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万亿之城”的底气来自哪里

文摘   2024-11-21 17:04   江苏  


冲刺“万亿之城”的底气来自哪里

□ 杨仲平


锚定2025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工业开票突破万亿大关、“十五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台阶“两个万亿”目标。冲刺“万亿之城”的底气来自哪里?在17日举行的2024“绿扬金凤”人才周开幕式上,我们得到一个答案:人才。


最近,参加全市网信领导干部培训班,有机会参观了一直心向往之的紫金山实验室。成立6年来,紫金山实验室已先后发布近30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2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背后支撑其的,就是院士领衔的人才团队。这次还参观了南京华为研究所,一路所看,最美的风景是人才;一路所思,最大的感触是科技。

在扬州,同样有着不胜枚举的与人才有关的故事。航空产业是扬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位居“613”产业体系首群首链。目前,扬州已落地20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50多家关联企业,初步具备了“材料—零部件—组件—系统件—整机”的低空制造产业链条。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针对扬州发展壮大航空产业提供个性化改革支持。航空产业的形成和壮大,背后是中航沈阳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以及面向海内外招引和集聚的1000多名航空人才。

扬州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旅游名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基础厚实的产业名城、充满活力的科创名城。实现“两个万亿”目标,归根到底靠人才。近三年来,扬州累计招引市级以上人才(团队)1347人(个),其中,国家级人才113人,省“双创人才(团队)”86人(个),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65000人,“留才率”连续2年居全省第1。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个个人才,不仅带来了信心和底气,而且直接推动了产业的壮大和城市的发展。目前,扬州拥有1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0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09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梯队,2023年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第33位。

人才和城市是相互成全的关系。我们熟悉的“两堤花柳全依水”,很能说明“城才两相依”。如果说“两堤花柳”像极了人才,成全了湖上风景;那么水则是城市,滋养了“两堤花柳”。需要强调,一座城市的人才高度不会自然形成,需要接续奋进,拿出真情实意、真招实策、真金白银,持续涵养“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擦亮爱才的名片、扩大聚才的规模、显现用才的成效。近年来,扬州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5条”“青年人才20条”等人才政策,打造扬州人才政策3.0体系,累计发放租购房补贴2.5万人次、3.3亿元,还将升级推出人才新政4.0,从资金资助、关心关爱、载体建设等多个方面推出更加精准实惠的政策举措。扬州是周到爱才、近悦远来的圆梦福地,正日益成为产业项目的“承载地”、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和优秀人才的“集聚地”,一定会吸引更多千里马在扬州这片沃土上竞相奔腾。



人才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底气,也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发展动能。冲刺“万亿之城”的扬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今天,我们以更大的力度、更多的诚意、更实的举措诚挚邀约四海英才,也将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贴心的服务与四海英才相互成全、共创美好。


免责申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

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来源:扬州日报

让更多人知道!

网信扬州
发布扬州网信动态,回应网信工作热点,解读网信政策法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