瓷、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大咖:刘钊、汪悦进、广濑薰雄、贺西林、葛金文、何清湖、郭伟民、陈松长、李建毛。同时,湖南博物院与香港科技大学、敦煌研究院等6家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将联合开展跨学科和跨机构协同合作。通过多学科、多单位协作,推动重大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是近年来被反复强调的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路径。作为我国考古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多单位协作研究的科技考古范例,在发掘50周年的新起点上,湖南博物院以“马王堆研究院”为核心,用更加系统全面、目标明晰的方式,力图打开一个更加灿烂光辉的马王堆汉生活世界。“中外博物馆想要合作发展,要互相了解和沟通,首先需要一个平台。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强调平台的重要性。
本次研讨会在短时间内举办了多场含金量极高的活动:涉及文物传播利用创新、数字文博产业发展新探索的主旨演讲和论坛,六大国内外博物馆馆长与优秀青年的思维碰撞,4场分别以汉代考古及中外文化交流、汉代艺术史与思想史、汉代简帛、汉代医学为研究主题的学术分会。8月19日,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青年”专题活动在湖南博物院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李健 易昂 摄
这些活动聚焦当下文博考古界乃至我国文化领域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给出了解题方向或思路。回应时代课题,打开新思路。如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以其对中国博物馆40多年国际传播的观察研究,告诉中国博物馆人,首先要调整传播策略,研究国外受众的文化心理,以及他们喜爱的接受和消化信息的方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则用诸多成功案例,展示了调整传播策略的方法和路径。多学科交织碰撞,产生新启迪。人工智能技术让“辛追夫人唱歌”成为可能,未来,古人或许会自己“讲述”其人生经历。这样的博物馆参观方式你喜欢吗?“遗产宇宙”横空出世,它或许比“元宇宙”更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令人惊叹的文物数字采集效率,湖南推出的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一上线便引发广泛关注。技术性成像及摄影技术在马王堆出土文物中的运用,让众多田野考古专家对“给文物拍照”有了新的认知。“山海”App界面图。
“文物+科技”应用热下的冷思考。毫无疑问,新的时代考古文博行业必须与科技紧密融合,才能解决一系列发展问题。应该如何应用好科技手段?拥有多年经验和国际视野的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专席终身教授汪悦进给出了“温馨提示”:关键在于理解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内涵,科技是产生多元视角的手段。6月7日,由湖南博物院和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袂打造的“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开幕式在湖南博物院举办。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龙文泱 摄
和马王堆汉墓一样,这场精彩绝伦的盛会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思考和回味,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无限憧憬的文博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