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FA行业的前辈易凯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冉,在上周五的WAVES2024上耿直地说:一级市场最大的变化是它基本上不存在了!
在会议结束后他又写了一封五千多字的观察,标题叫“一级市场已死”。「暗涌Waves」建议温和一些,改成了:重新唤醒中国一级市场!
我看了整篇文章,我觉得观点就是印证了:一级市场已死!他的大部分观点,作为FA同行我是深表赞同。他说的一级市场已死,更多是说市场化一级市场已死,当然,没有市场化的一级市场,基本也跟死差不多了,没有市场化能叫市场吗?
但如果市场化一级市场已死,我觉得也意味着:市场化一级市场FA已死。我本来也想用这个标题的,但也觉得太不温和,所以改叫:市场化FA已没有生存土壤。
其实站在一个股权融资财务顾问FA从业者的角色,我是不愿这样叫的。我希望我的同行都能生存,都能发展,都能赚钱。因为这样才意味着整体市场有空间有活力。我自己在这种市场才有生存机会。如果市场很好,而我没赚钱,那只是我没做好,我去努力改善就好了。但如果市场空间已经不在,那不管同行还是我自己,都很难长期生存!因此,我个人极度期盼同行都能赚钱!
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投资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现在看看里面很多情况比现在还差,比如:虽然去港股上市没有好的估值和交易量,但已经是比较好的选择,不上的话企业实控人和投资人都得死...比如分红未必不好,虽然经纬张颖分析说不现实,但能不死而留在牌桌上已经非常不错了!
未来中国的一级市场的创业者,能活着已经是王道了,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能活着也是王道了。要奢望什么呢?
比较可悲的是,我最近聊了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很多创业者对宏观环境没有根本性的认识,还觉得自己企业很值钱。特别是我接触一些并购项目,还有不少坚持15倍pe以上估值的老板。要知道很多上市公司pe也就这水平,人家实打实的掏现金给你套现,能8-10倍pe就不错了!
很多创业者融资也是如此,计较细节和估值,根本没有在意到目前的融资环境有多差。有些机构投的项目被以往的估值所累,也没法将估值降低退出。即使能降低,基本也没啥人接盘。然后市场基本就是循环不动,逐渐无解成为一滩死水。
用王冉那篇文章的数据印证下一级市场多差:
过去三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数量从2020年的1.1万起下降到了2023年的7,100起,下降幅度为38%;投资金额同期从1.5万亿下降到不到5,000亿,下降幅度为68%。
过去三年的主要靠21年和22年拉动,23年虽然新基金募集数量和22年基本持平,但募资金额出现了35%左右的下滑。其中人民币募资金额下降了18%,美元募资金额下降幅度竟高达82%,形成双降。
文章的结论就是:美元基金在中国一级市场即便不是被彻底清盘,也已经被高度边缘化。主导中国一级市场的已经完全变成了人民币出资人,而人民币出资人又完全集中在形形色色的地方国资、国家队和国央企身上。
而人民币机构正成为地方政府驻投资圈招商办。注定了很多无法市场化。
如果一级市场的机构没有生存空间,那也注定了一级市场的市场化FA没有生存空间和生存土壤。
看了媒体上传的一些同业公司的裁员啊、业绩情况,大体乐观的不多。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其实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某些其他领域,很多情况的变化都在几年前就已经注定。那时候我还不信,但现在觉得一叶知秋是多么正确。这几年还能在市场上赚钱的,更多还是因为以前相对好的市场形成的惯性,跟个人能力关系不大了。
未来市场不好时,大体你做得好不好,也跟你个人能力不是特别大的关系了。在一个大的市场环境下,个人的努力是有限。
但意识到市场的变化,才能坦然接受变化,放下身段积极应对。毕竟,活着才是人生第一要务。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因此我以前写过宏观上拎得清,微观上找机会,创业者总会自己找到出路,还写过活下来的方法:审时度势与勇敢闯。至于出路在哪?我也没好的答案,我也在思考。欢迎大家加我微信交流。当然,我最近更多聚焦上市公司并购了,也欢迎合作。
最后写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故事,其实几年前,也许这个故事就被预定,但我宁愿相信不是!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描述的是孔融被捕后,他的孩子们依然在玩游戏,没有显出恐惧。孔融问使者是否能保住孩子们的性命,孩子们回答说:“大人,您难道没看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乎?”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成语,用来比喻一人遭遇祸害,全家都会受到牵连,无法幸免。
虽然我们不是一家人,但希望我们不被覆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