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课程比较忙,一个人住在文园19栋的寓所,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按照原来的设想,课余回屋每晚睡前,是一段可以阅读的时光,事实证明我想多了——11月的手机流量超额了不少,除了总是去八卦谷歌新模型掀桌子和五月天唱歌的事,我的大多数流量都被短视频消耗掉了。
这是我们这代人难以逃避的苦恼,阅读不自觉地转向了视频。但也有收获,其中有几个短视频,启发颇大,转述随想。
一. 不再试图“跨越代沟”(戴锦华)
在一段视频里,她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使我颇受震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收获,她说“我们相对好像做成了一些事,只是偶然和(基于)历史的幸运”,如果以这些收获不自觉的评价下一代人,是否公平是个疑问。但事实上,时代在赐予时也制造了认知茧房,没有多少人能够清醒的意识到,不是每个人,不是每代人都可以得到公平的机会。因此,她说到:“面对这个世界,必须承认我重新一无所知,我必须重新学习,重新思考,并且不再试图跨越代际鸿沟”。理解不同代际的困顿和迷惘,谅解他人的局限固然是一种慈悲,但是知道自己的局限更是一种智慧。
二. 我们生活在对平凡的恐惧之中(格非)
有一段格非的访谈视频,也给我很大启发。他观察到今天的社会充斥着某种单一价值观正在暗示我们:不能成功就是一种失败。这种弥漫的焦虑,使我们对平凡充满了恐惧。原因很复杂,我猜至少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疫情社会和经济下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信息摄入过载以及消费主义盛行等。平心而论,我们应该接受平凡其实应该是大多数人的常态,他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无需接受他人强加给你的‘需要’” 。在这一点上,也许我们应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心灵,以理性乐观去追求成长但也无畏于可能的平凡结果。
三. 卖服从和卖本事都是一种选择(褚殷)
他的视频访谈表达比较犀利,可能会让不同的人感到不同的不适。不大好总结,但同样颇有启发——任何一种选择都有代价和委屈,靠本事吃饭也许没那么顺,但可以少受一些委屈,反之也是另一种成立。
四 .在悖论中寻找整合(罗翔)
在一段罗翔的访谈视频中,他表达了一种似乎带有宿命论的洞见——人生大多数事是个人无法决定的。他说自己个人不太相信天道酬勤,因为那容易使你将所获得的成就视为唯一的影响进而走向一种骄傲。我的理解是他进一步想说明过于相信个体努力带来的成功将会导致缺乏对于命运多元化的审视,丧失对于自己失败的理解与和解,也将丧失对他人失败的同情与谅解。 在这个基础上,他说:“用5%的努力去撬动95%你无法决定的事”,其实也就是俗语所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以理性乐观派的方式对待生活,凡事尽力而为。
文明的发展当然带来诸多好处,但人类这种技术爆炸式的社会加速也带来了很多心灵的不安,在技术之外基于人性的哲思,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视频给予我们一些难以描述的启发,在我的理解中其实最终都暗合了《理性乐观派》那本书里所传递的,相信世界更美好、更友善的信心。
12月8日凌晨,以手机写于文园。题图均为手机随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