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双碳”进程加速演进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世界炼油工业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全球炼油能力持续增长,在庞大且复杂的全球能源和化工原料供应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炼油工业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需求多元化、技术创新驱动及政策多变等多重挑战和机遇,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适应新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全球炼油能力持续增长,呈现区域化差异化发展趋势
从总体上看,全球炼油能力处于稳中有增的趋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对全球经济冲击带来的影响,2021年全球炼油行业关闭产能超过了新建产能,炼油能力在过去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随着全球及中国经济的稳步复苏,石油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全球炼油能力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据统计,2023年全球炼油能力新增约8600万吨/年,增至51.8亿吨/年,据IEA(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炼油能力将达到53.3亿吨/年。此外,未来5~10年,炼油能力将持续超过消费需求,装置开工率维持在80%左右。
从地域来看,世界炼油行业呈现区域化差异化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东移,全球炼油重心也随之东移,亚太和中东地区成为全球炼油产能扩张的主要区域,欧美地区的炼油能力则呈下降趋势,且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据IEA预测,到2030年,亚洲地区的新增炼油产能将占全球新增产能的85%。
具体来看,亚太地区拥有全球最大的炼油能力,受地区石油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的推动,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新增炼油产能最大的地区,不仅来源于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也来源于现有炼油厂的产能扩张。其中,中国已于2021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2023年国内炼油能力进一步提升至9.36亿吨/年,千万吨级炼厂增加至36家。此外,除了2024年9月裕龙石化(一期部分装置投产)和即将投产的镇海炼化、大榭石化扩建项目,未来5年内仍将有古雷石化二期、华锦阿美等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产业集中化和规模化程度日趋提高,且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不超过国家限定的10亿吨/年红线。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等主要产油国的炼油产业也快速发展,近年来炼油产能有显著增加。在美国,受需求下滑和出口市场萎缩的影响,炼油行业在未来几年将面临重大挑战,一些美国炼油商采取进一步改造和重组措施,以保持行业竞争力,例如Phillips 66将其位于加州的炼油厂改造成生物炼油厂。而受欧盟燃油车“禁售令”及碳税征收等相关ESG政策的影响,传统炼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预期放缓,欧洲企业不再追求炼油体量的扩张,关闭了部分经济性差、环保压力大的老旧炼油厂(譬如Total将其法国南部炼厂改成50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厂),重点关注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炼厂协同处理低碳原料和可再生燃料等技术的发展。
二、炼化转型持续推进,炼化一体化加速发展
受印度和非洲、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相对较高GDP增速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驱动,全球石油需求将持续增加,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油品质量升级仍有较大空间。然而,“双碳”目标下,受燃油经济性提升和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以及天然气、生物燃料和可再生燃料供应等因素影响,叠加人们出行习惯的改变,显著抑制了汽油、煤油和柴油等传统交通燃料的需求量。当前,基础化工原料和高端化学品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已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国内市场,随着近年来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炼厂的崛起,我国炼油能力持续攀升并牢牢占据世界第一,但炼油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自2024年7月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连续4个月突破50%,“油电反转”速度远超预期,除航煤之外的成品油消费持续疲软,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消费萎缩已不可避免,炼油产业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在此情形下,国家层面已明确,2025年底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年以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引导。同时,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国内炼化企业积极推进以“油转化、油转特”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由多产清洁油品向多产石脑油、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方向和特色产品转型,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等方向发展,强化炼化一体化和产销协同,加快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广西石化等现有炼厂积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满足更加严格排放标准的清洁油品基础上,向生产“清洁燃料+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转型。通过加氢裂化、催化裂化/裂解等现有装置的升级改造和柴油吸附分离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油品更多地转化成增产芳烃、烯烃急需的轻质原料,扩建或新建乙烯裂解装置,并配套建设下游高端合成树脂、特种合成橡胶、功能纤维、特种工程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等生产装置。以浙江石化等为代表的新建炼化一体化企业则采用最先进的炼油技术,建成了高度优化的生产网络,同时加速拓展至下游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POE(聚烯烃弹性体)、DMC(碳酸二甲酯)、PC(聚碳酸酯)和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等新材料领域,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生产方案优化提高重油转化率,压减成品油收率,增产烯烃、芳烃,生产的灵活性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大提高。此外,受高端化工新材料市场需求推动,国内乙烯原料的多元化、轻质化趋势明显,在不新增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情况下,国内外炼化公司纷纷投资新建以乙烷、石脑油为原料的乙烯裂解装置及其下游高端化工品生产装置,包括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中国石化南港乙烯项目、巴斯夫湛江一体化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一体化项目、中海壳牌三期等。
三、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助力炼油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在“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低碳化趋势愈发显著。炼厂作为主要的碳排放单位,二氧化碳来源主要以原油炼制过程中能源消耗产生的工艺碳排放和炼化产品使用产生的产品碳排放为主。面对炼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现状,炼油行业减碳面临着巨大压力。
现阶段,炼厂运营过程中存在碳来源单一、化石用能比例高、过程碳排放强度高、产品精细化程度低、碳管理水平低等不足。炼化企业在转型升级和脱碳减排过程中既面临着生物质能源、材料循环、绿色石化产品等产业的机遇,也具备节能提效、清洁替代、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节能降碳潜力。一大批具有降碳潜力的产品和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包括:以生物质、餐饮油为原料的可持续航空煤油和生物柴油技术;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光伏、风力发电,电解水制氢技术;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电加热技术;低浓度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膜分离、吸附分离技术;换热网络优化、能量回收技术;催化油浆、乙烯焦油生产针状焦和电极材料技术等。但这些减碳路径多数尚不成熟,面临技术成熟度低和应用场景有限等不足,减碳程度有限,且单独依靠任一减碳手段均不足以实现远期净零排放。
基于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原料多元化、能源绿色化、工艺高效化和产品精细化为导向对炼化行业的生产运营实施全方位优化,建立与真实流程互为镜像的虚拟碳流网络,提升碳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并以现代炼化产业结构和技术为基础,根据炼厂社会角色的演变和炼化技术的发展预测,分阶段匹配并平衡多种减碳技术组合,优化炼厂运营模式,将成为未来炼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结语
未来,在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进程中,全球对石油等化石资源的需求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炼油产业也将持续面临产能过剩、产品需求转变、替代能源进一步崛起、绿色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而炼油能力过剩、产品同质化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持续推进炼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并将智能化作为新动能。
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全球能源系统的庞大和复杂性,炼化体系改造和重塑是一项艰巨、长久的任务,既是必然的,也是循序渐进的,在推动新技术突破的同时不能忽略原有体系的技术升级,也需要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和全球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左方二维码
选择“Android版”或“iOS版”
通过页面引导下载并安装“国际石化在线”App
免责声明: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联盟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