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飙升近七成,揭秘京东如何获得超预期业绩|公司观察

文摘   2024-08-16 21:43   北京  

产品、价格、服务三者相辅相成,这种全方位聚焦于消费者核心需求的策略,无疑将使京东赢得更多用户青睐。

2024年“618大促”以7428亿元的全网销售总额告终,较去年同期下滑近7%,这反映了在当前消费观念日趋理性、性价比成为购物首要考量的大环境下电商行业的深刻变革。面对挑战,各大电商平台自去年起便纷纷将低价策略作为市场竞争利器。作为电商领域的佼佼者,京东(JD.O、9618.HK)亦不例外,积极拥抱这一趋势,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时至今日,步入2024年的下半年,京东长期坚持并不断优化其“多快好省”的用户体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成果。

8月15日晚,京东正式揭晓其2024年中期财务报告,数据显示,京东在第二季度实现收入2914亿元,同比增长1.2%;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京东二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145亿元,‌同比增长69%,‌净利润率首次达到5%。纵观今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收入达到了5514亿元,展现出强劲的业绩增长势头。

详细来看,京东零售业务收入257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1.5%的增长;京东物流业务格外瞩目,收入达442.07亿元,同比增长7.7%。

京东2024年第二季度零售和物流板块收入

单位:亿元

来源:京东二季度财报

制图:《巴伦周刊》中文版

资本市场对京东的业绩表现也给予了积极响应。截至8月16日收盘,京东美股股价报27美元,实现涨幅4.25%,总市值412.27亿美元;港股市场也呈现同样乐观态势,京东港股收报108.2港元,涨幅达到8.91%,总市值3304亿港元。根据FactSet数据,在《巴伦周刊》追踪的22位覆盖京东股票的分析师中,有18位均给予京东“买入”评级。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京东凭借其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对买卖双方需求的细致考量与卓越用户体验的营造,加之持续进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作为坚实支撑,构建出产品、价格、服务三者相辅相成独特竞争优势。这种全方位聚焦于消费者核心需求的策略,无疑将使京东赢得更多用户青睐。

产品价格向下 用户体验至上

国家统计局于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且增速较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七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累计达到8.3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9.5%,远超整体消费市场的增速。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7.0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25.6%。

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揭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面貌: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人,年度新增用户达24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5%,较上一年度提升1.9个百分点。然而,这一增长背后也伴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持续深化,网民规模的增长率呈现出放缓态势,预示着互联网用户基数正趋于稳定,电商领域也将迈入用户存量竞争新阶段。

艾瑞咨询披露的《2023年中国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价格优惠度”在2023年成为中国网购用户选择电商平台时的首要考量因素。因此淘宝、京东、拼多多作为行业巨头均采取了相应市场策略,通过各自在供应链、物流、用户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灵活调整价格策略,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淘宝平台依托其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洞察用户的搜索偏好与购买历史,实施个性化推荐策略,向用户展示具有高性价比的商品,以满足其购物需求。拼多多自创立之初便深植低价理念,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确保所售商品在性价比上达到极致,成功吸引了一众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京东则采取了更为直接而有力的措施,通过大规模补贴政策与促销活动,将价格优势直接呈现给消费者。平台在追求低价的同时,也保持了对产品价值和服务质量的重视。

京东在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方面也采取了行动,其中之一便是“买贵双倍赔”服务。该服务于2023年2月首次推出,随后在今年8月8日进行了重要升级,扩大了原有的适用范围。此次升级中,京东不仅将抖音纳入比价平台矩阵,还拓宽了与拼多多、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比价范围。

7月,“京喜”品牌正式更名为“京喜自营”,该业务主要聚焦于白牌商品,通过采销严选、工厂直供及灵活的包邮政策,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可平替”商品。目前,“京喜自营”正积极在低线城市拓展业务,针对白牌商品商家推出了全托管业务模式,即商家负责生产,而平台则承担起后续的运营、物流及售后服务,通过商品差价实现盈利。这一模式将有助于京东进一步拓展商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今年“618大促”结束后,京东更是宣布启动一项新的促销活动——“京东超级18”,即平台在每月17日晚8点至次日18日的28小时内推出一系列爆款商品,并以统一的18元标价进行销售,旨在为广大用户打造一场“小额投入,超值收获”的购物狂欢。

需要提醒电商平台的是,价格战并非电商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模式,商业的本质终将回归至提供优质商品与卓越服务之上。过度沉迷于市场份额与流量的“低价竞争”,虽能短期内刺激销量与用户活跃度,却不可避免地压缩了电商平台的利润空间。这种模式下,商家为维持生计可能被迫削减成本,甚至采取不当手段,长此以往或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会损害平台的声誉及长远发展。

因此,京东在用户体验方面展现出远见,不仅聚焦于消费者满意度,更将平台商家的体验提升至全新高度。随着今年AI技术升温,京东紧抓技术革新,通过AI技术平台“京麦”为商家提供运营优化,覆盖商品发布、店铺美化、智能客服等超30项操作场景,大幅缩短商品上架时间。

同时,依托AIGC内容生成平台“京点点”能够帮助商家快速生成高质量图文素材,降低内容创作的门槛和成本。此外,京东云言犀数字人的引入延长了商家的直播时长,还实现了销量转化率的增长,实时监控直播间商品库存动态,为商家真正达到降本增效效果。

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京东面向商家的扶持举措高达32项,平均而言每周都会有新举措推出,从这一角度来看,京东在用户体验的优化上,不仅关注短期内的流量和销量增长,更着眼于构建长期健康的商业生态。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在低价供给货盘改善以及直播等新销售场域逐步发展的支持下,京东第二季度在用户层面表现出较好增长势头,经营生态的持续改善有机会为京东创造进一步商业化变现的空间。根据QuestMobile数据,京东APP第二季度平均MAU为5.2亿,同比增长8.3%,相比之下淘宝、拼多多APP分别为9.3亿、6.8亿,同比增长4.5%、2.8%。用户总时长方面,京东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7.4%至1,740亿分钟,而淘宝、拼多多APP分别增长5.2%、8.9%至7,776亿分钟和8,198亿分钟。

强大供应链支撑用户体验

京东持续优化用户体验的背后,是其构建的稳固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作有力支撑。

多年来京东物流将科技创新视为提升供应链效率与降低成本的关键。通过不断投入研发,京东物流在智能仓储、自动化分拣、无人机配送、无人车配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物流作业流程的智能化升级。

公开信息显示,其供应链基础设施增速已超过收入增速,反映出公司在技术驱动下的供应链优化策略正在积极实施。自2017年技术转型以来,截至二季度京东已在7年内累计投入近13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这一长期而坚定的投入正逐步转化为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京东在自营商品SKU超过1000万基础上,其库存周转天数继续保持低于30天的水平。

今年“618大促”期间,京东物流首次实践性地应用了物流大模型技术于运营保障工作中,打通了仓储、拣选、运输、配送等多个供应链关键节点,提升了物流履约的效率、精确度和稳定性。截至目前,该模型已完成超过3000万次任务调用,为数十万一线物流人员提供智能化支持;此外还处理超过4亿条用户地址数据。

海外方面,京东物流为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构建了一条覆盖全球的供应链与物流网络。截至第二季度,京东物流的海外网络已扩展至近100个保税仓、直邮仓及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其国际业务更是以高效著称,最快能在3日内将包裹送达欧美主要国家。

在今年的京东“618大促”前夕,京东物流重磅推出“国际标快”服务,进一步丰富了其国际服务产品线。与先前的“国际特快”相比,“国际标快”在保证服务品质不打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为亲民的价格选项,成为国际快递市场中的一股清流,实现了极致的性价比平衡。据统计,自6月以来“国际标快”单量明显提升,特别是在欧洲方向,快递单量实现超过60%的环比增长,在京东快递国际服务中,已有超半数用户选择使用“国际标快”。

坚实的供应链建设成果在财务数据中得到充分展现,最新财报显示,受益于在网络布局、基于算法的车辆调度能力、产品结构方面持续优化从而实现降本增效,京东物流上半年总收入为863亿元,同比增长11%,经调整后净利润为31.2亿元,涨幅高达2631.2%,盈利水平再创新高。截至今年6月,京东物流已连续5个季度盈利且盈利水平稳健提升。

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此前表示,相信京东对“多快好省”的用户体验的承诺将继续得到全中国消费者的认可。对于最新业绩表现,许冉也坦言会继续夯实供应链能力和用户体验,助力京东在中国电商行业中建立差异化能力,未来将继续专注于自身优势,聚焦用户体验、价格竞争力和平台生态,为业务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024年上半年达到的股价高点相较于年初实现了约25%的增值。喜人业绩和股价表现这一连串的积极信号,不仅是对京东长期投入与战略布局成效的有力验证,也凸显其增长动力源自深远的战略布局而非短期冲刺,更证明了京东坚持成本、效率、体验这一战略路径的正确性与价值所在。

文 |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杜心怡 

编辑 | 喻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和金融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巴伦中文
观全球投资,看百年《巴伦》(Barron\x26#39;s),涵盖全球金融市场趋势、行业研究分析、公司价值评估及财富管理教育的共享知识平台。
 最新文章