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产业
■ 杨仲平
文化产业,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在昨天召开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市委书记王进健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重点领域、关键举措,全力推动扬州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拿极具标识性和传诵度的诗歌来说,中国古代写到扬州的有几千首。“烟花三月下扬州”“商胡离别下扬州”“骑鹤上扬州”……每一首拿出来都是精品,叠加起来更是铺垫了“文化文明有分量”。再讲非遗,扬州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20项、省级非遗110项、市级非遗303项。非遗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居于前列。
文化底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优势,把文化底蕴挖掘好、转化好,就能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胜势。一个好的创意,催生一个好的产品;一次好的转化,催生一个好的产业,这方面,我们有着很多成功案例。当前,更应该“争第一、创唯一”,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赛、向高的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历史底蕴中汲取文化滋养和精神动力。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扬州八怪的创新求变情怀,扬州学派的经世致用理念……这是扬州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推动发展的宝贵财富。从敢为人先中汲取活力,从经世致用中澎湃动力,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营商环境、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就能推动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动力上再认识,还要在理念上再深化。把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产业,有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还有从作品到产品的进程。作品,更多是静态的,是展示性的;产品,则是动态的,是发展性的。有没有实现这样的转变,既要看显示度,市场上有多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还要看贡献度,文化产业占多大的份额。文化有事业属性,文化也有产业属性。现代产业包括文化产业,要把握作品和产品的关系,顺应市场化的需求,顺应年轻化的要求,加快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也是建设“三个名城”的要求。
最终,要在落实上再加力。最近,《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人文经济的扬州样本”。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愈加显著。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考核目标,对照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高的山要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业态,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做大市场主体,做强特色载体,优化要素保障,强化服务赋能,才能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文化高地、微短剧高地、非遗文创高地、出版传媒高地、智能文化装备高地。
扬州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应该是一座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扬州发展文化产业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让我们把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扬州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新的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免责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
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来源:扬州发布、扬州日报
让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