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伦敦及周边旅行,看了不少地方。旅游景点那些网上太多信息就不提了。但伦敦确实是适合旅游的地方,特别适合中国人旅游,略懂英语的话基本交流问题不大。很多商场导购也有不少能说中文。特别是相比媒体舆论,伦敦比他们宣传的好多了。
最近为了自由而认罪的“维基揭秘”网站创始人阿桑奇说:你相信得太多,那是你知道的太少。
很多东西没有想象中差,也没想象中好,比如感情和婚姻。人们对不同国家的感知大体也如此,就是没有别人说的差,也没有别人说的好。
伦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两点:1、充满活力。2、包容性大。
这里来自不同肤色国家民族语言的人很多,伦敦大街上到处都是不同区域来的人群。一个国家和经济开放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有四面八方的人都过来交流。一般来说,外国人少了,说明经济出现了问题,比如以前深圳蛇口外国人很多,现在也少了。
不过,我也发现服务性行业有色人种挺多的,特别是低端服务业。比如建筑工人、外卖小哥。
大街上基本10点后还很多人,一方面伦敦日照时间长,一般晚上8点前还是白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伦敦人生活比较休闲。酒吧和餐馆到处都是人,对比起目前国内的消费行业,真的不知道好多少。
我查了下数据,英国人在消费和文化上支出非常高。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英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00英镑,人均消费支出为21,600英镑。英国人均餐饮支出约为1,800英镑,主要包括餐馆、咖啡厅、酒吧等。而英国的快餐市场也非常发达,由于英国城市的节奏较快,快速美食的需求也跟着增长。英国人均服装支出大约为1,100英镑,约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5%左右。
英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非常高。英国政府支持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向艺术文化团体提供很多资金,从而使得大众文化艺术体验成为了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英国政府的文化调查,2024年英国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5,900英镑,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电视和电影,其次是音乐和阅读。
消费和娱乐好,也证明了人的幸福感强。对比我们国内,现在都讲低欲望时代,本质上还是赚钱效应和社会习惯的不同。
也逛了很多富人区,感觉那种富人区才是富人区应该有的样子。
逛得最多的是学校。在伦敦市区的大学比如ucl那些都是没有围墙的,与街区融为一体。
英国特别是伦敦太多好学校,我也去了我以前特别想读的帝国艺术学院,赶上他们的夏季展览和交流。他们的行业内人士去开会交流都是很正式的,穿着也很正式。
历年QS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第一的皇家艺术学院,始建于1837年。碰到他们夏季展。学校始终是一个国家国力最大的象征之一。我来伦敦第一件事是逛学校UCL伦敦大学。一个国家有没有持续性的发展,就看学校是不是有追求真理和追求价值的取向。
也去了牛津大学,感受到历史传承对于教育和国家的重要性。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牛津大学的具体建校时间已不可考,但有档案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授课时间为1096年。尊重教育和传承,也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保持竞争力的核心之一。
然后我去的所有学校,基本都有关于巴以冲突的活动,大体是支持停战的比较多。政治太敏感,我就不多写了。关于此,拍了几张ucl和牛津的图。
伦敦附近很多艺术馆以及画廊,去了泰特艺术馆。英国人的艺术氛围特别好。
当然也去了大英博物馆。感受最大的当然是展览的都是其他文明古国的历史文物,英国本地的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强盛来自于对世界的影响力。当然,英国获取这些文物的手段大家都知道,就不提了。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国家的强大何其重要。
景色止于表面,世界运行逻辑才是真理。国家的历史或者现在的强盛,都是来自于制度和精神底层建设。
也去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给人感受最震撼的除了是王族葬于这里,不少文化艺术医学的杰出人士也葬于这里。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尊重。
原谅我旅途中的流水账。旅行途中很难集中思考和整理。我还有不少地方要去,我的感知也是自己浅薄的感知,说得不好的大家见谅。
但是英国给我的感觉还是包容和人文多一点。如果大家有机会,可以多来逛逛。
今天晚上,刚好碰到英国大选结束,工党斯塔默成为新任首相。然后在酒店看了欧洲杯法国淘汰葡萄牙。感觉出来英国一趟蛮值得的。
还将继续在英国待几天,但也迫不及待回国了,毕竟搞钱才能好好玩😄。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搞钱好好玩。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